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1年05月14日
追忆藏民独立师师长马骏
藏民独立师师部旧址。洛绒尼玛 摄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李中权写给马骏子女的信。 洛绒尼玛 摄
◎本网记者 马建华
开栏的话:
自1921年成立至今,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的光辉历程,回顾历史,我们为往昔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里共产党人前仆后继取得的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骄傲自豪,他们的事迹鼓舞着后来者开拓进取,他们的足迹为后来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虽然他们已经离开了,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本报推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庆祝建党100周年·党史人物》栏目,集中讲述我们身边的党史人物故事,重温历史,传承、发扬他们的革命精神,让他们的名字永远被铭记。
“女儿要在班上讲述她的曾外祖父麻孜·阿布(马骏)师长的故事,我们也去听一下。”4月10日,家住丹巴县城的斯郎土登兴冲冲地对妻子说。
迎着明媚的春光,夫妻俩心情愉悦地走在乡间小路上,树木葱茏,绿色浸染大金河谷,斯郎土登情不自禁地唱起了丹巴山歌,女儿在位于著名景区甲居藏寨游客中心旁边的县二中读初三,成绩在全班数一数二,这让夫妻俩感到很是欣慰和自豪。
班级的大屏幕上写着“永远跟党走,共筑中国梦”——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的曾外祖父麻孜·阿布(马骏)是丹巴藏民独立师的师长,红军过丹巴的时候,独立师主要负责丹巴境内的警戒任务。同时承担了对敌斗争,维护社会治安,为红军筹集粮食和其他物资等任务。”斯郎土登的女儿白玛曲珍落落大方地向同学们讲述到,我们要把红军战斗过的地方,把我们可爱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白玛曲珍讲得声情并茂,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
“我的女儿16岁,她从小就爱听麻孜·阿布(马骏)师长的故事,立志要像曾外祖父一样,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斯郎土登说,藏民独立师的故事依然在丹巴群众中代代相传。
女儿放学后,斯郎土登一家来到位于甲居核心景区的丹巴藏民独立师师部遗址,师部遗址的地面由石板镶嵌而成,这是一个具有当地建筑特色的四合院落,丹巴县委、政府几经修葺,师部遗址既保留了当年的风貌,又与甲居景区相融。
“藏民独立师是第一支纳入红军建制的少数民族武装队伍,以麻孜·阿布(马骏)为师长的丹巴藏民独立师有两千余人,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支以少数民族命名的成建制的部队,在配合红军作战、打击反动民团和反动土司武装,保卫根据地的战斗中立下了不朽战功。”广东游客朱先生一行驻足念着印有藏汉英日韩文字的牌匾介绍。
斯郎土登自豪地告诉朱先生一行,他的外公就是麻孜·阿布(马骏)师长。朱先生一行饶有兴致地听他讲尘封在历史岁月里的故事。
初心不改跟党走
马骏,藏名叫麻孜·阿布,出生于丹巴县城厢乡白呷依村。父亲系当地头人,是一名郎中。麻孜·阿布(马骏)自幼聪明伶俐,在县城教会学校读书,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汉语。成年后,麻孜·阿布(马骏)与父亲马阿交用家养的几匹骡马支差,并为缺乏劳动力的农户代差,收取适量粮食补贴生活。父子俩都曾在千户衙门当过通司(翻译)。
受父亲的影响,麻孜·阿布(马骏)为人豪爽、热情,颇有号召力。不少青年都愿与他交朋友。他和父亲在当地有一支武装部队。
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得知红一方面军胜利渡过金沙江,向大渡河地区挺进的消息后,即派第三十军政委李先念率部,向小金川地区挺进,以清扫这一带的敌人,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
“红军已经到了懋功(今小金县),听国民党说,红军‘小的抛刀,老的当马蹬,杀人不眨眼’,好多人都准备要去逃难,你和杨哈基到懋功去打探一下,果真如此,我们也好早做应对。”二十四村千户杨国林对麻孜·阿布(马骏)说。
听闻传言,麻孜·阿布(马骏)和杨哈基胆战心惊,但身为千户的差民,又不能不去。二人提心吊胆到了懋功后,看到刚被红军占领的懋功城,秩序井然,群众和红军相处得像一家人。红军甚至还穿着打补丁的衣服。
“红军战士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还帮助群众做好事、实事,是一支‘打富济贫’、让穷苦大众过上好日子的的队伍。”麻孜·阿布(马骏)和杨哈基从很多村民那里证实,红军是藏族人民的朋友,是一支让贫困群众当家做主的队伍。
马骏和杨哈基听得热血沸腾,在得知红军要到丹巴的消息后,便自告奋勇要求为红军带路,当翻译。
6月14日,由麻孜·阿布(马骏)和杨哈基当向导的红十九军第二十七师第八十一团由懋功顺小金川而下,于14日突破长沙坝防线占领三岔河和县城对面的日坡山。不久,一部红军由麻孜·阿布(马骏)引导,经中路乡翻过大寨梁子,占领大渡河北岸的梭坡乡。一路上,麻孜·阿布(马骏)向当地村民积极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政策、主张。
离县城一公里的甲楚桥是进入县城的要道。红军占领懋功后,国民党丹巴县长周楚山(周文藻)下令拆除甲楚桥板,并派武装民团驻守桥头,继由第二十四军率领团部接防,企图阻挡红军攻打丹巴县城。红军决定由梭坡渡河,以到达县城。
6月22日凌晨,红军分乘几只皮船和木筏,悄然从自布喇嘛庙下侧的领雍渡河,麻孜·阿布(马骏)随同过河后,带领7名红军战士组成的小分队爬上泽公村,绕过敌哨,经崖路潜入白呷依村埋伏,待主力攻打县城时,居高临下突袭敌人。但因渡河主力在宋达受到来自格宗、蒲角顶、格宗三股敌人的夹击,第二次渡河部队也因水大浪急,加之敌炮的猛烈轰击,未能实现计划,麻孜·阿布(马骏)带领红军小分队潜伏下来,伺机行动。
1935年9月,张国焘令已过草地的右路军南返,10月5日,在卓木碉另立中央、公开分裂党和红军。10月7日,发布了《绥(靖)崇(化)丹(巴)懋(功)战役计划》。12日,右纵队攻克绥靖(今金川县),沿大金川而下。
坐阵丹巴指挥大金川防务的国民党第二十四军西康边防第二旅旅长余松林,见绥靖崇化已失利,丹巴难保,便下令毁坏县城附近的索断桥、西河桥,于10月15日逃往康定金汤。当夜红军先头部队抵达西河桥北岸。16日凌晨,白呷依村农民看见红军源源不断地顺大金川向县城进发,麻孜·阿布(马骏)立即动员几十名青年连夜下山,见桥已坏,便就近砍树搭桥,迎接红军进城,并为部队安排食宿。从此,麻孜·阿布(马骏)参加了红军队伍。
跟着红军干 “天”才会亮起来
“红军是汉人,会真心对我们好吗?”
