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古桑抱石

甘孜日报    2017年10月11日

    ■杨全富 /

    站在巴塘县城夏邛镇的广场上,目光穿过鳞次栉比的建筑上空,在东南方一角,远远就能看见一棵高大的桑树冲破了城市的围裹,直指苍穹,在微风中摇动着嫩绿的枝叶。一位在广场上摇动转金筒的老人告诉我,在那棵树下,有一块巨石,上面镌刻有许多文字,因为石头与树共生共长在一起,人们取作“古桑抱石”之美名,它也因此成为了闻名巴塘的景点之一。听后,我怦然心动,乘着凉爽的晨风我向着“古桑抱石”景点走去。

    在通往“古桑抱石”的路上,长长的街道边,由泥土夯筑的藏房分列两旁,如果不是一辆辆汽车从你身旁疾驰而过,你完全感受不到自己是行走在街道中,完全颠覆了现代化小城的色调和忙碌。这些藏房,大致为三层,高约十米左右,外墙都用红色作为底色,墙体夯筑得很厚,有的外墙上还隐约可见看见一根根用来连接墙体的墙筋横亘在墙面上。最高层的楼面边沿采用飞檐形式,一方面增加了美感,另一方面避免雨水冲刷到墙面上。进出房屋的通道为两扇木质大门,门楣上方覆盖着瓦片或石片,所有的窗户亦如此,延伸出来的梁木口都涂成白色,如点点星光,在一片红色中,显得格外的醒目,将高原特有的绛红色衬托渲染,静怡中透出一派肃穆。藏房楼顶悬挂有风马旗,在风中飞舞着,祭烟塔里的青烟在朝阳下袅袅升起,最后集结到一起,笼罩在整个藏寨的上空,这时候,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柏树枝和糌粑混合的香味,无不透出浓浓的藏乡情怀。

    站在藏寨中间,远远就可以看见那棵枝繁叶茂的桑树拔地而起,覆盖住了几百平米的大地,近了近了,眼前的树和石头清晰的出现在面前,在一块高约三米的巨石上,长着一株高达10余米的桑树,树冠掩映着200多平米的地面。在这棵树下,能真切的感受到“厅前多古树,有拏云攫石之势”之意境。桑树的主根深入石缝之中,而几支碗口粗的侧根则在石面上攀爬,将整块石头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有的侧根直接伸进石块底部的土地里,而有的侧根则钻进狭小的石缝中,由于受到石片的挤压,原本粗壮的树根呈现扁平状,一旦脱离了石缝的夹裹,树根变得遒劲有力,犹如蛟龙出水。这些树根在巨石上盘根交错,组成一个整体,就像是一个巨人,盘膝而坐。往上,桑树枝干与树根一样旺盛,黑色的树皮布满了裂纹,仿佛是岁月的皱纹。树干之间有几个大小不一的树洞,里面装填着白色的石块,据说,这是信徒们将自己的心愿附注在白石上,希望借助神树之力送达天庭。再往上,可以看见在枝干上的分叉处,猛地一下涌出许许多多多鲜活的枝叶,透露出绿绿的光芒。越往上,枝桠越密,厚厚的枝叶便叠加在一起,组成绿叶搭建的棚顶。在这高大茂盛的桑树里,虽然没有桑椹可食,然而因为有绿叶树丛的庇护,这里俨然成了鸟雀的天堂,各色鸟雀便栖息在树枝间,发出愉悦的歌声,张开靓丽的羽翅,在树丛里你追我赶,上下飞舞,对不速之客仿佛并不在意,有时候落下来,在地面上啄食祭祀时所洒落的青稞、麦粒等粮食,接着又扑闪着翅膀飞向树巅。

