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9年01月18日
王凌义在工作室配音。
◎本网记者 兰色拉姆 文/图
王凌义,我州九龙籍人,90后,“凌义声音工作室”创始人、“成都蜀国之声教育培训学校”播音发声教研室主任,其多部作品在央视及各大卫视播出。王凌义已为企事业单位录制广告、纪录片、宣传片数万部,并培养40余名优秀配音员。
看新闻联播,种下配音梦
在首届“《康巴·悦读》优秀作品年度评选颁奖盛典”上,王凌义荣获特别贡献奖;现场,他以精彩的即兴表演赢得了阵阵掌声。
约定好时间,记者与王凌义在成都见面。
从成都建川梦追湾公馆朝街口方向行走约100米,再乘电梯至四楼,便到了“成都蜀国之声职业技能学校”,这是王凌义工作地之一。他邀记者来到一张小方桌跟前,开始了本次采访。
要谈王凌义与朗诵配音,就要从他小时候说起。沿着回忆的轨道,王凌义将记者带到了他的孩童时期。无拘无束、活蹦乱跳,总结起儿时生活,他满脸笑意。
那时,他迷恋《四驱兄弟》,一辆玩具赛车能让他高兴得夜不能寐;他也无数次许愿自己快快长高,好在篮球场上一展风采。一天,结束玩耍归家的他,被正在播放的央视“新闻联播”吸引,“当时很喜欢主持人的声音。”他告诉记者,因为“喜欢”,那一天,他忘记了玩耍回家后要先洗手,直接坐到沙发上,目不转睛盯着电视。
时间久了,仅收看“新闻联播”已满足不了王凌义。于是,“四川新闻”、“午间新闻”、“财经新闻”,他为自己增添了新的“食粮”,并试着学习每档新闻的主持人说话。“不错,儿子,喜欢就大胆学吧。”父母的鼓励让他充满力量,除开每天必看的各类新闻,他又为朗诵类节目留了专门的时间。
就这样,看新闻、听朗诵、学发声与玩具、游戏,非常平衡地融合在王凌义的孩童时代。转眼,王凌义跨入了初中校门,学习任务重了不少,但他没有落下以往“看听学”的练习。
一次政治课上,他坚持了多年的“看听学”得到了认可。当时,老师让他朗读一段文字。“你读得很像新闻主持人,以后可以去考播音专业。”朗读结束,老师的点评让他又惊又喜。“我能说得像那些主持人一样好?我能考上播音专业?”政治课结束了,他内心的碰撞却持续了很久。
叮铃铃......无数遍上下课铃声中,王凌义结束了初中生活,假期很快过去,他升入了九龙中学高中部。
从教室到食堂再到寝室,和班上40多名同学一样,王凌义过着三点一线的日子,并将多数精力放在了文化课上。王凌义决定为自己拼搏一番,立志三年后报考播音专业。
为了梦想,王凌义专门到四川广电集团进行相关学习,并开始严格而又广泛的朗读和学习。家里、教室里、书包里装着他的课外读物;小说、诗歌、各类历史丛书,他记不清读了多少本。王凌义只知道播音艺考时有个叫《主持人即兴口语表达》的项目,要做到无稿播音、出口成章。
高中的学习结束,那一年,王凌义考上了成都大学播音专业。
路边摊“叫卖”,只为配音梦
新鲜好奇、高兴欣喜,这是王凌义刚进大学的写照。在学习专业知识、交识新朋友的日子里,他也会想念家乡的老友,期盼假期早日来临,好与老友相聚。
假期中,王凌义常常回到九龙。与朋友们吃饭、唱歌、耍坝子后,王凌义发现面对未来,他们都抱着“毕业再说”的心态。与此同时,多数大学同学对未来也没有特定的规划。“每年数万计的播音毕业生走向社会,我可不想迷茫度日。”王凌义心中掠过一丝危机感。
王凌义逐渐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并开始行动。
大二上学期,他做起了婚礼主持,他几乎跑遍了成都及周边地区。第二学期,一次上网时,他发现了中国配音网,浏览大半天后,他发现自己具备配音所需的条件,于是决定一试。他花费800元,在淘宝店买了话筒、声卡和耳机。装备齐全,他的“露声”生涯正式开始。
万事开头难,自己还是个无名小卒,如何在这个行业立足?哪里需要配音的人?难道要直接去电视台问?一时间,疑惑、纠结填满了王凌义的脑袋。
后来,王凌义发现,每到节庆日,大街小巷的店铺门口都放有大音箱,各类促销的叫卖声从其中传出。“就从它开始吧。”王凌义告诉自己。
