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1年04月20日
王友珍一家。 刘小兵 摄
◎喜群 本网记者 马建华
一夜春风,一夜细雨,九龙县城滨河路春意盎然,4月12日,85岁高龄的王友珍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在大儿媳妇泽仁翁姆的搀扶下,拄着拐杖走在步游道上,泽仁翁姆2014年便退休了,婆婆的脚因肌腱拉伤后,她每天都搀扶着婆婆下楼沿着滨河路走上一段路。碰见彝族或藏族市民,王友珍总是乐呵呵地和他们聊上几句。“我家有38口人,是一个由藏、彝、回、满、汉5种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儿女、儿媳、女婿基本上都退休了,有的住在双流,但大部分还是居住在一栋楼里。因为我腿脚不方便,儿女们还给我请了一个保姆,娃娃些对我孝顺着呢!”王友珍满脸都是笑意,“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女儿,她们的妈妈叫光明,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兴之所至,王友珍即兴唱了几句《一个妈妈女儿》,而她们一家相敬如宾、团结友爱的佳话在九龙县更是广为流传。
沐浴党恩
从文盲到国家工作人员
王友珍的父亲王步云曾经是国民政府官员,抗战胜利后,他感受到共产党一心为民谋幸福,索性从国民政府辞职,他游历了甘孜、德格、新龙、康定等地,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给藏族人民带来幸福生活。
1951年,九龙县和平解放,王步云带着家人欢迎解放军入城。“那时候,新生的人民政权急需一大批民族干部,1953年,我才18岁,被选送到了康定民族学校读书。”王友珍说,得知她被录取,父亲特别高兴,叮嘱她一定要好好学习,有了文化才能更好地为九龙穷苦大众服务。
“我们到康定要经过盘盘山,当时积雪很厚,我们就把马蹄钉卸下来,垫在厚厚的雪上,把马牵过去,天黑了,我们蜷缩在大石包下面,根本没有办法生火,饿了就啃冰冷的馍馍,渴了就抓一把雪解渴,从九龙到康定单边就要走8天。”王友珍回忆说,从康定学习回来,她被分配到县妇联工作。
父亲叮嘱王友珍,农牧民群众没有文化,你是党的干部,要多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要让他们拥护党,跟党走。正是在父亲的教育帮助下,王友珍找到了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
1957年,王友珍到邓柯县(现石渠县)民改工作队当翻译,当时的工作队长华龙海参加过抗美援朝,他虽然是一名汉族干部,但他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藏语,把党的民族政策讲得很透彻,群众都愿意听他讲,遗憾的是他在参加平叛战斗中壮烈牺牲了。后来,王友珍又参加了道孚县和泸定县的“社教”工作。
回到九龙县后,王友珍被调整到县粮食局工作。工作岗位在变,但王友珍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没有变。“我的爱人叫杨万富,是来自泸定县的一名汉族干部,担任过大河边片区的党委书记,在‘食堂化’时期,因为粮食特别紧缺,饿死过人,为此,他还受到了处分,后来,经过组织调查核实,撤销了对他的处分,但他毫无怨言,认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有责任解决群众的温饱。”王友珍说,1953年底,她的母亲甲玛担任城关区长(今呷尔镇),还当选为州政协委员,享受副县级待遇退休。
“父亲和我母亲谈恋爱时隐瞒了他的满族族别,他说他是汉族,因为在解放前,藏族不能和‘外族’通婚,这个善意的谎言隐瞒了20多年,我还是从父亲的好友那里得知他是满族。”王友珍乐呵呵地说,父亲特别尊重我母亲的生活习惯,照样喝酥油茶,和我母亲一道说藏语。当我准备和杨万富结婚时,父亲说,不管藏族还是汉族,能够结为夫妻,就要平等相待。
“在儿女的婚姻大事上,我和老伴从来不干涉,只要他们过得幸福,我们就支持。全国56个民族,都是祖国大家庭的一分子,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王友珍说,她的6个子女中,有3个的配偶是汉族,1个的配偶是彝族,1个的配偶是回族,他们就这样其乐融融地过了几十年。如今,她已是四世同堂。
目睹变迁
美好愿望终成现实
“时间过得真快,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了,九龙县也和平解放70年了,我从一名文盲成长为国家干部,党对我的恩情,我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王友珍喝了一口酥油茶心里暖意融融,我虽然不是一名党员,但我家有11名共产党员。
党的百年历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民族团结进步史,像电视剧一样在老人眼前浮现。“每当我下乡,看到群众吃不饱穿不暖,我都会流下心酸的泪水,真心希望他们能够改变清苦的生活。几十年过去了,骑马走路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现在从九龙到康定只要3个小时,九龙到石棉县的公路已经开工建设,今后到石棉县只要2个小时,交通方便了,再远的地方都能够去,我还到过北京和拉萨呢。”王友珍一脸幸福。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让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王友珍打心眼里高兴,再高的山,都修通了水泥路,贫困群众通过易地搬迁、“五改三建”,住上了好房子,公路修到了家门口,许多村民都买了轿车,逛深圳,到上海,去北京,现在,村民的日子比城里人都还好过,党和政府帮助他们发展产业,让他们的腰包鼓起来了,日子过红火了。“新中国成立快71年了,共产党兑现了让老百姓告别苦日子的承诺,这不正是我们工作一辈子想要奋斗的结果吗?”
