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0年08月05日
◎王华
岁月流逝,瞬息半百。作为乡城中学初76级、高78级的学生,有很多记忆终生难忘。在乡城中学50华诞到来之际,引起我对那段学校生活的回忆,我有话要对恩重的老师说。
那个年代,物资匮乏,但精神是丰富的。特别是我们拥有一批优秀的教师,他们是我们的精神“向导”。
感恩母校乡城中学、感恩所有的老师,这么多年来,一直都在心间。与母校告别多年,但是校园的一草一木还珍藏在我的心间;与老师相处的时间有限,但老师给了我们无限的爱,我对老师的尊重和爱永远都在我和我的同学们心间。
我们的老师来自上海、重庆、成都等繁华而遥远的都市,他们既是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援藏建设的先行者。当年,这些才华横溢、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来到苍茫的青藏高原,是苍天眷顾贫瘠高原,是时代对他们的考验,他们披肝沥胆、肩负起了培养乡城建设者的神圣使命。
我们乡城中学的教师队伍,是一支非常出色的传播先进思想观念、传播先进文化知识的队伍。教政治课的杨桐俊老师(南下干部任乡城中学校长),初中语文钱文祥老师(复旦大学毕业),高中语文熊发恕老师(后任四川民族学院文学院院长),历史地理陶家枨老师(原康定师范学校教师),物理化学段熟能老师(后任乡城县主管教育副县长),自然生物陈道培老师(后任乡城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英语吴先琴老师(后任西南财经大学研究员),音乐美术向新元老师(后任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数学詹龙恩老师兼班主任(后调至贵州遵义,任贵州省航天局省部级重点高中校长)。还有,偶尔给我们代上数学课的张兴国老师(后任成都市第6中学校长)。
那时,乡城中学人才济济,校园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是幸运的,这些来自名牌大学和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老师们,让我们在地处边远的乡城也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老师把学生当作朋友,师生间建立起了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老师给予我们平等的信任、理解、尊重,让我们在温暖祥和、积极向上的大家庭健康成长。
他们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他们用自己的言行扶正我们的“三观”,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踏实向前,正直善良、直面人生,虽没有大富大贵,也没有大起大落。他们传授给我们的知识让我们受益终身,并惠及子孙后代。
我们这个年级的这个班,是一个比较特别的班。
一是学生人数多、结构较为复杂。初76级60多人只有一个班,除了来自全县四个区12个乡镇外,有因家长工作调动到乡城、或从内地转学来的、还有三区卫东中学二年制初中毕业的同学加入。二是年龄大小参差不齐。从乡村小学毕业的好些同学,身高超过老师(至少在1.7米以上),年龄与老师也相差不大,他们显得特别懂事和成熟,是班主任老师的得力助手。三是学习习惯各有差异、学习成绩明显悬殊。还好,所有同学不论家庭出生,诸如衣着、饮食、家境等各方面差别都不大,城乡同学都能友好相处。
就是这样一个情况如此特殊的班,通过詹老师五年的管理和引导、科任老师们的辛勤耕耘,同学们在学习怎样成为一个好人的同时,文化水平也得到了不断提高、不断进步。许多同学都进入了高一级的学校学习,后来都成为了建设家乡的有用人才。
老师像一把伞,为我们遮风挡雨;老师更像播种机,不断地在我们的心灵播下理想的种子。想想当年,看看现在,我们怎能不把恩师永记在心?50年过去了,老师们如慈父慈母般给我们传道授业的点点滴滴至今依然历历在目。
忘不了,杨校长倡导的求真务实办学模式和他那管教严厉却不武断的工作风格;也忘不了杨老师费尽心机为我们收集政治课高考学习资料,又用毛笔抄好贴在我们抬头可见的地方。
忘不了,向老师让我大哥古学书当助手,师生俩按时完成“56个民族团结奋进”的大型画卷。
忘不了,钱老师那一口带有浓重上海腔的普通话。
忘不了,陶老师写在黑板上潇洒的“毛体”字,也忘不了他在操场上挥着手指挥我们打篮球、打排球。
忘不了,关心我们生活、学习的陈老师、詹老师和我们促膝谈心;也忘不了詹老师把枯燥的数学课讲得那么有趣、那么浅显易懂、能灵活运用。
难忘熊老师讲《长征》时,正值电影院在放《东方红》,让我们写出了最动人的感言;难忘吴老师,四川大学哲学系毕业,上全校的英语课实在不易;难忘段老师做物理实验,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的美妙……,我们的老师用一颗仁爱之心,让我们受益终生。
詹老师给予我们平等的信任、理解、尊重,让我们在温暖祥和、积极向上的大家庭健康成长。
不曾忘记,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在我们班久久传诵;不曾忘记,农忙季节下乡帮助农民抢收抢种,炎炎夏日、挥汗如雨;不曾忘记,冬天取暖上山背青杠树木炭,建校初期挖操场、背砖瓦、开垦试验田等各项劳动,詹老师总是以身作则、组织有方、管理到位。
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我们高中毕业。虽然这个好事来晚了点,毕竟让我们赶上了。恢复高考,学生和老师都面临着“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的严峻考验。时间短、任务重,学生基础薄弱、知识面狭窄,还必须适应复杂的政治大环境。
詹老师告诉我们,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句话成为了我们的班训,一直激励我和同学们努力向前、奋勇向上。我立志长大了要当一名数学教师,后来终于如愿以偿。
老师费心,我们也努力。王云龙同学考上四川大学,谢公建同学考上西南石油学院。另外,有6位同学考入康定师范。当时的政策规定,初中毕业生考省、州属中专学校,高中毕业生只能考大学,高考落榜生很少有中专学校录取。
康定师范录取我们,是因为增设了政语、数理、生化、英语四个专业班。回乡知青扎麦仁青,住到詹老师家集中复习,如愿考上四川省水利工程专业学校,工作后晋升为“水利水电专业高级工程师”。
我家里四兄妹的成长,可以成为乡城中学当年的老师们关心、关爱学生最生动的一个例子:我大哥成为张老师的第一批学生,张老师给我哥哥、弟弟、妹妹上数学课兼班主任,他们得到了张老师的言传身教。让我们热爱数学、崇尚真理,热爱生活、本真做人。难忘处于叛逆期的我哥哥和弟弟,让父亲不知所措时总是给老师写信求助,是张老师一次又一次家访,不厌其烦地在心理疏导、学习上辅导。
我从康定师范数理专业班毕业后,分配回乡城中学任教。后因调动工作到州级机关,虽然改行,依然放不下一生钟爱的数学。在工作之余,我把学到的数学知识传授给康定的小朋友,像詹老师影响我们那样去影响他们,把“崇尚科学、崇尚正义”的理念传授下去。
短短五年的《小学奥数》培训,先后有十多名经我培训的学生考入清华、北大、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名牌大学。其中,乡城体委老领导龙天文的孙子龙可小朋友考入“北体”, 省作协副主席格绒追美的儿子土登晋美小朋友考入南京财经大学。他们能从甘孜州走到北京、走向世界,包括我儿子成为中科院博士生导师,都得益于我们乡城中学恩师们的师恩传承。
“乡城地杰人灵,乡城人有真才实学。”这一切都与乡城中学创建初期的元老们一开始就铺垫了“惠及子孙、功德无量”的扎实基础有直接关系。老师辛勤付出而无怨无悔,学生爱戴老师当作亲人依赖,师生关系简单纯粹而感情深厚。我永远都会记得乡城中学,和那里那一位又一位慈祥如亲人的恩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