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江洋才让长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甘孜日报    2017年10月09日

    ■赵妍

      生态意识

    江洋才让的长篇小说贯穿了生态意识的观念,这与康巴地区的历史地理及其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生态反思,在与环境的相互协调与作用中,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与防治中,作者还揭示了康巴人在精神生态上的困惑与焦虑。作者通过其敏锐的感悟力和对自然的赞美,讴歌了康巴大地上的动植物和环境的美好和谐,也以其批判性的态度反思现代工业对环境的影响,作者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描绘他心目中的生态理想,对生态意识做了一个全方位的展示,表现了作者对生态的担忧和憧憬,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启示性。

    人与自然事物。自然界有其自身的法则,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它们之间有着强烈的竞争,也有着温情的陪伴,它们按照自己生存的方式在草原上生存着,被猎杀,被捕食,被保护,遵循着生物圈的规律。比如苍蝇在树上停歇,但一大群乌鸦从天而降,落在树枝上,它们逼供篡位赶走了苍蝇,苍蝇如果有思想,一定会感觉到一种无奈,它们的被迫离开一是因为乌鸦有尖喙,二是一大群乌鸦飞来产生的强大气流逼迫着它们的离开,但生物之间就是相生相克的,在生物界的法则面前,乌鸦注定会遇到比它更强大的生物的威胁,秃鹫从几千米的高空滑翔而落,乌鸦就又会重蹈苍蝇的覆辙,离开树枝,虽然乌鸦心有不甘,不停的聒噪,但仍旧没有办法改变自己劣势的处境。动物世界充满灵性,它们自顾自的繁衍而又合情合理,作者展现了动物的灵性世界,也敬畏它们的尊严和高贵,典型的例子是在小说《康巴方式》中,小说中写到有一年野兔忽然间就增多了,惹索瓦村长和村里人都感到不可思议,没有办法理解,因此他来到卡瓦神山请教南卡婆婆,但南卡婆婆只看了他一眼,感觉到这个问题问的非常没有意义,南卡婆婆睿智的说:“难道这个世间的任何事情都非得有答案吗?羊放养的好了会增多,这是自然对牧人的回馈。而野兔的增多,难道就不是野兔自个儿的福音吗?”之后的几年,野兔果然就减少了,实际上野兔会自己控制自己族群的繁殖数量,人类不需要过多的去干预,人类强制性的行为可能反而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生态失衡。

    作者不仅写到自然界中的法则,也对每个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进行了细致的表现,每种动物都有它自己的特点,人类要根据它们自身的特性善待它们。比如说野马易惊、易怒、善跑,对驾驭自己的第一个骑手非常忠诚;豹子天生爱哭,它脸上的两条泪斑就是例证,并且对侵犯它领地的其他动物毫不留情,就算是它的同类,也要付出惨重的代价;羊记性很好,等等,这些特点都是动物的本质,人类要尊重它们,敬畏生命,维护它们的尊严和自由。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在游牧民族心里,动物和人一样重要,因此康巴人并不会随意杀生和虐待动物,首先作者通过各种例子表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友好关系,在小说《马背上的经幡》中有多处反映,洛扎的儿子因为幼小觉得蚂蚱好玩就在草丛中抓蚂蚱玩,但是被他的母亲发现后,严厉的喝斥了他,他的奶奶也告诫他杀生是要遭报应的,因此洛扎的儿子停止了玩耍,可见在康巴地区康巴人很早就接受了这些保护动物的思想。又如在习俗方面,布吉辰萨草原没有吃鸡的习俗,因此当半脸达丁看到乡干部准备要吃鸡的时候,宁愿拿自己古旧的生肖铜牌去换公鸡,解救公鸡,把公鸡放生,半脸达丁将公鸡带回家,他的母亲花叶舅娘甚至将这只公鸡当成了他的儿子。他们对待动物是虔诚的,动物的生命同样重要。他们对动物的爱也体现在很细微的小事上,比如在夏窝子时,半脸达丁因为不小心踩死了一只青蛙,就刻了一个青蛙石,放到山顶的小嘛呢堆上。在布吉辰萨草原上,人的命运,动物的命运多少有些相似。他们怜惜珍爱动物生命的同时,也是对自身生命的珍惜。人与动物之间也存在着一种精神上的相通和精神感应,动物被赋予了人的某种情感,与人产生了心灵上的互动,典型的例子是《马背上的经幡》中对卡开的老丈人和雌狼关系的描写,卡开的老丈人骑着马在路上走,但他由于太累了在马背上打起了瞌睡,一不小心,他的马差点踏到了狼,这匹雌狼非常愤怒,站在路中间不让他过去,卡开的老丈人虽然一直在向它道歉,但狼依然无动于衷,但当他喊了声姐姐之后,这匹雌狼竟然让开了路,这一细节描写符合康巴人的宗教观,可能这匹狼确实和卡开的老丈人有一定的关系。这种神奇的联系客观上造成了人与动物的和谐。树木和石头是不会听懂你的言语的,但动物却不同,一旦它的灵性开启,就会发生各种各种意想不到的事。