    树下,一块长约七米,宽约四米,高约三米的巨石匍匐在地面上,从侧面看,石头就像是横卧在地的蟾蜍,头部向着东南方向,昂首,驮着桑树,努力的想要站起来似地。巨石的右侧,刻满了文字。在树下,偶遇一位前来上香的老人,他点燃一束佛香,口中喃喃祷告,最后匍匐在巨石前,虔诚地磕起头来。待老人做完一切仪式后,我上前与老人攀谈起来,老人告诉我,他出生于解放前,一直生活在这里,在他很小的时候,这棵古树就这样矗立在这里。关于这棵古树还有很多传说故事,很久以前,巴塘县城所在地原来有一个很大的湖泊,四周环山,草木茂盛,牛羊悠闲的在湖边散步觅食,水倒影着山,山环绕着水,美丽的湖光山影组成了人间仙境。就在这面湖泊中央,有一个白色的玉石,玉石之上长着一棵五彩的珊瑚树,繁茂的树枝上结满了紫红色的珊瑚。从远处观望,清清的湖水、洁白的玉石、油绿的珊瑚树叶,还有那一颗颗紫红色的珊瑚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光彩夺目,熠熠生辉,瞬间照亮了湖泊周围的群山,也因此惊动了居住在东山的老虎、北山的黑猪、西山的大象和南山的孔雀,它们被亮光所吸引,都想走到湖边看看究竟。于是,它们不约而同的来到湖岸边才发现,原来是湖中央的玉石和珊瑚树反射出了光芒,然而四只动物无法估量湖泊的深浅,因此谁也不敢贸然下湖去查看。怎样才能下去探个明白呢?老虎认为湖泊是从东边来的巴久河水积成,因此它决定去堵住东边来的巴久河水,降低水位;黑猪认为是北边来的巴曲河水积成的,因此它决定去堵北边来的巴曲河水;大象和孔雀则认为只有深挖沟,把湖里的水放完才是上策。于是,它们就去挖沟放水。没过几天,大象和孔雀把一池的湖水都放完了,而老虎和黑猪虽然几经努力,却未能堵住东来的巴久河水和北来的巴曲河水,两条汹涌澎湃的河水仍然挡住了它们探宝的去路。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一棵鲜艳夺目的珊瑚树逐渐变成了枝繁叶茂的桑树,一颗颗珊瑚珠变成了香甜可口的桑葚,不过,因为没有了湖水的滋养,后来就再也不结桑葚了。而那块洁白无瑕的玉石,也因为没有了湖水的滋养,渐渐的变了颜色,最终成了一块普通的石头。不过,桑树和巨石就这样相依相偎,逐渐形成了现在桑树怀抱巨石的景观,也就是今天眼前的“古桑抱石”了。而东边的老虎、北边的黑猪、西边的大象、南边的孔雀也羽化成了连绵起伏的山脉,它们望眼欲穿的看着眼前的这棵桑树和石头。我抬头看去,四条山脉的头都聚拢在一起,仿佛在商议着怎样才能将未竟之业完成。

    传说毕竟是人们给予美好想象的产物,然而,这棵古树有据可查的至少有两三百年的历史。据巴塘县志记载,在清嘉庆丁已年(1779年)间,当时驻守在巴塘的粮务官员辛文彬看到古桑抱石的奇景和听闻月宫桂树蟾蜍影子的故事后,当即在巨石上镌刻上“蟾影”二字。我走上前去,在巨石的右侧探看,“蟾影”两个字影影绰绰的显现在一片灰白色的石面上,字迹已不甚清晰,不过大体的轮廓还能辨认出来,其字用笔纵情豪放,笔走龙蛇,气势磅礴,体势整肃,石与字浑然一体,充满古朴雄浑之美,可以看出写作者不同凡响的文字功底。及至后来,许多文人墨客来到这里,都被眼前树抱石的奇观所吸引,为此写下许多优美的诗篇,其中尤以清末吴嘉谟和民国刘赞廷诗赋最为著名。吴嘉谟,为赵尔丰度支部(财政部)主事,清光绪末年,吴嘉谟在巴塘主政时,曾题诗赞古桑抱石奇观,曰:“丰壁东南一大观,抱桑盘石奠巴安(巴塘时称巴安),物犹如此人堪羡,怎不屡经贼胆寒。”刘赞廷,早年曾追随清季川滇边务大臣兼驻藏大臣赵尔丰拓土戍边,在对康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民国年间,改任川边军分统,继任蒙藏委员会调查室主任等职。民国二年,刘赞廷在巴塘期间,路经“古桑抱石”奇景后,也兴诗作赋一首:“悬根盘石奠巴安,半壁西南化紫坛,一瓣馨香凭父老,行人莫作画图看”。

    在几百年的沧桑岁月里,历经多少风雨,多少磨难,那一棵古桑仍风姿绰约,枝叶婆娑,婷婷玉立,看云起云涌;那一块巨石依然固若磐石,静卧地面,仰天长啸,望沧海桑田。如今,“古桑抱石”不仅成为了巴塘城郊的风景名胜,而且已成为了巴塘县的重点文物保护对象,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它的历史意义一定会更加闪耀。

 

  • 上一篇:艺无止境 传承文明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