望着滨河路两岸的高楼大厦,王友珍指着最高的一栋楼说,可能有20多层楼吧,算是九龙县的地标建筑了。当年刚解放的时候,说是县城,只是瓦房多一点而已,县城连水泥路都没有,因为建设物资根本运不进来。尽管条件艰苦,但他和老伴都放弃了调往康定的想法,家乡太贫穷了,她们不能一走了之。她要看到九龙县城的巨变,如今,县城 “清一色”的高楼大厦,单位职工和乡下有条件的农牧民在城里购置了商品房,一到晚上,县城的夜景特别好看,没有想到在她有生之年,还能够看到县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3年,王友珍退休了,按照当时的退休待遇,她和母亲分别分到60和80平方米的宅基地。儿女各自成家立业后,都舍不得离开她,兄妹6人集资修建5层的楼房,住房装修风格体现了汉式、藏式、汉藏结合、彝藏相融合。为了方便家人节假日聚餐,他们还在顶楼上留了一个可摆放10张餐桌的大平台。
传统美德
新时代家风代代传
杨小平是王友珍的二儿子,已61岁,退休前曾任道孚县和丹巴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他说,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影响着每一个家庭。我们家是一个多民族家庭,尽管因民族风俗习惯有所差异,但大家都能够重言传、重身教,从来不会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伤了和气。
杨小平深情地说,在爷爷奶奶和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党的培养下,他们兄妹及其爱人都参加了工作,有的在公检法系统工作,无论在哪个岗位,他们都始终谨记父母的教诲,淡泊名利,两袖清风,一心为民。过去,九龙县彩礼之风盛行,成为农牧民沉重的经济负担,我经常利用下乡的机会,帮助村民算经济账,告诉他们,不刹住彩礼之风,村民只会越来越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他们,在党委、政府的持续努力下,彩礼攀比的歪风得到了遏制。
杨小平感慨地说,我们的家庭成员来自州内和成都等地,虽然大家工作地点和工作岗位不同,现在都退休了,母亲在,家就在,于是,我们商议都住在一起,既可以照顾年迈的母亲,大家也有个相互照应。九龙县藏汉彝族各占三分之一,在长期交流交往的过程中,不管红白喜事,还是耕种秋收,大家都守望相助,三种民族之间相互通婚,比比皆是。
逢年过节或母亲过生日时,全家老少都从各地赶回来,儿女们各展厨艺,姐妹、姑嫂、婶侄之间亲密无间;餐桌上,汉族、藏族、彝族、回族的传统美食应有尽有,就连餐具也体现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几十人穿着各自的民族盛装,齐声高歌。“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 杨小平激动地说,每当我们一大家人欢聚在一起的时候,《一个***女儿》是我们必唱的歌曲,因为这首歌唱出了我们共同的心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九龙县实现了脱贫摘帽,正是全县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努力的结果。我们要牢记总书记嘱托,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牢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让九龙县各族群众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回眸
歌曲名称
《一个妈妈女儿》
歌词
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女儿
她们的妈妈叫光明叫光明
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女儿
她们的妈妈叫光明叫光明
啊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女儿
我们的妈妈叫中国我们的妈妈叫中国
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女儿
她们的妈妈叫光明叫光明
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女儿
她们的妈妈叫光明叫光明
啊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女儿
我们的妈妈叫中国我们的妈妈叫中国
我们的妈妈叫中国
创作背景
1989年, 与才旦卓玛齐名的第一代藏族歌唱家雍西,交给国家一级作曲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州歌舞团正县级艺术指导阿金,一首由著名军旅作家、诗人杨星火作词的《一个妈妈女儿》。雍西是歌唱家韩红的母亲,她请阿金按她的嗓音条件为她量体裁衣为这首歌谱曲。
