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7年09月22日
康巴作家作品吸引评论家的目光。
研讨会场景。
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 徐琴
四川大学文新学院教授、博导 陈思广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 吴道毅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导 梁海
青海师范大学社科处教授 刘晓林
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魏春春
湖南科技大学文学院教授 吴投文
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 姚新勇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教授 孔占芳
出席研讨会的作家和评论家。
圣洁甘孜,文化璀璨。我州作为康巴文化发祥地和大香格里拉核心区,文化古朴厚重,康定情歌享誉世界,茶马古道连贯东西,格萨尔传说远播四方,德格印经院瑰丽异彩,独具特色的康巴文化,积淀了源远流长、底蕴厚重的灵感沃土。自2012年以来,我州相继在成都、北京等地举办了高规格的“康巴作家群”作品研讨会,国内评论家、媒体聚焦“康巴作家群”,多所高校设立了“康巴作家群”研究课题。康巴作家在中国文坛异军突起,成绩斐然,树立了“康巴作家群”文学品牌,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一道靓丽的风景,创作并出版了百余部文学作品,先后有《凹村》等十多部作品荣获国家级和省级文学奖,《隐蔽的脸》、《康巴》、《布隆德誓言》等4部长篇小说被译成英文对外推介。康巴作家立足康巴高原,形成了一个以中青年作家为主体,思想内涵丰富、艺术魅力独特、创作成果丰硕的康巴作家群,给文坛带来了独特的审美经验。9月15日,由四川省作家协会、中共甘孜州委宣传部主办,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甘孜州文联、甘孜州作家协会承办的“康巴作家群”长篇小说创作研讨会在理塘县召开。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思广,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徐琴,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姚新勇、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梁海等33位国内知名文艺评论家精彩点评我州作家作品,就康巴作家群的创作特色进行了研讨。
■本网记者 马建华
康巴作家群 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思广认为格绒追美的小说《青藏辞典》,以“释义”的方式排列组合,传递出作者“将人生的旅途隐没于淡若炊烟的文字,让辞典成为一扇窗口,剪辑一路的风景和心情”及“编撰者的心灵轨迹”和从中“遥望到青藏高原隐秘的智慧河流、沐浴到来自雪域的灵性光芒”的创作愿望。从作家的创作实践来看,小说反映了作家对现实的烛照、审思、纠结等多重复杂心理,对时代的关切,对神山、圣水、先哲、大师等的敬仰,对自身文学道路与理想的追求、困惑、焦虑与期盼以及对人的命运与人生道路的探寻与思考,作家笔下的这些辞条,植根于青藏高原,辉映出青藏高原隐秘的智慧河流与来自雪域的灵性光芒,也正如作家所说:“青藏的辞典是阳光、雪花、青草,是泥土、甘露、花香,是草原、河流和山峰,也是道路,心性和觉悟。”这无疑是作家对青藏这一文学辞典颇具典型意象的形象注释,也是作家对辞典体小说文体探索的重要贡献。而这种文体再开拓的文学意义,也必将在中国当代小说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作者在其中的表达方式显著不同。在智性辞条中,作家的思路显得比较开阔,常由辞意而引申或转义以表达作家对这一辞条所生发的现象的认知或思考。
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雷鸣认为,达真创作的《命定》表现被遮蔽的藏地历史,其成功之处在于以小人物进入大历史,见证康巴地区被纳入现代文明,具有隐喻色彩。《命定》刻画了两位性格鲜明的主人公,贡布和土尔吉。小说上、下部分别名为“故乡”和“异乡”,故事的主线是两位主角逃离“故乡”(原生态文化),一步步进入直至融入“异乡”(现代文明)。《命定》在尊重文化的基础之上,在“二元对等”的思维框架下对汉、藏两种文化进行了再审视。文学作品以自身的文化力量显示自身,感染读者,然而尊重文化是前提,而非目的。《命定》是首部描写中国藏族军人直面抗日战争的文学作品,且描写到此前的文学作品中较少涉及的远征军入缅作战。少数民族抗战无疑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命定》是一次对抗战文学图谱的填补。《命定》是藏地历史与文化的自我表述,这不是来自好奇的打量或盲目的崇拜,它还原了一个“被遮蔽的西藏”。