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悲悯与温情

甘孜日报    2019年10月18日

◎王仲生

萧红当年曾说: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中是以俯视的眼光看待他作品里的人物阿Q、祥林嫂、孔乙己的。鲁迅先生因此而悲天悯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而萧红自己,她说,她是以仰视的态度看取她笔下的人物的。她的《生死场》、《呼兰河传》里的那些不幸的、悲苦的、卑贱的小人物,她对他们怀着深深的敬意。

这当然是萧红个人的看法。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以平等的心去看取,去创造艺术世界里的艺术人物。也许,这是一条更为广阔的道路。

小说是叙述,是虚构,是艺术创造。与其说,小说反映了作家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不如说,小说更是作家与他想象中的世界关系的艺术呈现。正如科林任德所说,艺术是想象,它所沉思的对象是想象中的对象。

这是因为,从生活到写作,有一个审美创造的转换过程。是否能完成这个转换,是判断一部作品好坏、成败的试金石。

《南山》是一部充满了“同情的理解”(陈寅恪语)的悲悯之作。作家是以平等的悲悯之心进行创作的,成功的实现了从生活到艺术的转变。

这种悲悯表现为悲悯的作家创造了何远这样一个悲悯情怀的人物。

以悲悯之笔写人物之悲悯,双重悲悯让小说弥漫了一种“慈悲为怀”的悲悯气息。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忠于职守,热爱人民,关怀底层,坚持正义的派出所代理所长何远。

何远,农家出身,警官大学毕业,长期从事刑警工作,有智有勇,是一位破案高手;他还在成长之中,他不太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他因此一度陷入困惑。小说告诉我们,他,何远历经曲折,最后得到了组织上的充分肯定,他被委任为市公安局刑侦局大案处一大队大队长,他将在擅长的领域施展自己的才华。

何远是拥有悲悯情怀的。小说有一个情节具有象征意义。

一个农村小伙,携带妻子与襁褓中的的婴儿进城谋生,几天过去了,仅有的一点钱花光了。他万般无奈中想偷一辆电动自行车,初次作案的他,竟然面对得手的电动车束手无策,怎么也打不开锁,他当然很快落网。

何远来到小伙子的“家”,他想看看小伙子的陈述是否属实?这一举措已经不同一般了。何远目睹了一无所有的居所,嗷嗷待哺哭闹不休的婴儿,以及吓得不知所措的农妇,让手下人去买了奶粉救急,并留下了一千元现金(他掏了身上仅有的七百元,同伴掏了三百元)。

通过法律程序,小伙子退赃并被拘留七天。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重复写下这一情节,是因为小说告诉我们,派出所教导员王力是力主严惩重罚的,而何远则从事实出发,依法办案,人性化办案,妥善处理了这一案子。

类似这样的情节,小说当然不止写了这一个。

还有,何远的爱妻幼儿园老师王春红,为支持何远工作,一直瞒着自己患胃癌的病情,带病上班,直到晕倒在教室。从一个侧面写出这一对夫妻的高尚人品。略显不足的是,小说对王春红着墨太少,如在家庭生活里,稍加渲染,作品会更感人的吧。

以人为本,尊重人,关爱人,这样一些人类共同的价值在《犹在红尘》里,是一面旗帜,精神的旗帜。

小说作者是否真正意识到这些,小说主人公何远是否自觉意识到这些,相信读者自有判断。可贵的是,作家的艺术直觉发现了并创造了何远这一艺术形象。

小说并不回避生活中美与丑,善与恶的矛盾冲突。

生活中善与恶的冲突与斗争,常常是复杂的。这种复杂有不同的内涵与层面,它绝不是如表面那样黑白分明,云泥判然。

正如纳博科夫所说,艺术的创造远比现实生活来得真实。那意思是说,艺术最难表达最要企及的应该是写生活的况味,那是五味杂陈的,色泽斑斓的。

小说贴近生活。贴近底层,贴近基层,为我们讲述了几个警察的故事,力求揭示生活的真相,表现人生的况味。

面对笔下的人物,高亚平并不剑拔弩张,眉间挂剑,也不轻描淡写,无关痛痒,而是让人物在他们所生活的世界里,按照不同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和情感趣味去生活,去工作,去交往……作家的审美态度和精神取向在小说潜在叙事里,是一种隐性的暗示的,他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小说的叙述是生活化的,追求一种娓娓道来,不温不火的艺术效果。

生活化即按日常生活流程,少大起大落,少奇峰突起,如小河淌水,汩汩流动。

叙述多采取白描,不煽情,更不矫揉造作,不作秀,不媚俗,平铺直叙中,自有一股温和、起伏的脉动。

生活中的亚平是安静的,平和的。他长期醉心于散文写作,先后出版过好几本散文集,散文《秦腔》更是誉满全国。

不久前,他拿出了长篇小说《南山》,让我惊讶,也让我欣喜。

这是亚平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当然难免不足:小说的节奏感就有改进的余地,场景的描写,也显得过于简略。但瑕不掩瑜,《南山》的悲悯情怀,温和叙述,在我们这个喧嚣的文坛,无异是一株秋日里的银杏树,亭亭玉立,淡黄的树叶闪动着阳光,将大地装扮得宁静而柔美。

《诗经·斯干》说:“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南山”的意向幽远而丰富,亚平的《南山》其意正在于此。“悲欣交集”(李叔同语)是艺术的崇高境界,祝愿亚平在朝向这一艺术高峰的创造性跋涉中,不断前行。


  • 上一篇:古代隐士的菊花情结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