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8年10月17日
◎吴建
我一直以为,重阳节是我国最富有诗意的节日。“重阳”这个词本身就极富创意。《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又有长久之意,诗意盎然。
重阳节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传统节日。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是重阳节的重要活动。
我的家乡是江海平原上的一个小村庄,附近几十里都没有一座小山,更别说高山了。但我们家乡也有重阳登高的习俗。可登高哪里去?记得儿时家乡有一座十多米高的土山,是开挖大河时堆积而成,土山上长满了高大的树木。重阳节这天,我和小伙伴们就头插茱萸,兴致勃勃地登上土丘。极目远眺,家乡的美景尽收眼底。近处,林马河水碧泼荡漾,鱼翔浅底。河岸边枫叶正红,层林尽染。远处,田畴里稻浪翻滚,犹如遍地黄金。观赏了一会儿,男孩们便开始玩捉迷藏的游戏,女孩们则采野菊花簪在头上,以之避邪。
重阳节那天,我最喜欢吃母亲做的重阳糕。平日里,母亲是不做这个的,一来家穷,米面少,二来做起来麻烦,母亲整天在田间劳作,哪有时间忙吃的。可是一到重阳,哪怕再忙母亲都要给我蒸上一锅重阳糕。母亲取一瓢糯米粉,小半瓢面粉,撒上桂花和红糖,用少量热水拌均。取糕屉,铺上洗净的湿布,放入一半糕粉刮平,将豆沙均匀的撒在上面,再把剩下的一半糕粉铺在豆沙上面刮平,随即用旺火沸水蒸。待汽透出面粉时,在糊状粉浆上嵌入红枣、赤豆等,再继续蒸至糕熟离火。将糕取出,用刀切成菱形糕状。母亲做的糕,既蓬松又香甜。刚一出锅,我便抢着要吃。母亲轻声说:“小馋猫,烫啊,凉凉再吃好不。”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块便咬。呀,又酥又软,美味可口。看着我吃得津津有味,母亲就微笑着对我说:“吃了重阳糕,步步都升高。”母亲以为九九重阳吃糕,不仅将来能高升,更会保平安。
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其中最著名的诗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人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和品菊花酒。
处在一年秋尽、行至岁末的重阳,如同经过一天运转、行至暮时的夕阳,提醒着人们去关爱、去感谢、去敬重,那些经历一生奉献、行至晚年的老者。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百善孝为先!”尊敬长辈,孝顺父母,一直是中华民族薪火相继的传统美德。孝与和谐相伴、与爱心同行,它是家庭和睦团结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