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那些年,开学季

《甘孜日报》    2016年03月14日

 
    阳春三月,朝气勃发,孩子们开学了。天真无邪的笑脸一步又一步迈进校园,一步又一步走出校园,周而复始之间,一代代人就这样成长。
    开学,是一个新的开始,一种新的生活;开学,也是一份记忆,一次潜藏已久的悸动。
    在这个万物复苏、百花盛开的季节,记者走访了康定不同年代的学生,和他们一起追忆过往流年,一起向青春致敬,一起聊聊关于康定的回忆。
    流水经年,沿途的风景随着季节的变迁而渐行渐远,人生过往,总以不同的姿态载入了生命的史册。不一样的时代,注定有着不一样的开学心情,尽管学生时代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已经成为生命当中的点滴记忆,但是每次只要一提起,便会触碰潜藏已久的悸动。那些年,开学季,幸福与青涩并存,早就在记忆中沉淀了下来。

    李强 肖宵
    1950年代,把肥料交到学校里
    今年67岁的杨大爷小时候上学的地方,是老辈们熟知的学校,“一完小”和“二完小”。谈到小学时代,他至今记忆犹新:“就是现在东大街小学和民族小学的前身,我们那时候上小学都10来岁了,我是那个时候为数不多的转学生。那时候读书,开学要给学校里交肥料,就是牛粪马粪和灶灰,并且要背到头道桥或子耳坡村的地里去”。
    当时物质非常匮乏,康定中学学生们的中午饭都是从家里带的玉米馍等粗粮,在学校设置的大锅中蒸热就吃。小学生们,开学时也并没有新衣裳和新书包,但众多小孩子们在学校里玩闹的新鲜感确是家中不曾有的。
    “我在一完小读五年级时,开学冯二娃居然带了支包尖钢笔,全班同学甚至隔壁班的都围过来看稀奇,那种情形就和现在康定街上开了辆敞篷跑车一样扯眼球,想起来非常有趣。”退休干部张老师对儿时发生的这次“钢笔事件”印象深刻。
    1960年代,上山砍柴挖野菜
    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头几年,粮食供应非常短缺。为此,康定的农村学校想了很多办法,比如组织学生挖野菜,开荒种地。
    “我就记得上山砍‘窑柴’(烧炭用的柴禾)和打猪草。”年过五旬的刘阿姨,对于自己初中生活的记忆仿佛只剩下生产劳动,“学校还要组织‘忆苦思甜’教育,请农民伯伯给学生们讲吃不饱饭,甚至饿死人时的事情。”
    “我们读书那时候,假期里就捡废铁,收集牙膏皮,开学交到学校,支援国家建设也是学生们责任。”当记者问起有关假期作业的问题时,曾就读于回民补习所(回民小学前身)的徐先生这样回答。
    1970年代,流传校园的小人书
    “初中开学那天全家都会郑重其事。爸爸千叮万嘱,妈妈事先把要穿的衣服叠好放床头。只有一个念头,千万不能迟到。”于1979年进入康定中学高中学习的刘先生如今临近退休,谈起那个年代的开学季,他认为那时能上学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那时九年义务教育还没有普及,能读到高中是非常不容易的,第一天上学,我挺直腰杆,在街上走了好几个来回,享受别人的注目礼。”
    70年代末,学生们的课外读物非常少,连环画便成了大家最钟情的读物,“手绘的小人书,在学校里吃香得很。”开学时,孩子们在彼此分享的小人书里,开始慢慢接触到中国四大名著,开始似懂非懂知道了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罗贯中的三国世界,开始在心中埋下自己的梦想。
    1980年代,学生宿舍里的录音机
    1986年考上康定师专(四川民院的前身)的多吉(化名),是这所州内唯一一所高校的第一批学生之一。“当时考大学的录取比例不高,高中同班同学最终能考上大学的不足20人,因此开学时感觉非常的自豪!” 在他的记忆中,大学时代最高级的娱乐设备就是饭盒式录音机,“那时候特别流行听邓丽君的磁带,有个同学把家里的录音机偷偷带来,宿舍同学们凑钱买一盒磁带,大家经常在宿舍里听歌。”
    而这个年代,中小学生的假期里出现了两本经典的“教辅”——《寒假生活》和《暑假生活》,孩子们常常为了完成假期作业头疼不已。“其实那时的假期作业就是语文和数学,而且都特别简单,但那时由于贪玩还是常常不能完成。”38岁的李先生至今还不时回想起儿时临近开学“赶作业”的经历,“开学时老师还会抽背古诗和课文,学习任务还是挺重的,但学生们都知道老师是为了大家好”。
    1990年代,开学就不用做家务活
    伴随着每一次的开学,都意味着成长。对于90年代的小学生们而言,“开学,意味着再也不用干家务活了!”
    这个年代社会经济发展很快,家长们对子女们的期望很高,因此管教严厉,但对于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却不甚注重,“小皇帝”一词也是这个时期开始流传。“只要学习成绩好,父母就会尽量满足吃穿上的要求,导致我小时候也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想法。”30出头的王先生坦言,小学时父母只要求他在假期里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一旦开学所有精力便投入到学习中了。
    “每到开学,孩子们都会背上新书包,他们的日记中都会有以‘成都动物园’游历为题的内容,暑假里则大多有郊游野炊的内容,透过这些能看到当时人们生活上的变化。”曾在康定担任小学教师多年的张女士告诉记者。
    新世纪,校园里的平行网络世界
    今年2月26日,覆盖康定的大雪消融之后,宋先生和妻子将女儿送到千里之外的南方某高校,安排妥当后回到成都。“一家三口来往机票加上期间的住宿、吃饭等费用,一共花了10000元左右吧。”宋先生觉得如今孩子们读大学的花销确实比较大,“临行前,已经给她买好了最新款的苹果手机和平板电脑,虽然有些贵,但这些是现在学生们必备的学习生活用具,也就满足了这些要求”。
    在康定,3月1日早晨,小学生们来到学校报名。“如今学生们的假期作业有些都装进ipad,有的老师通过微信就把学生作业初步检查过了”,作为一名80后的家长,黄女士认为随着经济水平的飞跃,网络文化的普及和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现在的孩子们个性十足,适应能力非常强,“假期中,我儿子仍然通过网络在和伙伴们沟通,对假期作业也似乎不那么忧虑。感觉孩子大点,他们谈论的话题大人们都有点儿插不上嘴了。”
     
    
  • 上一篇:生活的围城
  • 下一篇:爱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