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透过金沙江堰塞湖看自然灾害中的人类命运

甘孜日报    2018年10月19日

医务人员为安置点群众进行健康检查。

监测人员密切关注水位变化。

应急救援人员在安置点搭建帐篷。

        ◎记者 唐闯/文 余秋林 谢臣仁/图

       金沙江从青海玉树直达门算起至宜宾合江门全长2195公里。全年径流量(屏山站)约为1440亿立方米,占宜昌站的33%,可谓源远流长,水量浩大。但这样的大河,在历史上居然出现过多次断流的事。

       自然灾害威胁中的人类处境

      10月11日,我州白玉县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交界处发生山体滑坡,阻断金沙江干流形成堰塞湖。面对突发地质险情,中央、省、州、县各级部门预警充分、措施得当,形成了应急处置的社会合力,受威胁地域的万名群众第一时间被转移安置到安全地点。几乎在同一时间,各种应急救援物资陆续送达安置点,被转移安置群众的生活得到充分保障。

       10月14日15时50分,从省防指发出消息:根据金沙江堰塞湖险情变化,按照《四川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规定,经请示省防汛抗旱指挥部领导同意,决定从10月14日14时起,结束10月11日16时30分启动的Ⅳ级、10月13日18时30分启动的lll级防汛应急响应。

        至此,牵动全国关注、惊心动魄的金沙江白格堰塞湖应急救援行动,进入灾后重建阶段,安置在应急救援安置点的群众陆续返回家园。在此次应急救援行动及时有力实施的过程中——10月13日,第二十九个国际减灾日到来。在时间的巧合中,把眼光放远,结合此次金沙江白格堰塞湖地质险情及应急救援行动,或许,我们将看到更加深刻的属于中国、属于全世界的一幅人类命运的“全景图”。

       根据联合国减灾风险办公室在国际减灾日之前发布的一份报告,在过去20年中,在全世界范围内,气候相关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急剧增加了151%。报告发现,1998年至2017年,气候和地球物理灾害造成130万人死亡,另有44亿人受伤、无家可归、流离失所或需要紧急援助。虽然大多数死亡是由地球物理事件造成的,大部分是地震和海啸,但91%的灾难是由洪水、风暴、干旱、热浪和其他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

       报告的结论是,气候变化增加了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和严重性,只要建造和发展易受灾害影响的地点的经济动机超过了可预见的灾害风险,灾害将继续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将减少灾害风险纳入投资决策是降低这些风险的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因此,增加减少灾害风险的投入和评估,是在不断变化的气候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

      联合国减灾风险办公室发布的报告提醒着人们:相较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人与自然灾害的抗争才是人类在大地上追求生存发展,永远不会停歇的主题。这足以促使人深深思索:面对大自然的“咆哮”,人类如果不放下人类中心主义的自大想法和种种不明智的做法,放下种种偏见和狭隘,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同心努力呵护人类的家园之梦,人类失去的将会是什么?也正是在这一追问中,我们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和种种努力,具有的人类胸怀和世界意义。

      联系到联合国减灾风险办公室发布的报告,我们也应该看到,居安思危、防患未然,牢固树立底线思维,有效提升防治能力,让防灾减灾意识深入人心,早已不是某一地域的事。这不仅仅是中国的需要,也是全世界急需进一步解决的一大议题,是事关人类生存发展的大事。

      中国作为自然灾害威胁中的

      与此同时,从中央权威媒体发布的相关文章,我们看到,我国正在建立自己的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0月13日,新京报网发表名为《 金沙江“堰塞惊魂”之后,应对全流域进行灾害排查》的即时评论,文章提到:“早在2015年,卫星影像图即可见,金沙江滑坡点附近的山坡表面已经出现变形、破碎,岩块滑移明显,和周边不一样,这也说明当地山体滑坡发生前期已有预兆。就在此前,为了防范地质灾害,相关部门曾多次发文要求各地做好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和监测工作。今年7月,自然资源部要求全面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通过长期的排查,许多地质灾害隐患点确实被发现。”

      10月15日,《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栏目发表评论文章《灾害无情,但人可更有为》,文章提到:“从高规格发布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意见,到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组建应急管理部,再到此次中央财经委会议专题研究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通过不懈努力,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形成,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事实证明,在防治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我们淬炼了本领,也增强了自信。”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国家减灾委、应急管理部已启动14次国家Ⅳ级救灾应急响应,有效预警、应对、处置着发生的灾情。本次金沙江白格堰塞湖应急救援的及时高效有力,即是这一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再一次凸显其能量的结果。从此种意义上来说,中国正在借鉴国际上的防灾减灾经验的基础上,为全世界提供自己独有的防灾减灾的“中国经验”。

