甘孜日报 2024年10月18日
◎沙马鲁石
在遥远的西部高原上,有一片神秘的土地,它的名字叫甘孜。这里的天空高远而湛蓝,群山峻岭之间流淌着岁月的长河。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一份报纸陪伴着甘孜人民度过了七十载春秋,它就是《甘孜日报》。
我与《甘孜日报》的情缘,始于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晨。那时,我还是一个刚刚踏入社会的青年,怀揣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我成为了《甘孜日报》的一名忠实读者。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满大地,我就会迫不及待地翻开报纸,沉浸在字里行间,感受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丝变化。
《甘孜日报》不仅是甘孜人民了解世界的一扇窗户,更是甘孜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在它的版面上,我可以看到高原上那些勤劳的农牧民们辛勤劳作的场景,可以感受到那些世代传承的各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每当我读到那些关于甘孜历史、文化、风情的文章时,我的心中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和自豪。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地对《甘孜日报》产生了更深的情感。我开始尝试投稿,分享我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我的第一篇文章被刊登在报纸上时,我激动不已。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满足和幸福。从那以后,我便与《甘孜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甘孜日报》的陪伴下,我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巨大变化。从昔日的贫瘠荒凉到如今的繁荣富强,从人们的物质匮乏到精神文化的富足,《甘孜日报》都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记忆。每当我翻开那些泛黄的报纸时,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与全州人民一起奋斗、一起成长。
与《甘孜日报》相伴的日子里,我也收获了无数的知识和智慧。通过她,我了解到了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时政要闻; 通过她,我接触到了各种先进的科技和文化; 通过她,我学会了如何观察社会、思考人生。这份报纸就像一位良师益友,时刻提醒着我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然而,最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甘孜日报》上那些普通人的故事。他们或许没有显赫的身世和辉煌的成就,但他们却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每当我读到那些关于甘孜人民奋斗拼搏的文章时,我都会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和激励。这些故事让我更加坚信: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有信念、有梦想,就一定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
如今,《甘孜日报》已经走过了七十年的辉煌历程。在这七十年里,它见证了甘孜的沧桑巨变和人民的成长进步。作为一名读者和作者,我为能够参与到这个伟大的事业中而感到无比荣幸和自豪。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甘孜日报》将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甘孜人民提供更加优质的信息和服务。
1990年3月,我退伍回乡在一家国企工作,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忙于办公室岗位的一些繁杂锁事,因各种原因却迟迟未能动笔写点东西,只是一些“豆腐块”稿件在各报刊与媒体网络出现。欣慰的是,现在退休生活使我又可以开始动笔了,成了一名自由创稿有乐趣的人。我结缘文学爱好写作是从1987年在武警甘孜州康定县公安消防中队就开始了,业余时写“豆腐块”新闻报道在各类报纸电台发表后,慢慢也接触了一些散文、诗歌之类的文学作品,终于在1989年当时的《甘孜报》三版上刊登了第一篇散文《野歌》,走上了文学创作的路,要感谢《甘孜报》老师的指导和鼓励。
