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最爱春兰幽香远

甘孜日报    2021年03月03日

◎江初昕

儿时,入山砍柴,经常能在阴湿的石崖边看到山兰,我们会用柴刀掏开松酥的土壤,拔出几株兰花绑在柴垛上回家。找个破旧的脸盆铲来些土种上,然后就扔到院墙内的角落里,一恁风吹雨打。来年早春,忽幽香暗来,才感觉到墙角边上的那些遗弃的兰花。

长大以后,才从书籍中逐渐了解了兰,读懂了兰。古人称“兰、菊、水仙、草蒲”为“花草四雅”,更誉“梅、兰、竹、菊”为“四君子”。《珍珠船》曰:“世称三友,竹有节而无花,梅有花而无叶,松有叶而无香,唯独兰花兼而有之”。对兰花的如此推崇,足见国人对兰花情有独钟。我国人视兰花为民族之精神,誉兰花为君子、雅士、美好之象征。

兰是禀承了天地之精纯,在平平淡淡的百草丛中,以独有的郁葱青茎,亮出了压倒群芳的奇色。轻依孤石,在相映无语中,定格成永恒的雕像。没有树的挺拔,也没有藤的茁壮。但,不用成林而独秀,无须攀援而丛生。山崖薄土,锻就了清心寡欲的本性。山谷轻风,远播淡然清香。因承奇卉之灵德,而从山野登堂入室。并见证了楚襄王的兰台之宫,零落无丛;汉武帝的猗兰之殿,荒凉几变。

也许是明月的沐浴,才使兰能禀国香于自然。在楚楚动人中,验证着平平淡淡才是真。于是,从秀质的青茎里,读出了悠扬的楚赋。从淡雅的芳香中,闻到了激昂的汉篇。虽然只是无言地,吐秀于乔林之下,虽然只是挣扎着,盘根于乱石之旁。古时无人赏识,虽处幽林与穷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今时名声大燥,虽入宫进殿,依然是嫩叶旁开淡香外袭。也许就是拥有了这样的秉性,才让冠庶卉而超绝,历终古而弥传。

一撮薄土,几粒小石,一勺清水就足矣。这就是兰高洁的秉性。因为兰的高贵、优雅。就一直受到人们的推祟,特别是历代文人,无不爱兰花,他们对兰花的感情近乎崇敬和仰慕:以兰托志,以兰抒情,陶冶情操,鼓励信心。孔子在外周游十多年,始终没有得到任用,于自卫返鲁途中,见兰花独茂,由是触景生情,感慨万端:“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孔子又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子关于兰花“不以无人而不芳”的美德境界,成为先秦时期儒家的共识。

历代对兰之幽的吟咏进行了演绎、发挥。朱熹《兰涧》:“光风浮碧涧,兰枯日猗猗。竟岁无人采,含薰只自知。”康熙《咏幽兰》:“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谁隐谷中香。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

兰之幽与兰之香不可分割,兰的幽香清远合于君子德行的高贵雅洁,不媚流俗。历代诗歌咏颂兰香的,更是不胜枚举。如:陶渊明《饮酒》:“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唐太宗有“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 的诗句,宋代苏东坡有“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的诗句,苏辙有“解脱清香本无染,更因一嗅识真知”的诗句,描写的都是兰香。

我为儿时对兰的亵渎深怀不安。人到中年,阅世渐多,我对兰不由的产生了无比的敬意。稀疏叶子,尽显潇洒飘逸。在这随意摆放下,透着轻盈舒展。从娇柔中,品味出挺拔、刚毅、不屈。从杂乱中,才能体会到清远、深悠、神韵如此这般感人。兰花,君子也,为人们所独爱。与兰同室,爱之所养,怡情悦目;与兰同乐,养之所赏,修身养性;与兰同性,赏之所悟,陶冶情操;与兰同伴,悟之所咏,笑看人生。



  • 上一篇:从春天出发
  • 下一篇:走向远方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68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