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忆甘孜机场

甘孜日报    2020年06月15日

   ◎荆禄常

   我出生于1932年,中国农历壬申猴年,那一年同时也是满洲元年,当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已踏破关外,对我同胞烧杀奸淫,无恶不作,犯下的罪行可谓罄竹难书……

   1947年,我在山东老家入伍参加革命,当时预选入伍的人数不足,但那时入伍不论年龄,只看身高,我算是一个凑数的小兵,所以我是同届兵里年龄最小的一个。入伍后,我跟随部队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中南战役……

   从军后,除了离开家时候的一腔赤诚,受到了党和部队的教育,初步接触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喊着“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抱着这个自己当时一知半解的信念选择了这条无怨无悔的道路,1949年,我在江西茶陵县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七十年时光荏苒,江山红遍,如今站在人生暮年的我最想讲的还是50年代初在甘孜县的那一段时光。

   西南解放后,我在西南军政大学五大队一中队三区队上学,在学业即将结束之际,接到上级通知,我与同班张敬修、关明成、郭永旺等十几个同学一同前赴甘孜县修建军用机场,以满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防需要和运输需求。

   到达甘孜县是1951年春天,一辆大道奇卡车上坐了35个战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挤成了沙丁鱼罐头,可那时候没有挤与不挤的概念,总觉得坐汽车就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哪怕是筛糠一样的颠簸不堪。同车的战友,大多数是第一次进藏,初上高原,由于空气稀薄,气压较低,有些战友呼吸不畅,伴有轻微高原反应。

   来甘孜的使命是修机场。但修机场却不是一日之功,我们最先面临的困难便是住的问题。最初,连队决定搭建帐篷,每十二个战士住一顶,每顶帐篷高不过一米五,不到十平方米,里面除了住人还要堆放物资和工具,长期住在里面也不是办法。于是领导安排我们在修建机场之余到附近山上伐取木材修建简易房屋,因为是傍着缓坡而建的山洞,所以我们将其戏称为“地窖”。让我记忆最深的是伐木的过程,因为当时要到几十里外寻找适用的木材,几乎已经走到了甘孜县和新龙县的交界处,虽然取材路途遥远,但好在年轻力壮,又迫于住宿需要,还是坚持把“地窖”建成。经过大半个月的努力,终于把营区收拾出了个模样,战士们也逐渐适应了高原的环境。修建机场的第一个困难总算是克服了。

   工程如火如荼地进行,那时修建机场没有机械设备,几乎完全是靠人力。用十字镐挖土,用牛皮筐搬运这些泥土来平整跑道,手脚磨破、出血,当然不在话下,但大家对当时的艰辛一点都不在乎,都认为越是艰苦越是流汗流血,越能感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我不太同意用我们这些老骨头的经历来衡量现在的年轻人,毕竟那时社会环境与现在大不相同,我相信,如果现在的年轻人身处在我们当年那种环境下,一定也能像我们当年那样以苦为乐。

   修建过程中最困难的是轧路,当时轧路用的石滚子有三吨的、有五吨的、有十吨的,完全靠人力驱动,一般大的石滚子要百人左右才能拉动,配以口号,干劲冲天。彼时我年轻活泼,在工程建设时负责为连队工友喊号子:“修机场嘛!嗨哟!加油干嘛!嗨哟”,“同志们呐呀呼嗨,加油干呐呀呼嗨。”这些口号都是随见随得,张口就来的,主要是鼓劲和整齐步伐的作用,只要符合简单的韵律,一切事物都可以喊成口号。现在回想起来,这也算当时文化生活极度匮乏时候的一种消遣。

   在营区的日子,工程日复一日,文娱生活匮乏,为了活跃营区气氛,战士们以石为笔,以山为纸,在缓坡上写满了如“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等大字标语。也有一些工友找来野花种在“地窖”或者营区里,用现在时兴的话说,他们就是我们那个红色年代的文艺青年。尽管当时的文娱活动极少,条件也差。但是总有苦中作乐的方法,哪怕是三五个臭烘烘的年轻人在雅砻江边挖个坑,待得温泉上泛,洗个热水澡,也算一种及其舒适的消遣娱乐,现在回想起来简直不亦乐乎!

   在我们部队开始修建机场之前,有飞机为解放西藏的先遣部队52师投送物资。当地藏民以为天上的菩萨降临,天降大米。在后来的工程建设中,招募了很多当地人,他们一直怀着崇敬、圣洁的态度,帮助解放军修建机场,在整个修建的过程中也是很令我感动的。一个地区的发展,总是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和外在的帮助,如今的藏区,欣欣向荣,繁荣发展,就是藏族同胞的辛勤努力与国家的大力支持结出的胜利果实。

   修筑机场整个工程持续了七个月,于1951年11月20日胜利建成。可供军用飞机起落的3200米长的跑道落成。张小康著的《雪域长歌》中记载:“1951年11月22日,载入史册的一天。万里晴空的高原上,传来了轰鸣声,数万名指战员和藏族民工站在机场跑道附近,引颈而望。当康藏高原上第一架飞机从大山那边飞来时,全场沸腾了!飞机平稳落在跑道上,滑行到停机坪。官兵群众欢呼雀跃,欣喜异常。在一片欢呼声中,一位藏族老人双膝跪地,双手合十,感谢天菩萨给他们带来吉祥和幸福。”

   机场的修筑,虽然在我八十多年的日子里只占了短短的七个月,但那种肩负使命,艰苦奋斗,苦中作乐的人生体验却让我一辈子难以忘怀。竣工之后,部队开拔西藏,我们继续红色的使命。今天回顾这件小事,也算是“老夫聊发少年狂”,我这辈子再回不了当年修筑机场的现场了,希望年轻一辈能知道这一桩小故事,足矣。

  • 上一篇:丹巴党岭,那一抹湛蓝的天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