记得1989年7月康定火热的一天,当时担任州文化局局长的藏族作家仁真旺杰老师指教了我怎么写作、怎样才使稿件顺利见报,让我多学多读多写等等,他是我的文学创写启蒙老师,对我特别关心、支持、鼓励,使我创作文学之路深受启发。2019年6月参加甘孜州文联、贡嘎山杂志社等举办的文学作者创作笔会,2011年1月中国(西昌)彝族文学研究培训班等,我更深深地喜欢上了文学。之前,我也写过一些散文、诗歌,但一种别样的情感打动不了我,怎么写都不成章深感烦恼。往年《甘孜日报》编辑南泽仁、唐闯老师、《贡嘎山》编辑部列美拼错、雍措、洛遐·白玛等老师们翻越高海拨折多山与鸡丑山,多次来九龙县为文学爱好者培训授课,也是这些敬爱的老师们鼓励支持了我,我的心里也重燃创作激情,从那时起,《甘孜日报》又走进了我的生活。之后,陆续在省、州内许多文学刊物上和媒体网络平台发表了一些作品。
人生就是如此不可预测而充满生机,业余创作文学之路迎来了曙光,我的作品越来越多,相继在《中国消防》《四川公安》《西南作家》《民族》《贡嘎山》《凉山文学》《散文》《甘孜日报》康巴周末等报刊杂志发表,还参加了一些征文活动并获得荣誉,先后被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四川民族文化影像艺术协会、甘孜州作家协会、凉山彝族文化研究学会等吸收为会员。
回忆开始与创作结缘,就不得不提《甘孜报》的副刊。1987年那时候我在部队当文书,中队操场上就办有一个阅报栏,每次来了甘孜报(现已改版成甘孜日报)我都凑到阅报栏前,一字一句地阅读副刊上康巴文学专家、著名学者,以及州内外知名作家的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
我觉得,那时候用铅字打出来的文字、词语经由作者的排列组合,就产生神奇魅力,由此,我开始在业余时间提起笔来,以《甘孜报》上的副刊作品为参考开始创作了。从那时起,就在我心里埋下了“作家梦”的种子,第一篇发表作品的幸福感是终生难忘的。
当时我接到报社从邮局寄来的汇款单,邮递员叫我签字时我一听摸不着头脑,那是我第一篇散文作品《野歌》,发表在当时的《甘孜报》副刊上,得了三元钱的稿费。退伍回乡参加工作后,我也坚持笔耕细作的创写,而越写劲头越足,周围的人都说我是文才,我说是《甘孜日报》的编辑老师给了我良好环境,是州内外作家群老师指教的结果。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妻子找来一大推理由:“与你生活30年,你除了半夜三更写些稿子,就是给别人写申请什么的,工资低,稿费少,你图个啥?人家在门口摆个摊都比你强。”“就是嘛,阿波波!”儿子也在一旁帮腔,“爸,你写了十几年,还辛苦的工作,家里也没有一件像样的东西,我们朋友同事父母做点小生意,各种车都换了几代。”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诱惑,我依然没有弃笔。休闲之时坚持写作投稿,我深知,不是稿酬多少的问题,而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是我人生一直追求的作家梦。
而今,我只要随手拿起一期《甘孜日报》,就能在副刊版面里找到两三篇读起来既不耗时费力,还能品读到口齿留香的文学作品。那几篇作品能让我的思绪获得短暂的放松,暂时忘记现实的压力和疲惫,令我的心情平静下来,不再焦躁。所以,我几乎每年少抽一包烟都会订阅《甘孜日报》,难以释手。阅读《甘孜日报》康巴周末副刊的时间久了,我慢慢发现,副刊作品的文字表达方式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两个生活的小画面或者小感悟,就能形成一篇精彩的千字文,这样的写作方式很有魅力,令人折服。
从那时起,《甘孜日报》副刊为我打开了生命的另一扇窗,我开始了一段漫长而新奇的关于文字的追梦旅程。为了写出好的散文,我一直坚持阅读和写作,陆续在省、州的杂志和报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这种自我书写的状态,让我在文字的世界里产生了一种新的体验。而任意挥洒的专注状态,则让我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学习中,体会到写作的乐趣。枯燥的生活开始变得有滋有味,曾经干涸的心灵越来越丰盈与丰沛。我找到了一条温暖生命的归途,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无常与可贵,学会了坦然接受生活的枯荣与起伏。
我怀揣着对文字的梦想,在这近30多年的时间里,回想起那些风雨兼程的追梦时光,我就像一个独自行走在夜路的旅人,在眼前一片漆黑时,突然看到一团温暖的灯火,令我不由自主地想追过去、靠过去。历经山一程、水一程的跋涉后,在生命的另一端,邂逅了人生另一道美丽的风景。
回首往事,我与《甘孜日报》的情缘就像一条长长的河流,穿越了时光的隧道,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在这条河流中,我感受到了甘孜人民的热情与真诚、智慧与勇气。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与《甘孜日报》携手共进,共同书写这片土地上的新篇章!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