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隽永和晶莹的乡愁文字

甘孜日报    2019年09月04日

◎思衣谷

时代洪流的催生下,许多作家远离内地,去了台湾居住。正因为如此,一批出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作家带着沉甸甸的乡愁和对生活苦难和苦闷,唯有诉诸于文字方能释然。正因为有了这么一批可敬可畏的作家对这种复杂情感寄托于文字中,才使得这种离乡人将苦闷孵化成了隽永和晶莹的乡愁文字,永远闪耀着华语文坛,更是我们华语文坛一笔宝贵的文学财富。

近期由中信出版集团文艺分社牵头出版的这系列“华语文学60年,散文精选”就是针对台湾作家对华语文学做出的巨大贡献而做了一次掷地有声的精选总结和推荐,并且极力推广和分享这类属于特有的离乡人专属的台湾人的那种乡愁、思想、习俗、生活情趣、自然和旅游、友情等的情感,是多么的有力量,多么的真情流露的。

在系列之一的《岁月慈悲》一书中,主题自然离不开“慈悲”,而这种慈悲是针对上文说的那一批台湾作家的,因为他们经过了生命不同的受难受苦形式之后,自然已经是对岁月和生活有了一种真正的同情与原谅了。你可以理解他们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妥协,但笔者的理解是他们是一批能随遇而安,生活有情调的而不失乡愁满满的作家群体。

书中第一辑第二辑的“抉择”“故土”就是关于乡愁为主旨的思想,这是离乡人对被迫要离井别乡做出的一种重大思想挣扎,但结果又是不得不接受现实的想反抗但反抗不了的无力感,也因此就更加激发了作家们对内地乡情的追思,也很隐喻地展现出崇高的爱国情操。在这种关于乡愁的主旨思想表达上,不同风格的作家有了不同的表达之文。在这两辑子中,你可以看到张晓风的《步下红毯之后》用象征的手法,用一种“砍镣铐”的习俗去让作者领悟到一个人独立自立坚强起来的重要性,而另外又通过一次红毯会让作者想起了以往的乡音南京,可见是一种直抒胸臆的对家国情怀的无杂念的情感流露。此外,张晓风在乡愁上的《愁乡石》也是通过对比手法,小时喜欢爱琴海,长大了喜欢中国海,以此来也展现了一心爱故乡的满满直白情感,这些都是有着不错的宏伟主义的写作风格。

除了张晓风单一作家派的这种宏伟观叙述乡愁,另外还包括了也是从宏伟观去写乡愁的,也有不仅是作家还是教授的齐邦媛就是以自己教书经历,从大时代的背景写了《一生中的一天》,这篇让人感觉在读《最后的一课》,以及就这宏伟的时代下,她通过《故乡》的祖屋等故土的现实环境的变迁以表达一种百感交集的乡愁。

倘若你不喜欢从过于宏伟观和高正伟地关于乡愁的表达,你也可以从林良的《一间房的家》《离乡》,琦君的《桂花香》,则是在微观的视觉去体现离乡人的一种充满市井气和为柴米油酱醋茶生活奔波的一种离井别乡的情愫。其中最具感染力的从林良的《一间房的家》中,我们虽然可以看到离乡人在台湾的困窘的生存空间,但是作者又会有着“大陆元素”带给了他们一种优雅的生活保障和追求,作者从侧面很隐喻地将乡愁升华为一种精神寄托和一种优雅生活方式的追求,可见作者高洁的爱国爱乡的情感有多高深了。而琦君的《桂花香》则是文艺道行颇深的和隐秘地借物咏志的乡愁文章,作者以自己个体的微观情感的经历描写了内地故乡的一种摘桂花习俗,而形成一种桂花雨十分美丽的活动。这都让人通过作者的细腻笔触,可以感觉到在沉甸甸的乡愁之余,更是感觉一种如桂花一样美丽又充满童真的美好经历。

当然,除了从宏观和微观述说乡愁,我们还可以通过席慕蓉、杨牧、余光中充满诗意的散文去讲述一个具有诗意的乡愁。席慕蓉的《生命的滋味》《风里的哈达》都是体现了妙语连珠又不失为诗意随笔游记地去记述乡愁,杨牧《昨日以前的星光》更是以一种文化和诗歌随笔的诗意风格,庄重严肃地表达自己了对国家的情感认可。

而最为出彩的诗意,还是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了。他将很明显的乡愁深深地藏在抒情散文的字里行间,这篇散文抒写了余光中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乡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他借这台湾下的一场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而不能回内地团聚的乡愁深深地寄托在中国汉字和意境里,细细倾诉出来。在汉字的意象中,一句“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则体现了汉字的象形美,以及那“山”和“伞”的音韵美和趣味性,而其中代表的一句“譬如凭空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沦沦,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这处则是通过叠字手法,学习了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古典词韵,这就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都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更为入木三分了。可谓余光中又一散文类的经典乡愁之作。也是华语乡愁文学类研究不可绕过的一部散文作品。

