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0年11月11日
◎钟芳
美国桂冠诗人露易丝·格丽克获得了202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因为她那无可辩驳的诗意般的声音,用朴素的美使个人的存在变得普遍”。
对于很多中国读者来说,格丽克几乎是完全陌生的名字,但在美国,她是享誉诗坛耀眼群星中夺目的一颗。自1968年第一部诗集《头生子》出版以来,格丽克在长达50余年的时间里围绕生与死、爱与性等人性相关主题写了不少诗,塑造了相当独特的诗人形象,并获得多项文学奖和诗歌奖,包括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奖、全国书评界奖、美国诗人学院华莱士斯蒂文斯奖、波林根奖等等。迄今她已著有16部诗集和一些关于诗歌的随笔集,其中《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和《月光的合金》已有中译本出版。
格丽克1943年生于美国纽约长岛一个匈牙利裔犹太人家庭。自幼年起,母亲就有意识地引导她阅读,她还不到三岁时,就已经熟悉希腊神话了。在小学时期,格丽克就开始写诗。在随笔《诗歌教育》中,格丽克说童年时代的她,自认为是威廉·布莱克、叶芝、济慈和艾略特的传人。格丽克的诗集从总体而言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寓言诗,另一类就是深度剖析自己的自白诗。创伤、欲望、自然,这些是她的诗歌中反复吟咏出现的主题,它们的背后则是诗人对个人经历和现代生活的深刻反思。
青少年时期,格丽克因患上了严重的神经性厌食症辍学,开始接受为期七年的心理分析治疗。由于病情,她无法如愿成为全日制大学生继续接受高等教育。幸运的是,她找到了另一种方式,参加了莎拉·劳伦斯学院的诗歌课和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学院的诗歌研讨班。这段特殊的经历深深影响了她的诗歌创作,因为它几乎决定了她以怎样的思维方式去面对自己和整个世界,甚至也决定了她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成为一名诗人,用一生去写自己的诗篇。
“在我苦难的尽头/有一扇门/听我说完:那被你称为死亡的/我还记得/头顶上,喧闹,松树的枝杈晃动不定/然后空无。微弱的阳光/在干燥的地面上摇曳……”获得1993年普利策诗歌奖的诗集《野鸢尾》是格丽克最为奇特、传阅最广的一部作品,可以看作是诗人创作的一个分界。这部诗集是以寓言诗为主,诗人不仅化身为野花野草,而且化身为“季节之灵”“时光之灵”和“万物之灵”,以万物的立场讲述它们自己的寓言化命运。无论其结构还是角色都彰显着诗人的匠心。
在之前的早期几本诗集中,格丽克爱用第一人称的模式,并且其中的叙事通常受到个人生活事件的启发。童年和家庭生活,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亲密情感,一直是她诗作的中心主题。在后期诗歌中,格丽克能够更好地把握诗歌中的声音,并且在她的笔下开始出现历史人物和神话人物,这些人物不仅代表她的私人感受,也代表着一种普世的情感。比如《阿喀琉斯的凯旋》中,她处理了古代神话、传说和《圣经》中的原型主题,并将这一思路延续到另一本诗集《亚拉腊》中,这本集子因为诗人在检验家庭和自我时所表现的诚挚感情而备受赞誉。
国内出版的诗集《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完整收录了格丽克的《阿弗尔诺》(新英格兰笔会奖)和《村居生活》(格林芬诗歌奖短名单)两本诗集;并收录早期五本诗集《头生子》(美国诗歌学会诗人奖)、《沼泽地上的房屋》、《下降的形象》、《阿基里斯的胜利》(全国书评界奖)、《阿勒山》(国会图书馆丽贝卡·博比特全国诗歌奖)的精选之作。《月光的合金》则收录了格丽克的四本诗集:《野鸢尾》(获普利策诗歌奖)《草场》《新生》(获《纽约客》诗歌图书奖)《七个时期》(获普利策诗歌奖短名单),均为成熟期的重要作品。
格丽克以其卓越的诗歌成就荣任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有评论者说:“格丽克的每部作品都是对新手法的探索,因此难以对其全部作品加以概括。”我们可以从不同类型的诗歌中读到格丽克在处理不同题材时所表现的风格。她的诗不做作,想象自然,简朴清晰,同时饱含虔诚和激情,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