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8年04月19日
■刘芳
青山绿水环绕的小城,山翠、水清、花香、草绿、山色如一。正如“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道不完一山春色,唱不尽水声如歌。
有幸拜访一座山,顺着山脚细沙碎石铺成的小路走入山里,山水蜿蜒曲折,山色秀丽可人。沿水岸小路前行,身处深壑的峡谷。山高云远,湛蓝的天空映衬着山水的颜色。山石耸立,高低石景,山色杳然。山上长满了各种林木,苍郁别致,显出迥然的生命力。树种不同,颜色有别,新叶嫩绿,旧叶暗青。从远处望去,正好可以看出每棵树的轮廓,呈半圆型态,紧凑不一。山色苍翠欲滴,浓郁的绿,顺着眼角爬进眼里,再化成一股回忆流进心里。山上树,树下人,抬头仰望,阳光笼罩在树的外圈,像披了层金色的光环。阳光把叶子照得通透,叶面泛起油亮亮的白光,树隙漏下点点斑驳的金影。山木为一,树木包裹了山川,也容纳了每一个来人。双脚走过的地方,柔软多情的山土在它的身上留下了我的脚印。
高山流水,山水相临,有山亦有水。陡峭的山崖,是水的发源地。水从山顶奔流而下,遇山石阻挡分离出若干水流,汇成一条条流动的溪水,或聚水成潭。上游水势大处,急湍飞溅,哗哗作响。急水的悬崖下多有水潭,水深幽邃,泛着浅浅的蓝光,水声滔滔不绝。下游则缓慢悠长,如细水长流,泉水涌动,叮咚叮咚,欢唱自然之歌。小桥流水不歇,水浅而清,低头可见游鱼细石。溪岸的侧面,长有黄绿的青苔,映在水里,水中倒影,流动如画。水光山色,一切尽收眼底。
山花烂漫,山腰或道路两旁各色的花儿尽情开着,迎来属于它们的春天。古人云“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一路花开,一山春色。嫩黄的油菜花,典雅的紫藤萝,红艳的杜鹃及不知名的野花等,群芳共赏。鸟语花香美是不消说的“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山中的景最让人感动,一座山,一朵花,一株草,无论有无来人,它们都开在那里,都热烈的呈现一个生命的姿态,去向这个大自然证明自己的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它们是最自由的,有雨露阳光就能生长,无需去远方,自己就是远方。花籽草种,春生秋落,每一个季节都会有一些种子被风吹落到最远的地方,经年如此,想看到的一切都在脚下。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走在春草环绕的小路,两旁的草木茂密,每走一步,都会碰到几丛草,几朵花。每走一步,与花草相触,发出哗啦哗啦,窸窸窣窣的声响,像故友重逢的问候。在一水潭附近,发现了忘忧草。忘忧草,即萱草,又名谖草,谖就是忘的意思,也是忘忧草的来意。最早文字记载见之于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诗经疏称: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北堂即代表母亲之意。古时候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唐朝孟郊游子诗写道: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历代文人也常以之为咏吟的题材,曹植作颂,苏东坡作诗,夏侯湛作赋,写出了萱草的地位。草木有情,人间忘忧。
山水树花,构成一片山的底色,亦是一处灵魂的栖息地。我想能留住它的,在于每一双眼睛,每一个脚印,每一个心灵。山色如歌,每一座山,都能安放一处宛然的灵魂;每一处景,都能勾勒出山水画色;每一溪流,都有一份歌向往远方的心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