回到康定后,阿金并没有急于谱曲,而是先默记已翻译成藏文的歌词。他发现这首歌虽然是用汉文写的,但有很浓的藏族民歌体手法。译成藏文后自然得体、朗朗上口。因此,阿金决定用藏词来先谱曲,他想要让这首歌具有浓郁的藏族音乐风格。
有了这些设想以后,阿金一直在酝酿思考。大约过了两个多月,他到泸定采风搞创作。一天早上醒来,他的大脑里突然闪出《一个妈妈女儿》的第一个乐句。他连衣服也顾不上穿,就拿出纸和笔写起来。前后不到5分钟的时间,一气呵成《一个妈妈女儿》这首歌的曲谱。他兴奋地把这首歌唱给其他创作人员听时,州歌舞团舞蹈编导洛扎高兴地说:“阿金,你这首曲子一定会在群众中流传。”
这首歌经州歌舞团青年歌手格桑志玛演唱后,入选第二届中国艺术节成都分会场演出节目。1990年,在首届四川少数民族艺术节上获奖;荣获首届四川少数民族文艺基金奖最佳奖;之后又入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新歌选,还刊登了曲作者和演唱者的照片;1995年,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和国家广电总局联合举办的“七一礼赞”庆祝建党74周年文艺晚会和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文艺晚会上,歌曲《一个妈妈女儿》上榜。1996年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并在“五个一工程”颁奖晚会上作为获奖歌曲之一,特邀才旦卓玛演唱。当时,只选了4首获奖歌曲。《人民日报》在报道党的好干部孔繁森先进事迹的文章中,不但引用了《一个妈妈女儿》全部歌词,还介绍说这是孔繁森生前最喜欢的一首歌,并把歌词中的“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女儿”作为《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的标题刊出。
作者及首唱者简介
杨星火,诗人。1925年9月出生于四川威远县,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949年毕业于民国国立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同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第二野战军、西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团员,成都军区、西藏军区政治部创作员、《高原战士报》编辑,曾在西藏服役20多年,参加过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等战斗。著有诗集、散文集10部,其作品多次在军内外获得大奖,其创作的《一个妈妈女儿》歌词经阿金谱曲后被广泛传唱,影响了几代人。
阿金,四川乡城人。1958年参加工作,1960年结业于四川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班,1982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作曲班,现任甘孜州歌舞团正县级艺术指导、国家一级作曲,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阿金创作了近百首音乐作品,有30多首作品获得省级以上奖,其中,国家级奖7个,省级一等奖5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15个。1996年,《一个妈妈女儿》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1999年,获第三届全国优秀电视节目评比金奖。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歌曲《一个妈妈女儿》首唱格桑志玛,现任州歌舞团声乐队队长、国家二级演员、四川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先后获四川省首届少数民族艺术节演唱二等奖;四川省少数民族文艺基金会最佳演唱奖;四川省第三届少数民族艺术节演唱一等奖;荣获“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参加大型民族歌舞《七彩天府》演出获金奖;四川省首届声乐组合大赛二等奖;在韩国参加世界文化开发大会并获“世界和平”奖;全国少数民族艺术节获表演二等奖;多次应邀赴巴拿马、墨西哥、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演出。其首唱的《一个妈妈女儿》,风靡全国。格桑志玛指导培养了降央卓玛、泽仁曲措、邦金麦朵组合、斯郎罗布等一些在涉藏地区乃至全国享有盛名的青年歌手。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