满怀忐忑,王凌义走进了一家商店,“是否需要叫卖录音,我可以免费录。”他小心翼翼地询问老板,“需要,谢谢!”老板的回答让他定了心。捣鼓几天后,他将录好的叫卖声交给了老板。
“能不能帮我们也录几条。”一天,王凌义正在寝室练习配音,接到一通陌生电话。原来,先前那位老板用了王凌义的录音后,生意更好了,便将他推荐给了其它店铺老板。
那通电话犹如导火索,直接让王凌义的激情燃到了最高点:“只要能录音,我可以不休息。白天人多车多,各种杂音不断传入麦克风,只能等到晚上录才有效果。”
那段时间,每到晚上11点,类似“好消息、好消息......”的声音就会在王凌义的寝室响起。随着录音单量的提高,晚上时间不够用了,他拿出所有积蓄,在淘宝上买了隔音材料,将卧室捣腾到能在白天录音。
在他录了几百条叫卖声后,嗓子不行了。王凌义这才深刻认识到专业基础的重要性。至此之后,每天早上六点半,在学校湖边、树旁,都能见到王凌义进行开嗓、气息共鸣、咬字等共20步的练声训练。长期以往,王凌义终于将肉嗓练成了“铁嗓”。
“那种促销叫卖还不能叫配音,那段时间也还不能叫创业,但那段经历是十分宝贵的。”回首刚起步的“露声”岁月,王凌义如此总结。
为藏区“发声”,放飞配音梦
天气依旧闷热,采访在“蜀国之声”学校的大厅里继续着。“您与‘蜀国之声’是如何结缘?”采访本已翻了几篇,记者很想知道身处之地与王凌义的故事。
“那要从我大三下学期说起。”记者又随同王凌义“穿越”到了过去。当时,“蜀国之声”学校正在招聘教师,他抱着锻炼自己的心态投递了简历。没过多久,学校就联系他面试。面试那天,他在现场试讲了近一个小时。一个多星期后,学校通知他去上课。如此,他便与“蜀国之声”结缘。之后,王凌义一直在校负责相关课程培训的声音塑造与表达。
在“蜀国之声”几年的打磨,王凌义成长了不少。
他谈到:“刚开始讲课时,我都是借助多媒体,实际操作的东西很少。”时间一天天过去,他深知如果继续那样上课就是对学生不负责。于是,钻研专业书籍,请教资深老师,调整教学方式,王凌义不断提升自己。
逐渐,王凌义的课堂上,少了理论性东西,多了实践操作,到现在,实践内容占到了他每堂课的百分之八十。“王老师的课,生动有趣,让人印象深刻,学到的东西很适用,进步更是显而易见。”几名学生做出了几乎相同的回答。
除开“蜀国之声”教师这个身份,王凌义还是“凌义声音工作室”的创始人。该工作室创立于2013年,每当“蜀国之声”没课时,王凌义就坚守在这里。每天早上九点,录音,配音,他忙碌不停,直至当夜9点。
在工作室,他几乎每天都有门“必修课”,即中途不喝水连续配音七八个小时;他也曾一天配音四五万字、连续三天录音不休息。“幸亏大学时候练就了‘铁嗓’,否则根本不能创下如此战绩。”王凌义打趣地告诉记者。
在成都立业后,王凌义没有断掉与藏区、与家乡的联系。
2014年,他为来自青海、西藏、和四川的藏族同胞讲授了为期两个月的汉语课。之后,王凌义为日喀则电视台、道孚电视台、稻城电视台等录制数十部专题片、纪录片。2017年,王凌义又录制五期《甘孜日报》语音版、数十期《康巴悦读》栏目。
从高原到都市,回望故土,王凌义表示,是家乡孕育了自己,并给予自己翱翔的力量,家乡是他的根。他坦言:“读大学时,从家到学校要十几个小时,并且只能坐客车。而我现在回家,大多坐飞机。甘孜的变化,正在说明它已经开始迈向新型、和谐、进步的新天地。”
“家乡在发展进步,作为家乡的青年,我不能掉链子。”王凌义时刻提醒自己,同时,他也寄语广大甘孜青年:比我们优秀的人很多,希望大家都能行动起来,共创家乡的美好未来。目前,王凌义的工作室正在筹备“网络配音”项目,王凌义希望通过努力能成为李立宏那样的人,为类似《舌尖上的中国》节目配音。
“共创家乡美好未来”——采访结束,记者耳边回荡着王凌义的话。高楼林立、机场高速、文旅相容、百姓安康......在甘孜日新月异的变化中, “王凌义”们正在新的时代放飞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