    其次人与植物之间也存在着神秘的联系。藏区布吉辰萨草原上的植物是不同寻常的,各种花叶有特殊的治病的功效。小山猫生病后不断的呕吐,随着它病情的加重,所有人都认为它活不长了,可是后来它吃了一种草之后,慢慢的呕吐减少,病也好了。又比如花叶舅娘因为小时候头晕无意识中吃了几片花叶,神奇的是她吃了之后就不再感到头晕了,但到了冬天没有花叶吃,她还是会有身体不舒服的症状,憔悴瘦弱。文中写到她吃花叶的情状,她采摘草地上的花叶放在嘴里,慢慢的嚼着,让花瓣的汁液浸润在舌苔上,她的舌苔上就会有各种花瓣的颜色,她的心里仿佛就有了一片草原。在草原上,人和物的联系是如此紧密,草原上的一草一木就是他们的整个生命和寄托。

    人与自然环境。江洋才让对小说生态环境的描写中弥漫了一种灵动自然的气息,布吉辰萨草原牲畜成群,牧歌飘摇,风景如画。雄鹰在蓝天飞翔,骏马在草原驰骋,色达湖,巴旺河点缀其间,时常能听到鸬鹚、赤麻鸭的叫声不绝于耳。布吉辰萨草原在阳光下像一面绿色的经幡,像一枚美丽的绿松石,草原养育了康巴人,也塑造了康巴人的性格,康巴人是草原的骨血和传承。自然与人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在对自然的描写中不可避免会有对人的描写,而人与环境的纯洁关系正是康巴人生存的意义,人与人的关系也在环境的感化中变得和谐起来。康巴人解决矛盾的方法不是争吵,而是通过诸如摔跤等方式,在展示力量和智慧的同时使对方心甘情愿的屈服。

    在这片美丽的布吉辰萨草原上,流传着神秘的传说和故事,传说中,“布吉辰萨草原以南长达几公里的拉帢断裂带就是地底的鱼一扭腰而造成的”,“拉帢断裂带像是一条倒伏在大地上的闪电”,这些传说让康巴人能时刻想到祖先,祖辈们辛勤的汗水使这片草原荣光。草原上也有很多故事,其中一个是关于雌狼和蜈蚣的故事。雌狼深情地用鼻子嗅了一下蜈蚣,蜈蚣就趁机钻入了雌狼的身体,在这七天中雌狼对蜈蚣有一番深情的表白,但雌狼最后还是化作了一具尸体。这个故事是讲给年轻人听的,劝戒他们在爱情上要慎重,不要感情用事。美丽的草原景色和神秘的草原故事,寄予着康巴人美丽的布吉辰萨草原梦,野马群飞奔,母马被公马在草原上追逐,尘土飞扬,草叶摇动,令康巴人心驰神往,陶醉其中。

    在作者眼中,自然物已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客观事物,而是充满了灵性和情感的生物,它们与人的情感相通,与人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作者笔下,自然与人达到了水乳交融,人也沉醉在自然中感受着自然的和谐与恩赐。

