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记忆中康定的春节

甘孜日报    2020年01月21日

      ◎荆林钢

      金猪将归,灵鼠新至,2019年即将过去,2020年快要到来,一年一度的春节到了,春节是中国人传统节日,是一年中最盛大、最隆重的庆典,各地的春节习俗也各有特色。

      康定地处青藏高原,是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首府所在地,是藏汉交结点,是藏汉民族的杂居区,因而春节的民俗与其它地方相比更具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流通的加速,康定的年俗特色和其它地方一样,正在逐步消失,年俗正在程序化、标准化、规范化,春节的喜庆和兴奋也亦渐渐淡去。

     在交通不便、物资匮乏的童年,我们的春节是这样的:

     买年货:进入腊月,商业、粮食等单位根据年货调运、采购情况开始组织年货供应,张贴告示,凭副食证号、粮卡附号等凭证限量供应肉、油、糖、烟、酒米、花生等春节物资,大人带上纸笔去抄回供应的品种、数量及对应的证号,春节的序幕由此拉开,这些物品分别在全城不同的门点销售,紧接着几天人们带上背兜、瓶罐到不同的供应点排队采购,孩子们根据大人的安排,分别在不同的地方排队,大人则在不同的地方付款取货,寒冬腊月能忙出汗来,既辛苦又充实,既寒冷又温暖。接下来还得托人在内地代购点莴笋、蒜苗、小葱,年货办齐了,春节也快到了。

      打扬尘、糊房子:进入腊月,各家各户开始为迎接新年作准备,头等大事就是打扬尘、糊房子,那时康定的主要房屋是木板房,很多家庭没有专门的厨房间,加之燃料是柴、炭,因此房屋烟熏火燎,梁、柱、壁、棚黢黑,尘网密布,为干干净净、亮亮堂堂的过春节,各家各户都要做一次彻底的大扫除(打扬尘),大扫除完成后,就是最累但最有趣的‘糊房子’了,家里的主妇匀出非常紧缺的面粉(康定话叫灰面),制作一大盆浆糊,然后用平时收集的报纸(也有用其它纸张的,但很少),把家里的梁、柱、壁、棚全部裱糊一遍,端端正正的挂上主席像,再贴上新购的年画,整个房子一下明亮起来,心情也一下舒畅了。读中学那几年,我们都是糊房子的熟练工和主力军,轮流到同学家打工,完工后家长给我煮一碗面,抓一把胡豆慰劳我们。

      泡水:打完扬尘,糊完房子,全家就会去二道桥洗澡,那时的康定人家,没有洗浴设备,不能在家里洗澡,而康定有一个天然温泉浴场,十三个浴池分别用“各族人民大团结,保卫世界和平”十三个字命名,每个水池有独立涌出的泉眼,水温都在40℃左右(其中‘族’字水温最高达42.5℃),很适于洗浴,泡在温暖的泉水中,洗去满身的疲惫,准备迎接新年,让人身心非常惬意。康定人把洗澡形象的称之为“泡水”。春节前必“泡水”是康定重要的年俗,至今依然如故,只是不局限于二道桥,新的温泉浴池星罗棋布,内容也不只是洗去一年的尘垢,而是邀朋唤友在冬日高照的艳阳中舞水唱山。

      推汤元:那时没有商品元宵粉,春节前,各家把糯米泡好,借来手磨自己制作汤元粉(康定话叫推汤元),把泡好的糯米用手磨磨成米浆,把米浆装入布袋,通过挤压、吊挂等方式滤出水份,再把袋中的米粉掰成小块,放在筲箕内晾干,遇到连阴天,米粉无法晾干,做成的汤元会变成红色。谁家有磨子,借磨子的人会排成长队,谁家借到了磨子,也等于左邻右舍都借到了。推汤元,也是孩子们高兴的时刻,既有对美食的期盼,也有对制作过程的好奇。

      炸果子:这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习俗,临近年三十时,各家会拿出面粉,亲朋好友聚在一起揉面、压皮、切块、染色,将面块翻制成各种花样,然后拿出全年家中精心积攒的清油(菜油),炸制面果(康定话叫炸果子),那精美的花样、鲜艳的颜色、诱人的香味刺激着人们的神经,烘托着喜庆的气氛。每个家庭在炸完果子后会根据自己的爱好炸制一些酥肉、菜丸子、油馍馍等其它食品,给孩子们解馋。

