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7年09月14日
■陈世旭
人类以车代步,始于何时,未经考证。此举固然给人类生活带来许多好处,但同时也造成了不少麻烦——今天的城市塞车以及过度碳排放就是大麻烦。
车子本是一件机械、一种工具,但一经人使用,便有了社会的属性。记得早年看过黄永玉先生以“芥末居杂记”为总题的一幅画,表现的是坐车者和步行者相互的敌视心理。黄永玉先生那幅画的主旨自然是广泛而深刻的,但仅从画面看,坐车者和步行者的心情易于对立也是一个事实。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见面的寒暄中有了一个常问到的问题:“你有车没有?”车,当然既有公家配备的小车,也有自己致富后买的私车。对这类问题,肯定的答案往往曲折地表达出进入某一社会层次的自得。某年,一个单位的负责人曾介绍我前去采访,他在电话里问别人:“他怎么来的?是坐小车还是骑自行车?”我初甚为感动,对人的关心细致到这种程度,实不多见。及至进到对方办公室,对方埋头阅报,我被晾了十几分钟,然后被挥手告知去楼下找其下属,我方才悟出,对方所以不屑,是因为我骑了自行车来的缘故。小车原是一种象征。有没有车,有什么样的车,显示了坐车者的级别、身份,以及权力的大小和财富的多寡。难怪不论是不是需要,车是非坐不可的,不坐就掉了身价。
其实,坐车是不是真能显示身价,是一件很不可靠的事。我有一次看见一个威风凛凛的车队,为首是一辆加长林肯,后面的数辆车最不济的也是皇冠3.0,进入省城后一路闯红灯,却偏碰上一个不信邪的警察给拦了下来。一查,竟是某发达地区一个乡镇的小老板,到另一个乡镇养猪场参观。这样的气派也许使人艳羡,但不知为什么,我从中看到的却是粗俗。
宋朝文豪苏东坡喜欢研究养生,他奉行的良方之一是“安步以当车”。这话出自《战国策》的《齐策》。针对齐宣王的“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的引诱,颜斶坚定地说:“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健身长寿也好,保持节操也好,都提倡以步代车。时至今日,以步代车更有了莫大的现实意义: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同时又对个人的身体健康不无裨益,这样于人于己都有利的事,何乐不为?
过绿色生活,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别管是蓝领、白领、金领,一概应成为“绿领”,这种对绿色生活方式的追求,作为一种现代共识,应该没有争议。
因为经历、职业、素养、认知、兴趣乃至收入的不同,同一个绿色生活的目标下,绿色生活的方式远不止一种。不久前有机会见到几位早年的同道,如今,他们都收获了巨大的财富,有的在负氧离子高且绝无污染的树林中或海岛上有多处房产,有的住在配着标准泳池、健身房、网球场的大宅里,有的在澳洲买下了私家农庄,所有用水都采自高标准深度的岩层以下……问到我,自然是寒酸至极,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他们拥有的这些,靠的是自己的杰出才华和努力打拼,的确让我羡慕,也为他们高兴,然而在绿色生活这个话题上,我并不自卑。
我的绿色生活,就在自己手里,就在自己脚下,就在每天平平常常、简简单单、干干净净、清清淡淡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中,遵循的是古贤的“道法自然”“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就不说自己买菜、洗菜、做饭、墩地、抹桌子、接送孩子这些琐事了,还是回到前面关于坐车的话题吧——住在一个交通便利的现代都市里,只要步行不超过一小时的路程,我几乎都选择步行。公交、地铁、的士,我一概用不着。不订立任何健身计划,不办理任何健身卡,不购置任何健身器材,不需要任何保健品,不听取任何养生讲座,不迷信任何养生秘籍,不依赖任何名医专家——上述每一项都有可能增加资源的无谓消耗,如此,也没有任何炫耀、疲惫、攀比、焦虑、物欲狂欢,然后,在所有的生命运动中自始至终都保持充沛的活力和旺盛的状态。
在我看来,所谓的“绿色”,是从外在环境到内在心灵的“绿色”,肯定不会在“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里,相反,更有可能在“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