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身边的文化遗产

甘孜日报    2018年12月14日

      ◎曲妮志玛

       早就听说甘孜水淘糌粑出名,加工糌粑的村民扎呷还入选了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到了甘孜那就一定得去看看。从甘孜县城西南方向,沿着317国道驱车前行10多分钟,到南多大桥,左转进入一条土路,不远处,一排藏式建筑映入眼帘。45岁的扎呷热情地出来迎接我们,并带我们参观他的水淘糌粑加工食品厂。

       糌粑是藏族牧民传统主食之一,是天然的最佳食品。“糌粑”是炒面的藏语译音,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在藏族同胞家作客,主人一定会给你双手端来喷香的奶茶和青稞炒面,金黄的酥油和奶黄的“曲拉”(干酪素)、糖叠叠层层摆满桌。

      甘孜水淘糌粑,不仅制作过程独特,其特有的制作技艺还能带给人美的享受。其传承人扎呷是甘孜县南多乡俄绒村人,自幼在长辈的教导下学习制作水淘糌粑。从2005年开始,扎呷注册的商店专业制作、销售甘孜水淘糌粑。其注册品牌 “雪域德琼糌粑”沿袭了传统的水淘糌粑工艺,通过选料、清洗、晾干、热水淘洗、发酵、炒制、研磨等复杂工序,将青稞制作成了香甜可口的水淘糌粑。2012年,“雪域德琼糌粑”取得了国家食品QS认证,并入选“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扎呷本人成为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淘糌粑制作技艺传承人。

       扎呷带着我们走进加工厂房,外面是筛选青稞的地方,空地上专门放着一个精致的手推磨,闲暇时可以边喝茶,边推磨糌粑,然后食用。最里面是磨坊,需要穿专门的服装进入。磨坊中,一个直径一米多的石磨盘不停地转动着,发出嚯嚯的声响。细细的青裸面从磨盘间慢慢滑落。每个磨盘中有一个磨眼,石磨的上面放着一个牛皮制作的方斗,是盛青积用的,方斗呈倒金字塔形状。

       接近磨盘的地方,一根牛角一头伸在方斗下方的小口,另一端放在旋转的石磨眼上,随着水磨的旋转,牛角不停地抖动,青稞顺着方斗的小口均匀地流入磨眼里。通过石磨的运转,上面流进洞口的青稞,在两块石磨之间就变成了面粉,顺着上下石磨的边沿流到磨槽里。水磨糌粑恒温匀速,糌粑口感更细腻,而且保质时间更长。

       扎呷介绍说:水淘糌粑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分四步。首先要选用优质青稞风干筛好,放入山泉水中洗净、晒干,再用热水淘洗,沥干水分趁热装人麻袋密封,保持恒温,放上一夜。第二天,烧热平底大炒锅,揭开麻袋自然会闻到一股酒香味,然后倒人炒锅,不停翻炒。炒青稞关键要掌握好火候,不焦不生,出现青裸花后就炒好了。待炒好的青稞冷却后,装入皮口袋,送到磨房,经水磨磨出的糌粑,粉细、色泽洁白、味香可口。

       告别扎呷之际,身边的朋友告诉我,扎呷还是个摄影人,除了传承传统文化,专注展示青稞的生长过程、传统制作糌粑的设备、技艺;本着宣传家乡的使命,他用独特的视角展示美丽的甘孜。于是,我记住了这位带有文艺气质的民族文化传承人。


  • 上一篇:炊烟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