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通往山上的路

甘孜日报    2016年08月29日

    ■潘敏
    通往山上的路,危险而又隐密。
    因为,首先,我们必须得经过那幢黄灿灿的复古的建筑。这幢建筑总共六层,楼顶是很漂亮的斗拱,在太阳下面闪闪发光,而且每一层都会在外墙上挑出一些琉璃瓦搭建的屋檐,座落在山脚下凹进山体的部分里,显得既稳当又庄严。
    这是气派的机关大楼,就连笔直平整的水泥马路,也像是专门延伸到它的脚下。四周平平整整的建起围墙来,形成了机关大楼特有的院坝,就这样与外面相隔,自成一统。里面停满了各式黑得发亮的小汽车。那些拎着公文包的干部们,一脸凛然之气,从这里进进出出。
    记忆中那幢楼是被一个五观模糊的老头儿守着,一身正气,很有领导干部们的风范。我们出现在这里,像捅破了凝结在空气中那层的无形的防护罩。身体里那些躁动的因子,即使很小心,但仍旧从破裂的空气中一涌而入,在我们身体进入这个时空的同时,那些原有的沉静和稳重,也纷纷跟着动荡起来。
    老头儿早已察觉到了异样,远远地就看到了我们,随手就抓起桌上的东西,摇晃起来,狠狠的,像是要打过来。仔细一看,才稍微安下心来,他手上拿的不过是报纸,或者是拉着长长的线的电话听筒而已。但我还是害怕他,就冲他对着我们咬牙切齿,骂骂咧咧的样子,我就怕。于是,只要他一扬起手来,我拔腿就跑,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
    其实我们不过是从他那里路过而已,我们最终的目的,就像玩游戏通关一样,是要经过预设好的关卡,比如门卫室,到达后院,翻过院墙,最后找到那条被绿色植物覆盖着的,隐隐约约出没在我们脚下的那条通往山上每一个角落的山路而已。
    在那些天空一碧如洗,空气透明,太阳直射的中午,我们越过重重关卡,顺着山路的走势,已经到了山腰上。全城美景尽收眼底,县城像被轻轻地覆盖在了蓝色穹庐之下,进入了它的蛰伏期,纹丝不动。我们躺在毛茸茸的草地上,享受这静止的一瞬间,世间在这一刹那,变得干净而又美好。
    我们躺在地上,汗流浃背,静静地感受着大地脉搏的抖动。一切隐密的事物正在这样的寂静中复苏,那些山间的植物、我们的汗腺,连着大地的呼吸,河流的奔涌都在万物应有的规律之下,秘密地进行着。
    而在路的尽头,疲倦干渴之后,那里有一口浸水井。它向每一种生物敞开怀抱,当它们往里面探望时,它们看到自己那双晶莹透亮的眼睛,莫名感动。
    这口井被开凿在了这里,在离山坡田地坟茔很近的泥土里,它像一个入口,被赋予了什么,但又隐忍地不能让世人知道。
    大山里,总是一条路连着另一条路。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站在山的对面望向这座布满我们脚印的山路。不知道这些山体边沿的路径里,有没有一条能直达大山的腹心之地。谁都不曾借助这些漂浮在山间的纹路,找到通往森林深处或是山体内部的那条隐匿小道。
    那些若隐若现的机关,或许就藏在那棵树杆最为粗壮的树洞里面,或许是那一丛丛挂满了经幡的碧绿的深处,又或许是与山体混为一团的岩石之间。而那条通向山脉最深处的必经之路,他向世人隐藏起来。没有人会知道,那里是否居住着熊一样的精灵,背对着外面它一无所知的世界,孤独地在那里埋藏着的不知是满满的宝藏,还是深深的寂寞。
    但,我总是希望它们能够存在,就像那些奇迹一样。至少,能让那些迷路的人找到生活的另一种希望。
    后来,我搬到了这座山的山脚下,通往后山的入口也开始增多,人们可以从四面八方涌向山上,我不再去翻院墙爬后山。
    夜晚,我能从厨房的窗户望向半山腰,庞大黑暗的山体中间,随着山路起伏的浪潮,那些栽着高高路灯的地方,仿佛迸溅出一朵朵柔柔的昏暗的浪花,在晶莹微弱的闪耀。这一排灯光像母亲温柔的手,温柔地环抱,向两边一直漫延到更深更黑的深处,静谧而又孤独。它大概是在褪去白天非凡的热闹后,才更加显示出这深深的孤寂的吧。
    它从来没有被如此关注过。过去那些只有我们才知道的,隐藏在植物深处的老城墙,只留下长长的一截残垣断壁。舅舅说,那是过去光阴留下的痕迹,一个家族落寞的见证。我一直以为,它就默默地存在于此。在我身体老朽不能走路,攀爬之后,它就一直隐藏于我们的脑海深处,直到我们消失的那一天,连同我们的记忆一起消亡。从此没有人知道它曾经的存在。
    但是现在,有更多的人知道它了。因为这条山路,除了在泥土上浇铸了路面外,还修建了一些亭台楼阁,小桌小椅子。更重要的是,它被赋予了一个华丽丽的名字——阿里布果。它吸引了许多城里的人,他们沿着这条小路看到了它,在他们的叹息声、讲述声中,它依旧巍然而立,风格永存。
    人们喜欢这里,因为在这座一年四季都有风穿过的城市中,他们早就习惯了站在山谷的河岸里仰望三山夹着的上空的那一块小小的风景。然而现在,忽然来到半山坡上,远处近处的风景尽收眼底,豁然开朗。那些人生中的不愉快,伴随着爽朗的空气飘然而去。
    山势平缓开阔的地方,拥满了房屋。游人目光如织,羡慕这里村民们的田园生活,他们生活自如,担着粪去浇地,打扫院坝,修葺房屋,院子里的花草茂盛得漫出院墙。
    另外,还有一些老式的木板房,由那些外来打工的人租住着。在机关干部们悠闲的茶余饭后时光,这些勤劳的人们,也迎来了一天之中最为惬意的时刻。虽然还饿着肚子呢,但步伐却那样不急不徐,手里拎着刚从市场买回来的价钱便宜的五花肉,还有几瓶解乏解渴的啤酒。这样愉快的傍晚,属于每一个懂得的人。
    我熟悉这里,就像我的鞋子早已熟悉了泥土的气息。在我长大以后,内心复杂,满眼仇恨,可是我的内心仍旧能观照到这些外表下的每一寸土地。因为在那里,有支撑过我们身体的小草在年复一年地生长,那里的土地记住了我们的体温,收留过我们埋藏的小鸟。
    
  • 上一篇:纠错
  • 下一篇: 康巴艺术节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