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腊八节怀想

《甘孜日报》    2016年01月25日

    ■谢辉
    忙碌中,一年又近岁尾。微信朋友圈的腊八节内容刷屏,到超市买了腊八粥的材料,想借着腊八节,给琪一个关于传统的记忆。
    腊月初八,是我国传统节日春节的开始、腊八奏响的是春节的序曲。在过去,乡村的人们要开始扫扬尘、祭灶、写春联、办年货了。
    锅上熬着的粥热气腾腾,淡淡的粥香中弥散着逐渐变淡的腊八的记忆。腊月初八,数九寒天、一年最冷时,妈总是很乐意在这天熬粥。把红萝卜、白萝卜、白菜、腊肉切成小丁,和红豆、绿豆,煮在一起,就是她家乡特有的腊八粥。不记得熬粥的过程,只记得端上桌一碗五颜六色的粥,还有妈念叨的“过腊八就要喝腊八粥”。妈的家在新都农村,那里平常的晚饭也爱吃粥,农村的晚饭是真正的夜饭,草房里,油灯昏暗,一家人围坐吃粥,用大锅熬出来的粥吞咽后还在齿间留有清香,胃里温润暖和,用这样的粥,阿婆喂养了七个孩子和他们的孩子。妈妈熬腊八粥心情一定是愉悦而充满回忆的:乡下的腊月,忙碌了一年的庄稼人要歇歇了,杀了年猪做成的腊肉、自家地里收获的稻米、红豆、花生......漂洗干净,放入锅中熬熟炖烂,夜晚,一家人围坐一起,享受收获的满足和幸福。
    到康定工作后,不记得自己在腊八吃过腊八粥,直到自己做了妈妈,也会在家熬粥。
    小时候,我们的节日总是与吃的相关,过节了,能吃上平常吃不到的好东西,那时的我们关注吃的比关注节日本身要多,我们的节日记忆总是充满着吃的记忆,腊八粥的记忆一半是味蕾上的美好滋味。如今,大人们坐在办公楼里,没有农忙和农闲之分,对腊月的丰富和悠闲感觉淡漠;孩子们埋头读书,更不知农忙农闲为何物,生于物质丰富年代,腊八粥仅是变换三餐花样的一个种类而已,腊八节不再仅是美味的。孩子对节日的期盼更多转向精神方面,幸好现在是网络时代,获得信息的方式多而且便捷,一部手机在手就能获得腊八节的相关知识,“传统”现在以这种方式存留在网络的文本上了。
    趁着熬粥的时间,琪已经浏览完了腊八节的微信,与我共享了两个腊八节的传说:腊月初八,朱元璋落难时,又冷又饿,从老鼠洞里刨出了红豆、大米、红枣等杂粮熬成粥度过了饥荒。平定天下后,为了纪念过去的艰难岁月,他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过的杂粮粥命名为腊八粥。腊八节还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的三个儿子死后变成了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人们为了对付这三个恶鬼,就选用恶鬼害怕的红豆熬粥,以祛鬼。看着琪给我分享的传说,我知道腊八节的传说比腊八粥更加深入其心。
    晚餐,琪直赞腊八粥好吃,我又对她讲述一番我小时候吃腊八粥的开心愉快,把腊八节涂抹上我思乡怀旧的颜色。虽然我知道,我的腊八粥记忆是无法复制的,琪肯定无法完全理解我的腊八情结,但我相信今天这个腊八节也会成为她的回忆的。
     
    
  • 上一篇:《贡嘎日噢》入围 “世界民族电影节”
  • 下一篇:老屋印象(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