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9年03月22日
命定,我会与一场江南的雨有关
与一场温润的潮汐有关
从种下诗行开始
树影深处
就标注了眩亮的旖旎
……
海岸线延伸过去
曾经的小桥流水
干涸的仅仅是时光
顺着岁月的方向
眼帘里那片天地
始终淡烟如兰
就让我们,再度修剪一弯新绿
——题记
◎罗凌
在苏州火车站买了一本《情调苏州》。这本书很有意思,它不是百度上千篇一律的旅游攻略,也没有从宏大的角度进行文化鸟瞰,全书用网言网语写成,每篇不过千字,图文并茂,附注了很多童谣。最赞的是它对苏州的定位:情调。
苏州的确是个非常有情调的城市。作为吴文化的发详地,它存在了2500年,新城彰显现代文明,古城秉承传统文化,可谓红颜白发。它是最富有中国文人气质的一座城,有点柔弱,却具备坚定的独立思想。有些优柔寡断,但在认定的真理面前绝不含糊。倾听着评弹的弦琶琮铮,缓步走在苏州河畔,河上的拱桥年事已高,桥身两侧布满了青苔,有些缝隙里还长出草来,与桥拱一道倒映在水中,像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你不知道它的年代,却可以在滤镜的作用下穿越到它的当下。两岸的民居保存完好,里面居住着一些老苏州人,他们洗洗涮涮,偶尔用软糯的吴音吵闹两句,咿咿呀呀,散发着从容的烟火气息,把人又拉回现实。
这座城里有太多的名人,太多流传千古的诗词佳句,情调便由此间流淌出来,轻清柔缓。一首诗能让小小寒山寺闻名天下,全国只有苏州吧。为纪念张继,后人留下诗碑、墨宝无数,各种字体的《枫桥夜泊》,出已意,贵有我,谦愚攻振,终成寒山寺一绝。沧浪亭并不大,在苏州众多的园林中,它并不起眼,但明末文人梁章钜将欧阳修、苏舜饮两人的诗词各取一句,组成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这座普通的园林从此名满天下,这样的事儿怕也只会发生在苏州。不过,去沧浪亭看楹联和到昆明仰望“海内第一联”是不一样的,许多人怀着出世的心态去感受风月山水,是一种分裂,多是为了消解心中之腻烦,而观孙髯翁的150字长联,则是赏文采风流。
苏州凝结着浓浓的中国风。在苏州古城,不管走到哪,哪怕是靠在一面墙上,也会染上古色古香。“吴越千年奈怨何,两宫清吹作樵歌。”吴越春秋从琴筝流觥里端然走出,杀戮、混战、卧薪尝胆,在亿万光年的交错中若隐若现。青绿山水在沈周、唐寅、仇英的笔下鲜活起来,浓墨淡彩,抒写在苏州女子的扇面与绣品上。
去苏州,不能不看园林。去了拙政园、留园,透过各式各样精美至极的雕花窗棱,你才能深刻体味中国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享受理念,感受到那种渗透在小资情结中的隐隐贵气。“依山傍水听弦音,蜿蜒曲折知雅意”,这些园林给人的感觉就是精巧。前庭后院,移步换景,好比竹银套杯,一层一层渐次递进,每个庭院、每间屋子都有不同的主题。字画、家具的摆放,山石、小桥、亭子的布局,都蕴含深意:高升、长寿、辟邪,既追求吉祥如意,又觅得中庸之道。最有意思的是拙政园借北寺塔景,唯恐僭越,不敢在自己的园子里建塔,但又不甘心少了佛慧的加持点睛,于是通过建筑上的交错技巧借塔为景,中国官场的幽微玄机展露无遗。如果这些朝廷官商能把这类小心机用在社稷治世上,清末的中国也不会走到被列强瓜分的地步。
去苏州当日,正赶上下雨。斜风细雨里,想起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像江南的雨一样唯美》,江南的景,江南的人,与雨是绝配。那雨下得无声无息,绵密而朦胧,烟雨中的苏州老城,青瓦、白墙、红莲、绿树,被雨水深深浅浅地涤滤着,它是隐逸的,沉伏于市井的角隅,兀自守着一片天地。卷起时光的门帘,思忖起故乡巴塘,那座位于藏东南的高原小城,被美誉为“上有苏杭,下有巴塘”。在一场雨的诉说中,我感觉出了两座不同地域、不同气候特征的城市之间隐秘的关联,苏州风雅得纯粹,与所谓的“艳遇”扯不上边,那是2500年传统文明的沉淀;巴塘是一座慢城,不慌不忙,闲适得纯粹,是多元文化杂糅的见证。它们长相不同,却在气质上天然契合,说到底,就是具有相似的书卷气。
有了书卷气,就有了情调。人若没有情调,便只是物质的附庸。城若没有情调,任他再美,也虚浮空泛。苏州的情调是隐逸,仿佛一个狷狂书生,怀抱利器,却对多舛的宿命无可奈何,只能郁郁适兹土,寄情于山水,活出风雅来。苏州的情调藏而不露,假如她是一个女子,最适合穿旗袍,戴珍珠,沉万千心事,看陌上花开,在简静的光阴里,低首娉婷。揽七分月光,把一颗莲心安放,只愿岁月无伤。苏州的情调是水墨丹青,一纸铺就,幽篁、菡萏、山水、人生、天地,淡墨青岚尽成写意。
在苏州,适合饮花雕。坐在水上,看来来去去的乌蓬船,橙黄的酒色浸过杯子,酒味略苦,细品之下又甘香醇厚。烧一条藏剑之鱼,听听吴王与专诸的故事,时光雕刻得跟拙政园一样玲珑细致。再品尝几个跟苏州口音差不多软的糯米团子,喝一碗糖粥,那些大而无当的欲望终被摒弃,时间之书就有了不经意的折痕。
据说,一个人一生要拥有一首歌,它融解深心,是彳亍于空谷时对自己的呼唤。如果一个人一生要拥有一座城,我会选择苏州,且认他乡作故乡,在烟水之湄慢行、安住。虽然,我只是浮在花窗长廊里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