炒年货:在炸果子的前后,炒年货也开始了,主要是胡豆、花生、瓜子,又分干炒和沙炒两种,特别是沙炒用的沙是多年反复使用的,油润黑亮,一包沙要在亲朋好友之间传递,使用完后,有心人妥善保管,以备来年使用。炒制时,母亲们戴上头巾、围腰,以免沙暴到头上、身上,孩子们在灶前添火,在灶后打杂,一家人其乐融融。炒货一出锅,孩子们揣在兜里,跑出家门去找小朋友玩耍品尝了,赢胡豆是此时必须玩的游戏。

      贴春联:年三十下午,无论单家独院,还是居民楼,家家门口都贴上春联,红红的春联、喜庆的笑脸相互映衬,节日气氛达到一个小高潮,大家都期待着年夜饭的团聚。那时的春联基本上都是手写,印刷品很少,更彰显了人们发自内心的喜悦。

     扎灯:孩子们或自己动手或请大人扎制各样的彩灯,三十夜提着彩灯游玩,实在没有的,也要找个玻璃瓶,里面放上蜡烛提着当彩灯。能有一盏北三巷宁师傅扎的彩灯,那就太牛逼了。

     团年:三十晚上,春节喜庆达到高潮,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爸爸妈妈准备的年夜饭,讲着一年的趣事,谈着来年的打算,虽然饭菜并不丰盛,不外乎就是肉丝、肉片之类的家常菜,但满足、幸福荡漾在每个人的心里。

      发压岁钱(康定话叫拜拜钱):团年饭前后,父母、爷奶给孩子们发压岁钱(现在一般叫红包),年龄小的孩子在大人的教导下,跪着给长辈磕头,年龄稍大的孩子就会不好意思或耍赖混过去。压岁钱和现在孩子们的红包比,那是少得可怜,不外乎就三、五角钱,最多也不会超过一元钱。其实也没什么买的,因为都是计划供应,光有钱还不行,多数都又在大人的引导下换成了文具、书本。但得到那几角压岁钱比现在孩子们得到几百元的红包还高兴。

      穿新衣:初一早上,孩子们不会睡懒觉,天一亮就穿上头天晚上大人放在枕边的新衣,欢呼雀跃的出门了,一年的期盼一下就实现啦!其实现在的孩子们初一穿的也是新衣,只是平常经常穿新衣,已经没有那种幸福感和新鲜劲了。

     吃汤元、水饺:初一早上九点左右各家新年第一餐开始了,一般是以汤元为主,由于康定有很大一部分北方人,一是当年到康定做生意的老陕帮,二是南下部队留下的北方干部,因此北方吃水饺的习俗也成了康定很多家庭的选择。无论汤元、水饺都是难得的美食,都是头一天晚上家人守岁时,在欢声笑语中制作的,有几个包着硬币,谁吃到硬币,谁就是最幸运的人,其实里面包裹着的是甜蜜和幸福。

     街头活动:那时没有电视,收音机也很少,也没有酒吧、歌厅,除了极个别家在内地的人,更没有拖家带口去成都、去海南过年的,春节的康定非常热闹,设施、设备虽差,但人们自发的街头活动丰富多彩,龙灯、狮灯、马马灯、跑旱船,吸引着人们追逐、嘻闹,使寒冷的高原小城热闹非凡。特别是闹山锣鼓,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充分体现了康定人热情、奔放的性格,极富康定特色。

     抢头水:这是康定独有的春节活动,康定有一山泉水在城中心涌出,形成著名景点—水井子,也是旧时康定的主要饮水源,传说每年除夕,有一对金鸭子会出现在这里。初一零时涌出的泉水非常神圣,谁最先抢到第一桶水,全年都会吉祥如意,万事顺利,因此每年除夕夜,人们拿着水桶、茶壶聚集在水井子,零时一到,人们争抢第一桶水,场面喜庆热闹,别具一格。谁抢到的是头水,哪个也说不清楚,要的就是这样喜庆的彩头。

     那时的春节是繁忙与充实的回忆,劳累与幸福的组合,梦想与现实结缘,丰富与平乏的交汇,漫长与短暂的替换,过去的已成历史,明天总会到来……

  • 上一篇:过年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