    色达湖是草原上的钻石,它波光粼粼,闪闪动人,到处是蓝光闪耀,在这波光中能看到湖水的沉静、柔顺和静谧,相对于草原的张扬,这是一种内敛的沉淀。牧人的娱乐通常都和自然有关,在色达湖边放牧,看着湖水的涟漪一层层的泛起波浪,水鸟在湖面自由自在的飞翔,心灵都获得了安宁与清凉。色达湖上流传着一个传说,一个外乡人来到色达湖后就忘记了自己的家乡,而做了色达湖中的一条鱼,在色达湖面前,他陶醉了,但真正让他忘掉自己故乡的并不是色达湖,而是他自己,色达湖历史的客观的存在着,只是人自己将感情投入了其中。传说色达湖的心脏是一条青鱼,它畅游了千年,千年不死,是一条神鱼或者是菩萨托生,只要它在色达湖里,色达湖就永不会枯竭,能有幸看到这条青鱼的人都会把色达湖看做他的寄魂湖,寄托自己的信仰。

    康巴牧人放牧在草原湖水边,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一望无际的草原,辽阔的湖水,让康巴人心情平静,诗意的栖居在这片草场上。自然有着神奇的疗伤作用,牧人放牧时与树木对话,将树木作为自己的朋友,向它们述说自己心里的烦闷,在倾诉与倾听中、在自然中忘却苦难。康巴人无法离开自然,自然是康巴人强大的精神支柱,他们从自然中获取心灵的安慰,使心灵愉悦,获得领悟,并得到升华,在对自然的崇拜中,收获一种道德品质上的美,在自然中培养一种高尚的品格,淳朴的天性。

    大自然有其自成一体的系统,人类要依靠自然界获取生存的基本物质,但大自然却并不需要人类的干预,人类对自然最大的保护就是放任其自由,树木葱茏,流水清澈的地方正是无人问津的地方。人类无法战胜大自然,人定胜天的思想最终只能是人类一厢情愿的理想,人类对自然无止境的索取造成的环境破坏,最后只能是人类自食恶果。现代文明在给我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现代文明是城市文明,城市中人的欲望膨胀,逐渐远离了原始农村人民纯朴的品质,城市文化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渐行渐远,城市逐渐成为欲望的代名词。作者在反思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对现代文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小说《康巴方式》中哥哥生活状态的变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农村时哥哥是村里的佼佼者,而进入城市后,他却“抽着纸烟,吞云吐雾的待在家里,”哥哥只是受到现代文明冲击的其中一个人物,在藏族向现代化进程发展的过程中,类似哥哥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他们承受着环境的变化和精神的迷茫,在探索中寻找自己的方向。

    作者在描写生态移民和现代工业的背后,关注的是整个康巴大地上康巴人的精神状态,一部分人随社会发展从草原迁居到城市生活,而另一些人却对草原怀着眷恋之情不舍离开,与其说是对草原的不舍,不如说是对自己生存的焦虑,如何在草原之外谋得生存对一个世代在草原生活的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放弃习以为常的生活,适应一种新的变化,远离自然、远离家乡,对康巴人注定是艰难的。牧人不愿离开草原,但为了草原的繁盛,又不得不选择离开,他们不仅是离开了这片草原,更是失去了祖祖辈辈牧人的身份、骑手的身份,在这个现代社会中,他们需要另谋生路,对于他们来说,离开了是遗憾,不离开也是遗憾。“移民是为了呵护大草原,为了布吉辰萨,我们的土地,我觉得这就符合康巴人的精神了。”“生态移民是为了造福草原,草原复苏了,还可以有利于其他地方的人,我们不能自私,自私可不是康巴人的品质,在这个地球上,只要全人类都行动起来,整个世界就会逐渐变得的美丽起来,喇嘛说,放下自己的得失吧!只要自己肯勤劳努力,到哪里都可以很好的生活下去。”康巴人内心的慷慨大方,利人的品质被作者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草原是康巴人的草原,更是整个人类的草原。

 

  • 上一篇:让世界听见康定的声音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