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勉夫教子 一门三杰

甘孜日报    2019年05月17日

      ◎郑学富

      宋人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曰:“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 “三苏”被后人赞为“一门三杰”,跻身于唐宋八大家之列。之所以一门出三杰,是因为苏家有一个好的“掌门人”,即苏洵的夫人,苏轼、苏辙的母亲程氏。

      苏、程两家都是四川眉山的名门望族,程家极其富有。而苏家到苏洵这一代,家道开始中落。苏洵19岁那年,与18岁的程氏成亲了。程氏从小聪明过人,好学明礼。司马光在为程氏所写的《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中赞美她“喜读书,皆识其大义”。苏洵的老母亲为人比较严厉,家里人走路脚步重了,都要受到训斥,因此大家都有些怕她。程氏虽出身豪门巨富,但无骄倨之态,勤俭持家,举止得体,全家上下都喜欢她,即使正在发火的苏母,见到她来,也会立即眉开眼笑,怒气全消。

      苏洵从小就聪明而顽皮,喜好四处游历,交结朋友,结婚8年后方发愤读书。《三字经》上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苏洵思想转变与夫人程氏有关。《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记载,有一天晚上,夫妻俩促膝长谈,苏洵长叹一声说:“我已近而立之年,尚无一寸功名,若凭我的聪明才智,现在开始面壁苦读,考个进士之类的易如反掌。可是全家全靠我维持生计,我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全家人将如何生活呢?真让我左右为难。”程氏听了喜上眉梢,鼓励苏洵说:“相公才智过人,如果真能刻苦学习,中个进士不是难事。我早有此心,但是不便说出口,担心别人说你是因为怕老婆才发愤读书的。你只要有远大的志向,家人的生活交给我好了,我保证把家里料理得红红火火。”

      程氏果然巾帼不让须眉。为了让丈夫安心读书,她接过了大家庭的生活重担。她卖掉自己的陪嫁物品和首饰,作为本钱做起了生意。她确实是持家经营的行家里手,不过几年,苏家就成了当地富户。家庭富裕了,程氏倒不安起来。她认为家中钱财太多,不一定是好事,反而会使子孙不求上进,那可是最大的不幸。于是她乐善好施,散财救济,乡邻族人家中贫困、婚丧嫁娶、生病有灾的,她都是有求必应。

       程夫人与苏洵一共生育了六个孩子。大儿子和两个女儿都早亡。她在26岁时生幼女八娘,27岁时生苏轼,30岁时生苏辙。苏轼和苏辙渐渐长大,程氏又把教育儿子的责任全揽过来,她对两个儿子说:“读书不仅是自己考取功名,更重要的是要有社会责任,要有正义。”她常常用古代操守高尚之人的事迹来教育他们。有一天,她教儿子们读东汉史,读到《范滂传》时,她不禁慨然长叹。在一旁的苏轼说:“如果我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允许吗?”程夫人毅然回答道:“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母亲吗?”苏轼、苏辙后来能够为民请命,刚正不阿,与母亲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

     十多年过去了,苏洵已是精通六经、熟读诸子百家的大儒。苏轼、苏辙兄弟俩也是博读古今,学问精深。1056年,苏洵父子三人同时进京赶考。1057年的农历4月8日,苏轼以第二名的成绩点为进士,苏辙也同时高中。49岁的苏洵也以自己的文章才学名满京师。当时士人中流传一句歌谣:“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

      而此时在眉山老家,长期不堪重负的程氏已是油尽灯枯,来不及等到苏洵父子三人的好消息传来,就匆匆地走了。苏洵父子闻听噩耗,从成功的狂喜一下子跌入深深的悲哀,立即赶回家乡奔丧。苏洵在妻子灵前写下了情真意切的《祭亡妻文》:“与子相好,相期百年。不知中道,弃我而先……归来堂空,哭不见人。伤心故物,感涕殷勤。”

     《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的最后几句高度概括了她的一生:“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学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底于光大,寿不充德,福宜施于后嗣。”


  • 上一篇:晨光中的麻雀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