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7年06月27日
传统手工艺制作机器。
格绒次仁正在制作木碗。
土耳其客人体验得荣传统木制手工艺。
■本网记者 唐闯 文/图
【导语】藏族车模技艺是生产并流传于藏族民间的一种制作各类木制生活用具的特殊工艺,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了。其中以得荣县的车模技艺最具代表性。得荣的车模技艺主要流传于该县子庚乡境内,这里的木制品品种花样较多,约有50余种,其中不乏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民族手工艺术的精品,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其工艺独特、精美,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和实用性,其产品远销西藏、印度等地,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一处古色古香的展柜上,各种藏式木制茶具、碗散发着古老质朴的气息,天然的花纹自然流畅,色泽婉转温厚。距离展柜较近的地方,两架可手工操作的藏式木制机器有规律地运转着,来自得荣的格绒次仁父子正在机器上演示藏式木碗的制作过程。
机器打磨木碗的响声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处作坊,置身于一个鲜活的生活场景,置身于一种古老尚未消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而各种藏式木制器具散发的木香让人一瞬间又嗅到了自然的气息。操作这台机器的格绒泽仁父子始终面露微笑,为了提取制作原料,他们长期在深山老林奔走,大自然在他们的笑容和姿势里留下了鲜明的痕迹。
或许是因为父子俩健康的形象,又或许是藏式木制工艺品独有的自然之美,不少人们都在得荣传统车模技艺的展点上停留下来,走上传统的车模机子,感受藏式木制器具的制作过程。
已连续参加了四届国际非遗节的格绒次仁带着儿子一遍遍耐心地指导着一试身手的人们,并认真回答着人们的提问。不少人在尝试过制作过程后,买走自己喜欢的藏式木制艺术品。
对很多人而言,体验车模技艺的制作过程才是最重要的,通过这种体验,冷冰冰的各种木制工艺品便有了人的体温和温暖。在机器复制一切的现代社会,亲自参与手工制作让人感到亲切,已不多见的手工制作技巧让人体验到劳动带来的快乐。
格绒次仁告诉记者,国家举办的国际非遗节让得荣传统的车模技艺遇上了传承和发展的好时候。他还记得,在参加国际非遗节之前,得荣传统的车模工艺品品类仅有5、6种,局限在糌粑盒盒、藏茶饮具方面。而现在其种类扩大到了50多钟。流传至今的得荣藏族车模技艺,由于其车模工艺品得到更多人的喜爱和关注得以延续和传承。
然而在多年前,格绒次仁并不喜欢祖传的这份“技艺”。那一年,二十出头的格绒次仁被父亲强行带进了深山老林,去寻找车模制品的原材料:树身上长出的各种疙瘩。
当发现这些疙瘩后,则需要用刀将其从树上削下,然后带回用机器手工打磨,按照其本来的面貌赋予造型。但要找到长疙瘩的树原本就不容易,要找到能打磨成工艺品的疙瘩就更难。有时需要在深山老林里来往穿梭一个月才能找到一个合格的制作材料。
年轻的格绒次仁对深林里的长途跋涉没有任何兴趣,直到自己制作出来的工艺品得到父亲和人们的认可,在市场上有了价值,自己才慢慢喜欢上了车模工艺,也慢慢地喜欢上了在深山老林里那种寻找的快乐。但在年轻的格绒次仁眼里,自己学会的手艺仅仅是一个可以长远依靠的饭碗。
当格绒次仁的儿子长大成人,格绒次仁也像自己的父亲一样带着儿子走进深山老林,尽管跟在身后的儿子与当年的自己一样一百个不情愿。格绒次仁却告诉儿子这是可以维持将来生活的一种技能,他要求儿子好好学,那语气与当年的父亲一模一样。
多少世代以来,一辈又一辈的人们就这样艰难延续着一份在今天看来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听着格绒次仁地讲诉,记者感叹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脚步再迟一些,如果使用手工车模机器生产出来的工艺品缺乏市场,也许,靠家庭传承的方式延续下来的得荣车模技艺会因为无人继承等原因永远无法走进人们的视野。
每一次参加国际非遗节,让这对父子不再把车模技艺仅仅看做养活自己的一个饭碗,他们对车模技艺的认识开始转变,他们也看到了传承和发展车模技艺的前景。
在一次次的国际非遗节上,父子俩看到如此多的人们更热衷于亲自操作、体验传统的手工车模机器和制作过程,才渐渐认识到祖辈传下来的手工车模机器、整个制作过程、乃至最终的工艺品,都是如今的人们所不曾拥有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渐渐远离了的人与物没有被隔离的慢节奏的生活状态,在这种状态里,人参与了生活的整个过程,而不是被切割为事件的某一环节。
伴随着认识上的提升,也随着车模技艺及其工艺品在国际非遗节的平台上扩大了影响,格绒次仁把自己从车模技艺是饭碗的狭小眼界中摆脱了出来,在州、县文化单位的鼓励下,他用传统的手工车模机器创新制作了一串串散发香味的檀香木佛珠。格绒次仁表示想成立一个公司,招收更多的学员并把车模技艺的制作工艺和传统保持下去。
每一次非遗节结束后,格绒次仁父子又将走进深山老林继续祖辈们寻找的足迹。格绒次仁父子告诉记者,他们现在不仅享受着车模制作技艺带来的快乐,也喜欢上了走进深山老林的感觉。因为手工车模制作的需要,这对父子时常回到自然的怀抱,看看参天的古树,欣赏各种动物奔跑跳跃的姿态,在山中的洞穴里就着山泉吃饭,迎着山风入睡。
站在两台传统的藏式手工制作机器前,看着格绒次仁父子憨厚的笑容,忙碌的身影,记者不禁感叹:我们离开自然的怀抱太久了,人们的身心早已缺失了健康向上的活力。
如果我们丢失了这份文化遗产,我们失去的是一次机会,一次把身心再次交给自然的机会,从这点来说,格绒次仁父子是幸运的,因为传承车模技艺,父子俩和大自然贴得那样近,他们的生活从未脱离过大自然,他们的双腿始终在大自然中行走。得荣藏族车模技艺唤醒的或许正是人们早已忘却的这份记忆。而保护这份遗产也是在珍藏每个人回归自然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