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周毅说,尹向东在《风马》等作品中,习惯于呈现人物有关生与死、爱与恨、性与孤独的本能。忠实地再现康巴人的本能,精准把握住了彼时彼地康巴人真实生存状态和性格特征。透过这些充满张力的本能叙事,一座康定城、一个夺翁玛贡玛草原和一群以藏族为主体的康巴人就如浮雕般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二元对立的本能要素之间的抗衡、冲撞与拉扯,也有效推动了情节向纵深发展,促成了人物形象的立体化和丰富性,也使小说主题更加深刻和多元。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教授孔占芳说,泽仁达娃是当代用汉语写作的藏族青年作家,他的作品具有丰詹的意蕴和诗意的品质,严谨的创作态度与价值向度的追求获誉“用生命写作的作家”。在市场化、商业化和创作价值多元的当代文坛,泽仁达娃静心、潜心于文学对人生的解惑,对精神价值的求索,用诗意的意境陶冶性情,用诗化的语言熨帖心灵,当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雪山的话语》,是一部独具康巴地域文化与精神追求的史诗性小说,熔铸神性与理性,铸造、缅怀英雄,寻找、反思康巴族群的精魂,探寻族群的生存、困境、出路,是对族群发展历程的理性思考。
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胡沛萍说,亮炯朗萨的《寻找康巴汉子》虽然描写的是当下社会现实,人物是活动于当下生活中的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的现实人物,而主人公吾杰身上也已经没有了民间英雄的那种粗莽之气,但在精神气质上,依然与康巴民间文化中所推崇的民间英雄有着血脉联系。
讲述民族历史文化记忆 表达独特民族精神气韵
近年来,以我州各族作家为主体的“康巴作家群”异军突起,小说、诗歌、散文创作成果丰硕,“康巴作家群”的作家们近年来已经创作了百余部文学作品。他们以自己的作品讲述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表达了独特的民族精神气韵,为我国文学艺术长廊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著名藏族作家、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在《康巴作家群评论集》序言里描述道:康巴区域历史悠久、山水雄奇、人的生存艰难,但在上千年文字典籍中几乎未见正面表达,直到两三百年前,才有清朝官员、外国传教士和探险家写下其生活的依稀面貌。因此,阿来将2012年“康巴作家书系”的推出视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他认为,这片土地上的一部分人终于开始书写康巴大地,书写这里的激变、前所未有的生活。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原所长、《四川文艺年鉴》主编苏宁认为,康巴文学精神气质集中表现为尊重自然、崇尚英雄。作品中大量自然的描写,人与自然之间发生的故事,远远超出风景表达作用,而成为具有强大动力的文学结构功能,或人类学家所说的自然向心力,直至达到对自己所处环境的超自然崇拜。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家族性联带的表现,形成独特的人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价值态度。雪域高原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其创作形态的摹本,敢于抗争命运的英雄气质从内部决定了康巴文学创作整体性格。
胡沛萍教授认为,康巴藏族作家在长篇小说创作中展开的康巴书写,所表现出的最为显著的精神气象是,对康巴多民族融合和文化兼容并包的多元性,以及康巴大地上生活着的人们包容性品格的集中描绘和反映。是宽厚开放的包容性,以及由艰苦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条件所练就的顽强、坚韧的生命品格和随遇而安的强大适应能力。作品人物塑造与故事叙事上的传奇性,带有地域特色的英雄情结。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彭超认为,甘孜州作家近年来创作的大量文学作品,不仅是康巴文坛的收获,也是中国当代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康巴”是这个作家群独有的文化烙印,对外界具有独特的神秘吸引力,立足民族文化,展现民族文化,但需要警惕以此为束缚画地为牢限定创作思维,而应以多重思维、开阔视野展现这片美丽辽阔的康巴大地。要正视自己的民族文化,但又不过度强调民族身份。当今多元社会中,“独特性”与“互补性”共存,“差异性”与“沟通性”共存,是一个“道并行,不相悖”、“和而不同”的世界。 (图片由本网记者 格桑土登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