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城德格,人们能看到的唯一图腾是文化。当印经院打开它数百年光阴堆叠的大门,膜拜者虔敬的脚步和神情生动地诠释着,这一方水土养育了怎样的灵魂。站在现代人的视角,德格印经院也许只是一座古老的图书馆,但世界
永远不会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图书馆,在晨钟暮鼓中,接受信众的膜拜。德格印经院是唯一一个享此殊荣的“图书馆”。那些膜拜的眼神,叩首的姿势让人联想到梦想和信仰。
8月21日,德格印经院有了一个新的称呼:康巴文化研究院。当日,在康巴文化研究院成立大会上,州人民政府州长益西达瓦、四川省文化厅副厅长窦维平、德格县县委书记何晓春共同触摸水晶球,正式启动康巴文化保护传承四大项目。
国家有关部门、四川省相关部门、云南省迪庆州、青海省玉树州、西藏昌都地区有关领导、德格籍以及曾在德格县工作的领导、全国知名的康巴文化研究专家和学者们莅临大会,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一
“选择德格作为康巴文化研究院的落户之地,有着历史的渊源。”说起德格与康巴文化研究院的渊源,州文化体育和广播影视局局长龚建忠颇多感慨。
众所周知,德格县是我国藏区三大文化中心之一。其最具典型代表意义所在,一是被称为“东方伊利亚特”的世界最长史诗——《格萨尔王传》中的主人公格萨尔王的出生地,不仅格萨尔文化十分厚重,而且至今还十分活跃;二是享有美名的德格印经院,德格印经院在藏区三大印经院(另两个是西藏拉萨印经院和甘肃拉卜楞寺印经院)中,以收藏文化典籍最广博、门类最齐全、管理完备而严格、原材料制作考究、印刷高质量,以及对古建筑物、壁画、印版和其他文物全面而有效的收藏和保护而位居首位。德格印经院作为传承文化的一方净土,奇迹般地得以在漫长的历史中延续着一个古老民族的文化传奇和神话。如今,每当太阳升起的时刻,总有虔诚的藏民来到印经院前,叩首膜拜。
仅仅传承和保护这笔文化遗产,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呼唤,任何一种文化都需要迈开步子往前走,文化需要的不仅仅是虔诚的叩首和膜拜。
据记载,经过历史上两个阶段大规模的印版刻制,德格印经院的藏版已达到相当规模。但到了19世纪,德格土司统治势力和经济实力开始衰落,所以印版的刻制逐步减少,处于一种相对维持阶段。
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家的支持下,德格印经院一边维修,一边着手残缺印版和新版本印版的刻制工作。从上世纪80年代前至2001年12月25日止,已补刻和新刻印版8万多块,相当于上世纪70年代末院藏印版总量的20%。
如今,德格印经院仍然延续着古老的印经传统和技艺,但这些古老的文化犹如锁在深闺中的珍宝,由于存放时间太久失去了它应有的光芒和色泽,知音寥寥。
现在,大家都知道德格印经院是个‘聚宝盆’,却不知道‘聚宝盆’里的珍宝对今天的人们价值何在。文化必须通过学者、专家研究,整理才算完整,才能释放它应有的能量。”州文化体育和广播影视局局长龚建忠告诉记者,甘孜州幅员辽阔,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每个县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历史。
“成立康巴文化研究院,就是要对这份丰厚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的研究,站在藏文化、中华文化、现代文化、世界文化多个视角和高度上,充分挖掘其内涵,进行系统的阐释。”龚建忠说,从去年开始州委、州政府就将康巴文化研究院成立的事提上了议事日程。
从德格土司家族兴建德格印经院到今天康巴文化研究院落户德格印经院,光阴已悄然流逝数百年,当历史和现实奇妙地交织在一起,保护、传承、发展文化的心愿也在历史和现实中重叠出今天康巴人的文化之梦。
二
如果梦想沦落为空谈,梦想也只是虚幻世界里的一丝安慰和怀念。如今,新时代的康巴人要在古老的文化图腾之柱上刻下新的历史,这需要的不仅仅是梦想、激情,更要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出个艳阳天。
在康巴文化研究院成立当天,六大基地、四大项目得以落实。从雕版印刷博物馆到数字印经院工程,从《大藏经》复刻工程到建立格萨尔文化展览馆,每个项目的长期投入都达到了上千万,总投资超过1.5亿。
“康巴文化研究院是正县级单位,光是前期筹备便是上百万的投入。希望通过资金和人力的投入,每年研究院将推出2至3个文化、学术研究项目,争取年年有成果,隔年有展示。”谈及康巴文化研究院的未来,龚建忠充满期待。
但大量的资金投入还不足以保证对康巴文化的挖掘,人才的储备才是康巴文化研究事业发展的长远之策。记者了解到,在原有的基础上,新成立的康巴文化研究院新增了15个编制。在研究院的人才储备上,既有常驻学者也有特邀专家。
记者在一份长达四页名为《德格康巴文化研究院专家名录》的名单上看到了70名专家学者的名字,其中不乏在全世界、全中国有着较大影响力的专家学者:降边嘉措教授、格勒博士、杜永彬教授、北京故宫研究院研究员祝勇等均在康巴文化研究院的专家名册之上。