“红军离开丹巴了,反动民团和反动土司要找我们算账!”
不仅当地群众有这些顾虑,就连麻孜·阿布(马骏)的父亲也有一些偏见。“民族有别不是冤家,敌我之分才是对头”。
“我们这里来的共产党和红军,是我们穷人的救命恩人,大家跟着红军干,我们的天才会亮起来!”
“我们少数民族只有投入祖国的怀抱,才能进步幸福,而这个祖国只有共产党领导才能走向光明。”
“红军战士也是贫苦出身,跟我们一样。”麻孜·阿布(马骏)以自己的亲历所见,苦口婆心地做群众和父亲的工作。他的父亲马阿交虽年过花甲,但在麻孜·阿布(马骏)的影响下,也参加了革命,担任了白呷依村苏维埃主席,由于他拥护党,拥护红军,工作出色,后又被增选为县格勒得沙政府副主席兼粮食部长,并为红军筹集了100多万斤粮食,随红军北上后下落不明。他的哥哥阿布阿干,在父亲到县上任职后,被群众推举为村苏维埃主席。
负责巩固丹巴地区的红五军及中共丹巴县委,经过反复宣传,解释党的政策、主张,外出躲藏的群众纷纷回到家园。从10月底到11月,县、区、乡、村苏维埃政权相继建立,麻孜·阿布(马骏)被推选为县苏维埃副主席。为适应丹巴地区革命发展的需要,在驻军的直接组织领导下,成立藏族为主体的民族武装——丹巴番民独立团,马骏被任命为团长。他的弟弟麻孜其抽和表姐夫足多阿抽也先后参加了番民独立团。
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壮大了红军队伍,反动民团及国民党气急败坏地杀害红军战士和苏维埃政府人员。1935年11月,麻孜·阿布(马骏)率领独立团积极配合红军,对危害最大的四区(今小金区)反革命势力进行了清剿。麻孜·阿布(马骏)参加了三岔河宅垄大草坪战斗,击毙匪徒9名。
1936年一二月间,驻防康区的国民党李抱冰部,为配合东线敌人,调集两个团进攻丹巴,并一度占领大炮山和大、小牦牛地区。国民党西康宣慰使诺那活佛以枪支弹药资助,唆使丹东土司纠集300人袭占独狼沟要隘,妄图阻止主力红军西进道孚,巴底土司亦纠集数百名武装偷袭红军医院和格勒得沙政府,致使100余名红军伤员及警卫人员壮烈牺牲。为了粉碎敌人的进攻,总部调集第三十一军第九十三师两个团增援丹巴,麻孜·阿布(马骏)奉命率独立团配合红军作战。
麻孜·阿布(马骏)带领独立团,配合红军先后参加了独狼沟战斗、围攻顶锅山和五里桥游击战攻打李抱冰部战斗,多次受到红军总部嘉奖。
独立团抽调了大批人员给红军当向导、当翻译、运送物资。1936年11月底,红四方面军总部将丹巴藏民独立团及各区乡游击队扩编为丹巴藏民独立师,2000余人,麻孜·阿布(马骏)任师长。红军派出100多人到该师任职,并选派李中权为政委、金世柏为副师长,派去的汉族同志一律着藏族服装,独立师多数战士是藏族同胞,约一半是骑兵,藏族战士强壮彪悍,能骑善射,作战非常英勇。
藏汉两个民族同吃同住、不分彼此。冬天出去打游击战,藏族战士宁愿自己饿着也要让汉族战士们先吃,天气冷了,衣服脱下来就给对方穿上。
1936年3月9日,丹巴藏民独立师被纳入金川军区建制,改番号为金川军区独立二师,领导人选不变,在军事行动上受驻丹巴的第三十一军第九十一师指挥。
独立师师部原驻县城,根据形势需要,令移驻喀卡二村,一些战士想不通,麻孜·阿布(马骏)坚决执行移防。他说:“我们要听党的话,党知道的东西多,了解全局,党的指示最正确,我们都要记住这个道理。”
麻孜·阿布(马骏)知道,搞好藏汉关系,就要作出表率,他对金世柏和李中权两位汉族战友非常尊重,称赞金世柏“是鄂豫皖来的战将”,组织战斗精密细致。马骏教两位战友穿藏装,说藏话,讲藏族风俗习惯。李中权负伤住院后,麻孜·阿布(马骏)还专程前往看望。在独立师,官兵之间,藏族和汉族战士互相尊重,团结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