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气候对服饰文化的影响

甘孜日报    2017年07月19日

   ■林之光

   衣能排在“衣食住行”之首,我国冬季十分严寒,许多贫困古人多为缺衣御寒所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寒”之影响已经广泛深入到了中国文化和古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称“十年寒窗”的读书人为“寒士”;称自己出身低微为出身“寒门”;谦称自己的家为“寒舍”;甚至见面打招呼叫“寒暄”(暄是温暖)。“寒暄”一词,到现在都还有人在用。而且,古人不仅活着怕寒,连死后也“怕寒”,一些地区过去还有十月初一在坟头送棉衣(烧纸)的习俗,而且要求完全烧尽。

   北着皮棉南穿单特殊气候特殊衣

   我国之所以冬寒,是由于受北方西伯利亚(北半球寒极)南下冷空气影响,所以特别是北方地区,冬季特别寒冷,需要特别保暖的衣着。

   例如,生活在大兴安岭及其附近地区的鄂伦春等民族过去主要以游猎为生。那里是我国冬季中最冷的地方,极端最低气温可以降到零下50℃左右。他们的皮衣主要用又暖又轻的狍子皮。他们用完整的狍子头皮制的皮帽,因为形象逼真,在打猎中还有迷惑猎物的作用。狍子皮靴子的鞋底用狍子的脖子皮缝制,暖和轻便、走路又没有声音,可以接近野兽而不易被发觉。

   到了海拔四五千米的青藏高原上,由于低纬高原的气候特点,冬季御寒的袍子是藏袍。

   冬季藏袍用皮制,长袖、宽腰、肥大、超长。穿着束腰带时,得先将袍向上拉起,直到下摆略低于膝盖,束带后放下袍子,于是腰部自然形成一个大囊袋,可装随身物品,妇女甚至装(背)进孩子。夜间将腰带解开,藏袍便成了睡袋。

   藏袍十分适合低纬高原上阳光下热流满身,而雨雪冰雹一上来又气温迅降,身体感觉温度变化极大等天气特点。所以天热时,常只穿左袖。再热时把右袖也脱下束在腰间,灵活方便。

   据记载,我国台湾省澎湖列岛妇女“头饰”很奇特。她们用两条毛巾蒙面,上一条下一条,只在眼部留一条缝,看上去有些恐怖。原来,主要是因为台湾海峡大风多,脸部暴露会受到大风刮起的海水侵害。这和丹麦法诺岛北港妇女戴古怪面具的作用是一样的。

   冬着皮棉夏“赤膊”“早穿皮袄午穿纱”

   热带恒热,寒带恒寒,四季衣着变化都不大。只有温带及其附近,特别是我国,冬季中由于西伯利亚冷空气频频南下,世界同纬最冷;夏季因陆地干燥易热,南方还有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又是世界同纬度上比较热的地方(高原除外)。

   冬冷夏热的结果,春秋季中的气温变化就十分急剧,使我国成为了世界同纬度上春秋季最短,和春秋季中增减衣服速度最快的国家。尤以北方最为显著。例如江南几乎可穿一春的毛衣或毛背心,到了北京,有的年份甚至穿不多少天就可以穿衬衣了。

   除了冬冷夏热的气温年变化外,夜冷昼热的气温日变化也会对着装有重要影响。

   在气象学里,称午后最高气温和清晨最低气温之差为气温日较差。我国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南方一般在6~8℃左右,北方气候干燥,10~14℃左右。西北沙漠、高原盆地甚至超过16~17℃。新疆吐鲁番盆地春秋季中早有“早穿皮袄午穿纱”的说法。

   2008年夏《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组织“极限探索”科学考察,到艾丁湖底(近些年来夏季湖底基本干涸)进行“热极探索”。找到了我国能“早穿皮袄午穿纱”的地方,在盆底海拔负150米的观测点上,82日和3日观测到了这2天的昼夜温差分别为24.6℃和23.3℃,平均约24.0℃。而根据气候规律,吐鲁番秋季昼夜温差平均比夏季还可大1.5~2℃,因此艾丁湖底秋季昼夜温差平均可高达接近26℃左右(个别日子还会大得多),在全国遥遥领先。

   它意味着艾丁湖底春秋季有相当多的日子里,午后最高气温可以高达30℃左右以上,而清晨最低气温又可以低达4℃左右以下。这样的日子岂不可“早穿皮袄午穿纱”?那里日出后前4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据推算,气温将会上升16~18℃之巨。所以如果那里将来有居民的话,真不知道他们那时该如何频繁地更换衣服哩。

  • 上一篇:乡城“笑宴”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