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漫话七夕节

甘孜日报    2018年08月16日

      ◎熊秀兰

      七夕节在农历每年的七月初七,是神话传说中牛郎和织女在天河相会的日子。《古诗十九首》中留下了这样的诗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是最早见于古诗词中的七夕故事,将牛郎、织女咫尺天涯的相思之苦,描绘得淋漓尽致。

      七夕的故事,经过多年的演绎和文人墨客的艺术加工,渐渐有鼻子有眼起来。东汉的大学者应劭写了一本《风俗通》,搜罗天下风情,不忍见牛郎、织女终年不得相聚,于是在银河上架了一座鹊桥:“织女七夕将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

      到了南朝梁代,文学家任昉写了一本《述异记》的小说集,经过艺术加工,织女成了天帝之女。天帝怜悯女儿一年到头辛苦织布,任劳任怨,便将她嫁给河西的牵牛。婚后,两口子新婚燕尔贪图享乐,荒耕废织,引起天帝动怒,让织女仍归河东,只让他们夫妻俩每年七月初七相会一次,真是不近人情。同一时代的宗懔也不甘示弱,在《荆楚岁时记》中对这个故事进行了补充,大体上与任昉所述类同,只是织女变成了玉皇大帝的孙女,身份下降了一辈儿。

      尽管是传说,却引得一干文豪骚人对月慨叹,多了一些无名的感怀。面对七夕,诗圣杜甫把盏临风,叹息曰:“牛女年年渡,何曾风浪生?”秦观更是一语中的:“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阅尽七夕诗词,还是柳永说得好:“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

      动人的爱情故事总是令人向往,连号称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羞花”杨玉环也对之流连不已,寄托情怀。据《长恨传》载:“天宝十载,(杨贵妃)传辇避暑骊山宫,秋七月,牵牛织女相见夕……独伺上,凭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这一只有当事人知道的密约不是何故不胫而走,于是杨玉环与唐明皇的七夕誓约,也造就了白居易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长恨歌》,对皇帝与贵妃的七夕盟誓进行了曝光:“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有关七夕节的由来,版本甚多,黄梅戏电影《牛郎织女》中,让织女、牛郎仙凡殊途,更是加重了这个爱情故事的分量,令千千万万痴男怨女为之不晓得流下了多少眼泪。总之,爱由心生,情靠意诚,七夕的鹊桥相会只是一个富有人情味儿的药引,一个寄托相思的节令。

      当然,民俗里的七夕除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还派生出一些别的内容。比方说最早可追溯到汉代的乞巧,即少女于七夕夜向织女星乞求智巧,就是一个充满情趣与魅力的风俗。据东晋葛洪《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其后历代诗词对乞巧多有吟咏,上到宫廷,下至民间,代代相沿成习,以致于成为依附于七夕的一个悠久的习俗。“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唐代少年诗人林杰的这首《乞巧》,诠释了当时的乞巧盛况。文人诗兴大发,画家们也不甘寂寞,唐代佚名的《唐宫七夕乞巧图》、宋代李嵩的《汉宫乞巧图》、明代仇英《乞巧图》卷等都是富有代表性的画作,为七夕增添了浓郁的丹青意蕴。

      如今,七夕作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予以保护,打“七夕牌”的商家,却令这个日子多了一些俗气。造化弄人,解读七夕,不如抛却一些惆怅的况味,还原两个星辰,于七夕的皓月之下“未会牵牛意若和,须邀织女弄金梭”,让生活多一些“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美好向往,也许更有意义。


  • 上一篇:仰望七夕
  • 下一篇:甘孜旅游将添一抹别样的康巴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