康巴文化研究院聘请的专家、学者其专业范围涵盖了藏医、文史、语言学、宗教文化、音乐、文学、文物、手工艺术等多个层次,多个研究领域。从北京故宫博物院到省级高等院校再到州、县一级文化单位和各教派寺院,康巴文化研究院的人才队伍纵贯整个中国,覆盖康巴地区。
著名格学专家、藏文化研究学者降边嘉措如此评价:“正因为康巴文化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在地域和专业上分布广泛,才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整合资源,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通过广阔的视野,深入研究丰厚的康巴文化。”
记者从德格县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康巴文化研究院实行双重管理模式:德格县管理研究院的党务和政务;州委州政府协助管理、指导业务。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康巴文化研究院主要负责德格印经院文物保护、抢救、收藏、研究、展示和传承,并协助开展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申报的相关工作。
此外,康巴文化研究院还将拟定组织、实施康巴文化研究工作的具体目标和计划,并组织协调和参与康巴文化研究、保护、开发;开展与康巴文化相关的各种文化活动,协调各种康巴文化民间机构、组织承担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并对康巴文化资源进行普查、挖掘和整理,组织、协调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
在8月21日,康巴文化研究院成立大会上,降边嘉措、土登彭措、益邛、雄呷等专家学者,从州人民政府州长、康巴文化研究院院长益西达瓦手上接过了聘任书。一场保护、传承、弘扬康巴文化的接力赛,在古城德格拉开了新一轮与时间赛跑的故事。
三
8月21日,在康巴文化研究院成立的这一天,德格人民以巨大的热情迎接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
在德格印经院外,那片石板铺就并不十分宽敞的空地上,德格县人民自发聚集到一起,与前来参加首届康巴文化学术研究交流大会的专家、学者以及州内外各级领导一道,共同见证一场特殊的捐赠仪式。
在捐赠仪式上,州文化馆副馆长班鸠将160多幅具有文化和学术研究价值的藏文书法作品捐赠给了德格印经院。虽然在捐赠现场,只有一个简易的话筒,一张用于签字的书桌。但当州文化馆副馆长班鸠与印经院相关负责人的双手紧紧握在一起,整个广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掌声说明了保护、传承、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民心所向,是群众、政府和专家学者们共同的期盼。从去年开始,德格县拿出一部分资金推动格萨尔说唱艺人、传统藏文书法等多个非遗项目走进校园,在原有基础上,把传统的文化艺术一步步推向民间和大众。“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最后还是要回到民间,回馈群众。”德格县文体广局局长杨胜告诉记者。
借助州内文化发展的喜人势头,德格县于康巴文化研究院成立的日子,相继开展了藏族雕版印刷技艺、格萨尔说唱艺术、麦宿传统木雕、传统土陶制作技艺、藏族牛毛绒编织技艺等非遗项目以及百幅唐卡的展示活动。
活动吸引了许多当地群众以及专家学者参观。人们在活动现场,拍照留念,向传承人和唐卡画师请教。“这些都有助于普及传统的文化和艺术,在交流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传统的文化艺术。”面对记者,杨胜表示还要继续努力将发展文化的热潮推动下去。
德格县全力推动文化发展,德格群众对文化的热爱折射着“文化强州”的政策取得了初步成效,折射着国家文化强国的战略在遥远的康巴高原激起了水波般共鸣的涟漪。
展望甘孜州文化发展的未来,针对州内文化人才紧缺的短板,州委、州政府将发展的重点放在了文化人才的培养上。未来,州委、州政府将以“百千万康巴英才工程”为载体,充分利用省内外的高校资源,为甘孜州文化事业的发展培养出一批批文化精英。康巴文化研究院的成立,无疑为甘孜州文化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学术化、精英化又注入了一剂强行针,为甘孜州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当夜色降临古城德格,一场群众文艺演出将8月21日这平凡的一天推向了一个高潮。在这一天,古城德格见证着新时代的康巴人,把一个文化梦托起在高山明月下,时间定格的这一刻,一张一张欢乐的笑脸记录了梦想的甜蜜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