此书除了第一第二辑写了乡愁,另外也写了第三辑“刹那”的在台湾发生的刹那感动或者刹那伤悲的事迹。其中在黄春明的《在龙眼树上哭泣的小孩》里,我们可以读到作者那让人心酸唏嘘的伤感文字,该散文讲述了作者小时候的母亲因霍乱病而将要辞世的一幕幕,体现了作者小时候的天真和无知的一面,在母亲临死前还不懂事地闹着饿了要吃饭,而还淘气外出捡龙眼核玩,而最终展现了成人后作者对逝去母亲的无限内疚之情。自然文中也有一处或许是累赘的笔误“阿公他们到后院来带我回家,就到后院来带我回家”,另外如果让本文的第一第二段的总起说明的文字删除,就可以让本文更为直接地让读者得到意境和情感的投入。一种直接进入叙述和抒情的散文表达,岂不更感动哉?

另外,你还可以读到林文月《记忆中的一爿书店》,让生病的作者得到了陌生台湾书店母子老板的热情关怀和照顾,体现了台湾本地人的友好和热情的人文情怀,这自然是让作者感动之处了。另外你也可以读到林海音《友情》那种“如逢冬夜,加上火盆一只,烧着熊熊的相思炭,上面烧水、烤薯、煮咖啡,无往而不利。”的知己交谈交友的文青生活方式,让作者可以在友情的真挚和美好上得到感动。

最后,此书在第四辑第五辑中,则是讲述了文人通过生活情趣的细致方式,以及旅游的方式上找到乡愁之外的情感寄托,同时也是一些文艺生活指导类作品。其中生活情趣方面最出彩的当数梁实秋的《聋》《下棋》,关于下棋的看法,梁实秋毫无遮拦地表达出了大部分下棋人的心声。他说下棋是剩余精力的发泄,一个人下棋关于输赢或者陷入困境的态度,是展现了也是让人看清这个人的涵养和弄人的心眼有多少深了。想必梁实秋先生的这些看法都是大部分下棋人是双手赞成的。此外张秀亚的《种花记》,台静农《我与书艺》,孟东篱《神的杰作与人的杰作》都是不错的文艺青年生活指南。

而在文艺青年的旅游指南方面,你可以读到诗人洛夫《一朵午荷》,讲述他出游遇到荷花的情景,写出了那句“我向池心,轻轻扔过去一粒石子,你的脸,便哗然红了起来”,表达作者对出游心身体验的重要性,以及对荷花的喜欢之情之程度,可以可谓是现代版的“爱荷说”了。此外,你可以在林文月《翡冷翠在下雨》一览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风光,你可以在苏雪林《掷钵庵消暑记》里读到黄山消暑佳趣在于静和清,而透过作者的豪放和古韵犹存的文风,更让人会联系起苏东波的《赤壁赋》等豪放派的文章。是的,苏雪林有苏东披的文风。

当然,你更可以一览白先勇笔下的美国一些情况,在《树犹如此——纪念亡友王国祥君》是可以体现的,而白先勇赋予这篇文章的意义还在于对同性恋人的那种不仅有友情还有爱情的情人王国祥的深切哀悼。大家都知道白先勇唯一的长篇小说《孽子》(1983年)除骨肉亲情外,书中对于台北部分男同性恋社群的次文化,以及同性性交易等情节不避讳的描写,格外引人注意。白先勇先生也承认是同性恋者,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不合情和理的,但这是一种人的自由和权力,我们都应该给予尊重。对于这篇文章的书写,无疑是通过散文的形式展现这么的一种同性次文化的表达,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这何尝又不是一种离乡人对乡愁催生下找到另外一种情感寄托的表达和真情流露呢?因此编者将此文放在最后,也说明其中的重要性或者隐秘性。

在这本《岁月慈悲》中,体现的是台湾的离乡作家对各自生活的一种慈悲,他们不会过于诉苦,而是体现一种生活在台湾能够随遇而安,生活有情调的而又不失乡愁满满的强大生命力和情感充沛度。从这批散文作家中,我们无论是从宏观微观还是诗观的角度,是从感动经历还是从文艺生活情操旅游指南的视野,这些风格各异的文章都是因为在台湾特殊的语境才能炼造出来的,这些一篇篇关于乡愁,关于感动,关于生活情趣的写作,无疑是我们华语文学难得的一批范本。






  • 上一篇:领略中国传统文学之美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