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凌
巴塘人喜好面食,和本地一年两熟,盛产小麦有关,由于巴塘日照充足,气候温润,磨出来的面粉筋道柔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当年,这里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经常有晋陕的客商们路过,有的人经不住长年奔波的劳苦,见巴塘极其适宜居家,干脆就找个媳妇安家落户了,面食是陕西人最擅长的,而“世界面食之根”又在山西,他们也就繁荣了巴塘的面食,什么猴子耳朵、八叉、金银卷等等,都可以溯源至晋陕两地。
在林林总总的巴塘面食里,特色主食长面最具代表性。色泽微黄,细若银丝的巴塘长面,最长可以超过一米,外地食客美其名曰“金丝面”,巴塘人则俗称“冒面”。其做法考究,工序繁复,巴塘人的闲适心境在这个过程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冒面极其讲究汤的质量,而汤的好坏取决于 “臊子”,即浇头,上好的浇头须得用牦牛肋骨上的肉制作才最鲜美。耐心的主妇们将剃好的牛肉、姜葱切细剁碎,“剁”是这个环节的基本功,料不能太碎,否则会黏在汤里,影响口感和色泽。准备工作做好后,开始煮面,面煮至断生即可捞出,放进倒有冷水的盆子里搅散开。炒“臊子”通常不用植物油或牛油、猪油,因为会有一层油晕,让人起腻,所以肥猪肉就当仁不让地充当了“引子”的角色。锅烧热后,把剁碎的肥猪肉放入滑炒,待出油后,推进宰好的牛肉炒至断生,再撒下姜葱末,放盐和胡椒面继续翻炒,再用开水或高汤文火慢熬。这道程序,看火候是重要环节,猪肉不能焦,牛肉不能老,姜葱不能失去辛辣味,说来简单,实际上要有些厨房功夫才能真正做好。汤熬出清香味后,就要放些素菜了,可以是切成小块的番茄,也可以是嫩嫩的小白菜,总之要突出一个鲜字,如果放点碎松茸,提味效果会达到最佳。万事俱备,在冷水里漂过的长面开始闪亮登场。麻利的主妇们用洗净的手或筷子取一小撮面,面随手指微微一抖,便理顺控干了,左右层叠放进小碗,将滚热的汤舀进去又倒出来,上上下下,反复冒热,“冒面”一名就得之于最后这道程序。冒好的面再度倒入碗里后,撒些小葱舀上汤,一碗色香味俱全的巴塘长面就制成了:红得娇艳,绿得青翠,汤汁纯白,肉入口化渣,面筋道顺滑,既有藏地特色,又深得山西面的精髓。吃冒面,还要佐以巴塘人自制的“醋海椒”,伴以红油、香醋才够味儿。
做冒面的案前,家什甚多,外地的朋友揶揄:“你们吃个面都这么排场啊。”看看吧,一排小碗叫“交碗”,用于冒面,最后用来吃面的是只能容下二两饭的青花瓷碗;灶前,汤勺漏勺相继舞动,不亦乐乎。冒面是巴塘人婚丧嫁娶、接待客人必吃的主食,场面大的时候,掌勺的主妇得有几个下手,下手们川流不息地端着“交碗”,手在水平线上微微颤动,眼睛机灵地瞅着客人的碗,眼见得只剩下最后一点时,再迅速地、稳稳地落入客人的青花瓷碗中,面要在臊子下方,臊子要在碗的正中,如果汤不幸撒了出来,将是很不礼貌的行为。这也是一件难事,小时候,我因为倒不好面,总是要受到父母的责怪。妈妈说:“这是在教你规矩,巴塘人不懂冒面的程序细节,别人会笑话你的。”如果说茶有茶道,那巴塘冒面是有“面道”的,客人的碗不能空,否则就是怠慢了人家;汤和面不能超过瓷碗的青花,不然有讥笑食客饕餮贪婪之意。“不吃三碗不过金沙江”,但有些食量大的人,又岂是三碗冒面就能充饥的,一位朋友在我家连吃七碗,他很不好意思,作为主人的我却很高兴。他说,不要这么麻烦了,给我满实满载地盛一大碗吧。我大笑,这哪成呢,祖先们留下来的规矩不能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