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开启藏文化复苏之门 (中)

《甘孜日报》    2014年03月17日

   白玉河波噶托寺是藏历第三胜生土兔年(1159年),由宁玛巴高僧噶·当德西创建的一座宁玛巴古寺。当初建寺开挖地基时,在一块白石上发现自然显现的藏文“噶”字,所以寺名取“噶托”,意为“噶字上面”的寺院。这座寺院历史上巍峨壮观,名噪一世。可惜在“文革”中遭到了灭顶之灾,寺院成了一片废墟。通过区乡领导的帮助,我们在寺院遗址上搭起帐篷,安营扎寨,开展工作。十里八乡的群众闻讯后,纷纷赶来参加会议。河波公社革委会主任细洛带领群众投工、投劳、投料,义务参加修建文物保管室,八十余岁的老木工夏麦降巴也主动上山来参加劳动。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座建筑面积为164.16平方米的文物保管室在噶托寺原址上建起来了。群众捐献的印版、典籍、各类文物就地保管,满足了群众的愿望,我们也达到了抢救保护藏文化的目的。
   “十年动乱”是中华文化的一场浩劫。但,面对极“左”思潮,藏族百姓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了各种坚决斗争。新龙县皮擦乡呷德村的百姓为了躲避造反派的破坏,将当地印版搬迁转移了18次,最后藏在夹壁墙里,躲过了搜捕。
   “文革”一开始,白玉县萨玛乡的百姓连夜将扎玛寺印经院的印版秘密转移,藏在该寺高僧曾修行的一处悬崖峭壁上的洞窟里,并将进洞的羊肠小径毁掉,全村百姓定立“攻守同盟”,发誓保守秘密,绝不告诉任何人,包括当村干部的家人。十几年过去了,当地村干部全然不知道这一秘密,直到我们来到萨玛时,村民们才将这一消息公诸于众。当我们跟随几位带路的村民边修路边攀援羊肠小径爬入修行洞时,我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只有五六平方米的修行洞中,整齐地码放着近万块印版。由于修行洞在悬崖峭壁之上,洞里十分干燥,而且洞口被茂盛的灌木丛遮住,外面根本看不见洞口,所以尽管过去了十几年,这些印版依然保存完好。当新一轮太阳升起时,全村村民几乎全部出动,带我们将修行洞里保存完好的印版全部搬运回扎玛寺新建的文物保管室,让印版重见天日。
   新龙县大盖乡俄日寺僧众为保护一尊有300多年历史的彩塑莲花生大师像,而在像前砌上一堵墙,使其免遭破坏。9月26日,我们抵达该寺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后,百姓欢欣鼓舞。仅几天功夫,群众就将自己珍藏的2054块印版,36函典籍、30幅唐卡、15尊铜塑佛像捐赠出来。27日,僧众将这堵砌了十多年的墙拆除,让莲花生大师迎来了藏文化复苏的日子。此情此景,历史似乎又重新上演了一遍。在我们所到的四个县二十多个乡,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这样激动人心的大戏。每当这时,我总是激动万分,感慨万千。总是觉得我们的百姓是那么的可敬可爱,总是被我们质朴的百姓热爱自己民族文化的精神感动,正因为我们民族有这样可爱的人民,我们的民族文化才能世世代代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1981年3月至12月,省藏族古籍抢救征集小组历时近9个月,爬山涉水,风餐露宿,不辞辛劳,奔赴德格、白玉、甘孜、新龙四县25个乡,开展抢救征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据不完全统计,初步征集了印版154778块、典籍12314函以及大量其它各类民族宗教文物。典籍中,有大量的手抄本,其中不少是珍本、孤本。我们在新龙县瓦秋寺发现征集的苯教《甘珠尔》、《丹珠尔》手抄本共157部,其中,教言圆满(显宗)之经部63部,广大清净之大部(般若部)67部,深邃密咒之续部(密宗)20部,无上心品之库藏部(心宗)7部。这部《甘珠尔》、《丹珠尔》与辛钦噶鲁编撰的苯教《甘珠尔》目录和贡珠扎巴的卓斯甲版《甘珠尔》有所差异,显然不属于一派系,具有独特价值。1990年,四川民族研究所在新龙县苯教益西寺活佛、州政协常委阿拥次志致明的协助下在成都胶印出版。(扎西次仁)
 
 
 
  • 上一篇:开启藏文化复苏之门(上)
  • 下一篇: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