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小山村折射出时代大变迁

甘孜日报    2018年06月06日

    ◎贾登荣

    作家马建华先生所著的长篇小说《河畔人家》,以石源县杨柳镇作为背景。通过30多年来刘希海(二莽)这个大家庭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农民在追求美好生活道路上的坎坷、坚韧、执著,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在阵痛中前行,在阵痛中升华的历史进程,讴歌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传递了正能量,弘扬了新风尚。应该说,这是一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好作品。

    记录客观真实,生动再现农村的变化,是这本书留给读者的印象之一。文学作品总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河畔人家》的作者是一名记者,他长期关注农村、关注农民,所以,在他的创作中,农村和农民,就成为作品的主旋律。而且,作者把焦点聚集在石源县杨柳镇刘希海(二莽)这个大家庭中。作为一个没有文化,但又不愿象自己的父辈那样在贫困中煎熬的新型农民,在他的骨子里,蕴藏着不向命运屈服的血性。因此,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这偏僻的山村后,他开始了创造美好生活的追求。先后当过杀猪匠、剃头匠,种植过大棚蔬菜,从而摆脱了贫困,过上了温饱生活。然而,当自己的妻子到水电站工地打工,有了更多更稳定的收入,让自家向小康目标迈进时,由于狭隘的观念作祟,他听信谗言,打跑了妻子,也让自家丧失了致富的机会。无可奈何之下,他居然沦落到康定去当算命先生,靠欺骗别人来维持生存。前行路上的挫折,让他幡然醒悟了,他又与妻子破镜重圆,回到家乡,凭借勤劳的双手,一门心思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他的几个女儿,也在经过打工生活的磨难后,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和归宿。刘希海一家,从此走上了康庄大道。通过刘希海一家改革开放30多年来起伏跌宕的命运中,我们从中看到了中国农民为追求美好生活而自强不息的精神,看到了中国农村发生的翻天复地的变化。同时,我们还从这个叫杨柳镇的地方,看到为了让山区群众摆脱贫困,各级党政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这30多年里,这个镇先后通过发展蔬菜、开采花岗石、招商引资发展水电站等等,促使这个贫穷落后的小镇尽快走出贫困的阴影,和全国人民一道奔向小康。在这些探索中间,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追求美好生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经受各种考验,必须要不断进行总结,才能逐渐找到一条适合本地区科学发展的路子来。反观各地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交了相当的学费,才慢慢找到一条合适的发展路径吗?中国社会当前面临的最大危机,莫过于无处不在的腐败。本书也暴露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党政干部以权谋私,政商勾结侵吞国有资产等现象,让人们看到反腐斗争的艰巨性、严峻性。当然,本书没有一味的暴露矛盾,而是通过对王大怀这样的腐败分子的查处,让人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其实,这也是所有人的企盼与愿望。

    人物形象逼真,性格鲜明,是本书留给读者的又一印象。文学即人学。作为小说,最主要的就是要塑造人物,用人物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用人物来打动读者的心扉。《河畔人家》一书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其中不少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当然,首先要提及的就是这本书的主人公——刘希海(二莽)。在这个人身上,我们既能看到他保守固执、自私狭隘的一面,也能看到他与时俱进,不断自我革命的一面。这样一个有缺点的农民形象,在生活中可谓比比皆是,让读者感到亲切、真实。其次,就是镇党委书记王大怀的妻子申维淑。她依仗自己特殊的身份,在这个“山高皇帝远”的地方为所欲为,作威作福。这样的“官太太”,在生活中,似乎也不鲜见。二莽的大女儿刘春梅,也是一个有个性的农村青年形象。她凭借自己美妙的舞姿,在小城找到了一席之地,然而,涉事不深的她,却让“爱情”冲昏了头脑,最终上当受骗。然而,她又是一个不肯向命运低头的女子,在生下小孩后,又重返城市,不但有了事业,也收获了真正的爱情。小说中还有一个虽然着墨不多的人物——王大怀的侄子、县委书记王礼贤,同样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人表面一本正经,但骨子里却私欲膨胀,贪婪成性。最典型的就是借其叔叔王大怀之手,暗中操纵开采花岗石为自己谋利。这样的腐败分子,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说是俯拾即得,屡见不鲜。至于小说中二莽的妻子李晓晓、地痞高成兵、二莽的哥哥大莽等人物,也是有棱有角,生动传神,让人过目难忘。

    语言质朴,地方特色鲜明,是本书给读者留下的印象之三。一部小说要在读者中留下永恒的记忆,必须要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特色。这种个性与特色,除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外,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河畔人家》这部小说,运用了大量富有个性的川西俚语,让这本书打上了鲜明的个性烙印。比如当李晓晓的母亲听说女儿要嫁到遥远的杨柳镇后对媒人说的那席话:“哪个当大人的不想女儿嫁个好人家,过上舒坦的日子?她长这么大,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你说,她这一走,猴年马月才能回来一趟?我们两个生个病啥的,带口信等她回来,我们尸体都凉了。”这段话就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这本书中,类似这样充满川西味道的例子不胜枚举。

    从马建华先生与笔者交流时得知,这是他第一次尝试写长篇小说。第一次往往带有尝试和探索的性质。所以,不成熟是在所难免的。一位著名的作家在谈及小说创作经验时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要与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工善于从生活中有所发现。也就是说,文学作品要反映社会生活,但是不能仅仅是生活的记录、生活的翻版,而应该是生活中的发现、生活中的思考。作为一名记者,马建华先生的嗅觉是相当灵敏的,能够敏锐地发现生活中的“亮点”并加以记录,这是可喜的。不过,文学作品与新闻报道是应该有所区别的。新闻报道是“一日纸”,它要求是快速及时的记录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传达给受众;而文学作品则不然,它需要作者加以过滤,加以沉淀,然后提炼出有长久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的东西呈现给读者。马建华先生在后者,还需要下些功夫,让作品的艺术魅力更强些,审美价值更高些。相信有了这“第一次”的实践与总结,马建华先生会捧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出来。

  • 上一篇:决斗
  • 下一篇:诗化象征的意义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