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炉城有戏

甘孜日报    2017年12月28日

    

      ■骞仲康

      往先年的康定,杨林双寺跳羌姆,俗界就在达珍塘演戏。藏戏中的地方剧种,木雅戏,那戏真绝了。以地方语言定义的剧种是地方戏。用木雅地脚话道白诵唱的是木雅戏。

      这戏归类于康巴戏,原于安宁地祀之仪典,叫“木雅勒萨”,属傩。后来衍成表演性质的戏剧,与巴塘盖语(拟为白兰语)剧种阿金拉姆,色达草地语(拟为党项话)剧种觉牟隆,共构康巴戏。康巴戏不是拉萨藏语剧种“蕃戏”降呷拉,也别于德格藏语剧种“蕃戏”朗塔,属于“藏戏”大范筹,又自成一体。当然,受宗教统束。

     木雅戏,以木雅地脚话作基础,唱腔就是拉依山歌,舞步鼓点取自贡巴,表演实拟生活,即兴随便。道具是实物,顺手拈来。角色也多依现实,比如国王由乡长充当,勇士由民兵充当,仙女由本地待嫁女充当,神氏由本地长老充当。不怎么化装,活牛真马大上场。现实人生和戏剧场面浑然一体,洋洋洒洒,乡土气息特浓重。

     这就让人忆起解放初康定城演过的活报剧。所谓活报,以时事新闻作素材,以政治宣传为意义。其剧,十来分钟时间,七八个人忙活,就街边空地院落中间扯场子,一哄而聚一欢而散。剧中角色,顶星条纹高帽的山姆瘦高个是美帝,戴米格纹底帽的约翰矮胖子是英帝,扣瓜皮小帽的是地主,杵文明棍的是旧官僚,身穿背带裤的工人,头包羊肚巾的农民,配眼镜的算是知识分子,解放军、自愿军易扮,军装一并帽徽领章现成 。角色简略明快,表演生动夸张,说白唱词时尚,剧情一目了然,意义振聋发馈。分明是真人现场展示的“漫画”,更见折子戏的精彩。每月出好几台新节目,让人目不遐给。未能“扫盲”的老粗,天下大事由此了解个大概,既开眼界又开心。

藏语普通话的木雅风格地戏,也就随运转机,创作“新藏戏”上广场上戏台演出,《尼玛和达瓦》《贡嘎山下的黎明》《割官头》等,内容“进步”,形式“老套”。在折西新都桥公演,很是活跃。

      于是,惹得康定娃娃些也来戏。街娃自发,纵情任意,煞有介事。即兴的《逮台湾女特务》,有情节有形象有气氛。摩拟的《抓壮丁》仿得来活灵活现,专业班子莫及。娃娃些的戏,多半是取材电影情节,微妙微俏,自愉自乐,还讨成人喜欢。

     康定大礼堂修起来后,内江京剧团经久驻炉,上演几十出不断的连台戏。《狸猫换太子》一施就是大半个月,有人看得成瘾。这戏班,还收了炉城娃儿好几个,去学刀马学花脸。成才了,回到康定省亲,直喊:练戏苦,不像看戏的。

     文革期间,州文工团排过芭蕾《红色娘子军》。文革后又排话剧《枫叶红了的时候》,都算那么回事儿。这文工团当红明星,男的数向阳,女的数袁媛,硬角儿。

     其实在二战时期,炉城就开张过文明戏。西康省府民众教育馆倡导,国立师范、康定中学、县完全小学,各校师生排演,剧目有《雷雨》《棠棣之花》等著名大本子,属京腔话剧,演得很逞派头。角色些还真在校园里找得     到相当般配的。演过戏后,好长时间,凡台上露了脸的他和她,在日常间还被当作戏中人,叫来叫去。

    也有炉城贤达自编自创的方言话剧,《蛮兵抗倭》,夹带藏话台词,煞是别致。这类型的戏,演员自己就是角色,所依故事又熟悉,不演自象,场场出彩。

    那时,川戏在炉城很叫坐,陈书舫也莅炉出演,哄动文野。引来票友茶楼里坐堂会唱戏成风,以至于后来略一张罗,仅然就搭起了康定业余川剧团台子。街头巷口,江湖上猴戏、木偶戏跟到来,都鼓励“新生活运动”,都配合抗日,很具时代感。

    康人本性活泼爱“嬉”,是“把戏”。起初不知剧为何事,看过戏剧后,方才庄严起来,观戏一如朝圣。出戏场了,洗心革面一般,明天日子还会沁一半在昨天所品戏文中。拉萨戏八大剧目尽知晓。认定“白毛女”就生在隔壁老扬的家乡。哪次中桥上出件有趣事,就想,怕是二回要搬到戏里来。自己的经历也多也大,却不会拿来与戏比较,只认为,老辈子命里头早遭遇过了。不敢把人生当成戏去逗弄,戏却常演在人生当中。

  • 上一篇:月色曾经映大千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