       同时,该文也理清醒地指出:“但也应看到,目前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总体还比较弱。与此同时,我国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重发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地震、地质、洪涝、干旱等各类灾害交织多发;在经济发展、财富聚集、人口集中的背景下,自然灾害的复杂性、衍生性、严重性也在增长。尤其是在当前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贫困地区往往也是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地区,防止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的压力不减。当此之时,迫切需要抓紧抓实相关工作,真正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中国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地震局、气象局、海洋局等部门对2018年全国自然灾害情况进行会商分析发布的报告显示:一季度,我国自然灾害以风雹、低温冷冻和雪灾为主,地震、干旱、洪涝、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和森林火灾等灾害也有不同程度发生。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272.2万人次受灾,53人死亡,2人失踪,5.4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16.2万人次需紧急生活救助;近3000间房屋倒塌,6000余间严重损坏,14.1万间一般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1241.4千公顷,其中绝收69.8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96.7亿元。总的看,一季度全国灾情与2017年同期相比明显偏重,与近5年同期相比仅次于2013年。

       自然灾害威胁中的全球计划

      早在2010年,针对当年发生的自然灾害和险情,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相关专家就指出,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多灾之邦,有史就有灾,从公元206年到公元1949年的2155年间,中国发生的大水灾就有1092次,较大的旱灾就有1056次。 联合国减灾科技委员会的报告曾这样描述中国:“这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从有人类记录以来,旱涝灾害、山地灾害、海洋灾害每年都在中国发生。”

      或许,正因为如此,中华民族才把“忧患”意识深深镌刻在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记忆之中。从《易传》的“明于忧患与故”到《诗经·小雅》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人人熟知的那句俗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而正是始终秉承着这份忧患意识,中华民族才每每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一次次度过难关,走到今天,延续着自己的历史和文明。自然灾害在威胁我们生存之际,也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命意识、宇宙意识。在与自然灾害抗争的过程中,人也在天地间塑造着自己的“形象”。

      联系上述种种历史和现实,再次审视此次金沙江白格堰塞湖自然地质险情,在看到应急救援的及时高效有力,充分体验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温暖,增强防灾减灾救灾信心的同时,还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并清醒意识到:面对大自然,人永远要保有一颗敬畏之心,这是人类在大地之上呵护家园之梦的前提。同时,面对自然灾害的威胁,人类在保有敬畏之心、忧患意识的同时,还应主动作为,站在共谋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视野下,共同努力,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

      2015年初,联合国在日本召开第三次世界减少灾害风险大会,并制定了《2015-2030年仙台减少灾害风险框架》。为支持对实现本框架成果和目标的全球进展情况进行评估,商定了七个全球性具体目标。

这七个全球具体目标是:到 2030年大幅降低全球灾害死亡率,力求使2020-2030十年全球平均每100000人死亡率低于2005-2015年水平;到2030年大幅减少全球受灾人数,力求使 2020-2030十年全球平均每100000人受灾人数低于2005-2015年水平;到2030年使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下降;到2030年,通过提高抗灾能力等办法,大幅减少灾害对重要基础设施的损害以及基础服务包括卫生和教育设施的中断;到2020年大幅增加已制订国家和地方减少灾害风险战略的国家数目;到2030年,通过提供适当和可持续支持,补充发展中国家为执行本框架所采取的国家行动,大幅提高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合作水平;到2030年大幅增加人民获得和利用多灾种预警系统以及灾害风险信息和评估结果的几率。

      面对大自然的“反复无常”,透过此次金沙江白格堰塞湖自然地质险情和应急救援行动,透过中国和全世界遭遇的地质灾害以及抗争的历史和现实,我们清醒地看到:人类仍要继续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为一个共同的家园梦而努力。

      就在金沙江白格堰塞湖地质险情逐步缓解之际,另一处突发地质险情再一次牵动着人心。

      10月17日凌晨5点左右,西藏林芝市米林县派镇加拉村附近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发生山体滑坡灾害,造成雅鲁藏布江断流形成堰塞湖。经估算,滑坡形成的堰塞湖滞蓄水量约为1.5亿立方米。目前,水利部已要求西藏立刻启动向印度临时通报雅鲁藏布江水文信息的工作。事发地点的9户47人和在村里打工的12人共计59人,暂时转移到附近地势较高处的安全地带。截至目前,米林、墨脱两县共撤离6000余人,受影响群众1万余人。目前,没有人员伤亡和重大灾情报告。

  • 上一篇:金沙江断流浅说
  • 下一篇:折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