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4年10月23日
◎禾刀
桂林山水甲天下,提到桂林,许多人脑海里立马会条件反射似地蹦出这句诗。但在肉眼可见的历史深处,这条被古人赋予盛誉的河流,因为人们生活生产对环境的透支而难堪重负:山林开采、树木砍伐、工厂林立、生产生活污水乱排……
河流总是有源头的,源头往往注定一条河流的“本性”。漓江的源头在猫儿山,猫儿山不仅是漓江,还是资江和浔江三江的发源地。“发源于猫儿山的河流共有39条,其中19条各级支流都汇入了漓江”。然而猫儿山开发的最早历史可上溯至清嘉庆年间当地人开窑烧炭。从“20世纪70年代国家正式成立猫儿山保护区”,拉开环境保护整治大幕起,直到近几年,科研团队才在当地不断发现新的动植物物种 ,足证资源开发破坏易,恢复保护则难如登天。
《江如练》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任林举从漓江的源头猫儿山出发,一路顺流而下,以文学笔触描写了热爱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管护员、积极挖掘绿色资源的农家乐老板、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葡萄种植能手、致力于沿线环境整治的首任环保局长、积极整合资源的旅游公司负责人、原本洗脚上岸后又下“水”投身旅游业的船家、从以鱼鹰捕鱼为生到表演的渔民、借助媒体监督力量制止乱砍乱伐现象的基层干部……作者通过聚焦于漓江流域的环境保护、污水治理、生态修复、经济发展等问题,以深度追踪的方式展开了田野考察,从而绘就了一幅漓江生态“逆袭”的恢宏画卷。
还是从漓江的源头猫儿山说起,在任林举的笔下,猫儿山环境管护员的生存状态得以全景式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因为管护员过着‘野人’一样的生活,没有一个城镇户口的姑娘愿意嫁给他们”;他们生活单调清苦,收入微薄,招聘补充新人相当困难;干这行工作,如果没有对环境保护发自肺腑的热爱,在深山野林很可能一天都呆不下去……
历史的画卷有多么恢宏,“逆袭”往往就有多艰难。漓江生态治理不是一纸红头文就能轻松搞定,不仅涉及全流域的统筹保护,还关系到沿线百姓的民生。曾几何时,漓江沿线工厂林立,根本没有治污系统,向漓江排污早成工厂常态。痛定思痛,当地先后对“37个排污大户集中进行了关闭、停产、合并、转移,斩断了污染源”。
最困难的是改变居民生产生活习惯。当地启动“‘连家船改造 ’渔民上岸政策”,在沿线建立了15个渔民定居点,大批渔民上岸,“减少了漓江的生活废水、废物污染,也改善了漓江沿岸的视觉环境”。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沿线居民随意排放生活污水、倾倒生活垃圾等行为早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而沿线有众多养鸡场、养猪场、养鸟场、屠宰场、米粉加工厂等小作坊小养殖场,整治必然是漫长和曲折,甚至还会有反复。所有这些,既离不开政策的引导扶持,还需要基层工作人员走千家访万户且不厌其烦。其实无论中外,历史上的污染治理从来不是一蹴而就,伦敦泰晤士河的治理,同样跨越了半个多世纪,污染治理从来没有捷径可走。
漓江的变化不仅仅在于从乱到治,还在于沿线居民生活满满的“设计感”。为帮助沿线百姓致富,当地采取政策扶持,技术支持,市场引导,农家乐、经济作物种植等多种特色兴起。昔日那些曾反复做工作才洗脚上岸的渔民,在旅游浪潮下再次中流击水,当起了船夫。更有甚者表演起鱼鹰捕食的“绝活”,成为渔舟晚唱的画中人镜中影。本书最后几章,任林举留给了那些挖掘和展现漓江之美的画家和摄影师,作为美丽工作者,漓江美色在他们的画笔和镜头下,得到了质的升华。
作为一部报告文学,本书少不了文学笔触,所以笔下的人物丰满立体,个性鲜明。任林举善于观察,所以文字充满灵动感,金句迭出。在写到当地农民的转型困惑时,他写下“守着风景过了一辈子的村民们,看够了美丽的风景,也受够了贫穷”这样富有哲理的佳句。没有奇山异水,就没有风景。而奇山异水往往代表的是当地传统农耕的天然局限性,在工业时代同样会面临交通、成本高企等种种瓶颈。要发展也要保护,这是每一个漓江人的时代使命,从这层意义上讲,漓江由乱到治的历史演进,又何不是漓江人环保理念生根发芽乃至茁壮成长的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