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夏至面

甘孜日报    2021年06月18日

◎郑学富

民谚说:“冬至饺子夏至面”、“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我国自古就有夏至吃面的习俗。唐朝诗人杜甫就有描写凉面的诗句:“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

夏至为什么要吃面呢?首先面食是祭祀的贡品。夏至,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气,而且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从周朝起历代王朝都在夏至日举行祭神仪式,并作为国之大典,既是向世人昭告“天父地母”“皇权天授”的思想,又期盼在帝王的统治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消除国中的疫疠、荒年与人们的饥饿。民间也有夏至日祭神祀祖的习俗,用新收获的小麦做成面食供奉,感谢神灵先祖一年来的保佑照顾,同时也祈求神灵祖先一如既往地禳灾避邪,来年有个好收成。其次,民间有尝鲜之俗。

夏至时节,田野已经净地,新麦子也晾晒干净,新磨的面粉清香味美,特别诱人,人们便用新面粉擀成面条,以此来庆祝丰收,表达喜悦心情。三是为了防暑。夏至,意味着烈日炎炎的盛夏已经到来,人们的饮食也有所改变,以热量低、制作简便的食品为主。小麦味甘、性凉,入心、脾、肾经。用新面粉做成的面条不仅口感好,而且营养成分高,补虚,壮人肌肤,舒肠胃,强气力,润肺燥。若是在酷热的夏天吃碗热面,大汗淋漓,滞留在人体中的湿气和暑气一扫而光,神清气爽。若面条煮熟后再用凉开水过一遍,做成凉水面,吃起来既筋道又凉爽,真是舒服极了。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同是吃面,南北方各有差异。北方人剽悍、口重,大多选择炸酱面、麻酱面、打卤面等。如老北京的炸酱面,先将干黄酱与甜面酱混合倒入油锅中煸炒出香,再加入提前煸炒过的肉丁,小火熬制几分钟。然后将煮熟的手擀面过凉水,再放上切成细丝的黄瓜、胡萝卜等配菜,盛上适量的炸酱,香甜可口。夏至这天北京人有吃过水面的习俗,旧时用深井的水“拔”面,凉得扎牙根儿,俗称“井拔凉”,用这种水过面才够劲儿。清人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说:“京师于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乃都门之美品。向曾询及各省游历友人,咸以京师之冷淘面爽口适宜,天下无比。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京俗无论生辰节候,婚丧喜祭宴享,早饭俱食过水面。省妥爽便,莫此为甚。”南方人婉约、清淡,多选择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担担面等,口味或清淡鲜美,或香辣火爆。

前些年有一首用地道的陕西话演唱的《陕西美食》很红火, “油泼面夹一口,香得发抖,菠菜面营养多,绝对很牛,裤带面粗得很,挑战喉咙……”陕西民谣唱道:“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端一碗髯面喜气洋洋,没有放辣子嘟嘟囔囔。”形象幽默地道出了陕西人咥面的豪爽劲儿。咥是陕西关中的方言土音,有两种读音,读die时,是咬的意思;读xi时,是大笑的样子。咥面是陕西人特有的吃面形式,在这里,咥的两层意思兼而有之。“咥”字用在形容粗犷奔放的关中人吃面上真是恰如其分,那是吃出来的一种气势,一种氛围,一种境界。如果四平八稳地坐在八仙桌前,慢条斯理地品尝面条,那谈不上“咥”,而是站在村头的老槐树下、或蹲在大门口的石碾上、或坐在打麦场立起的碌碡上,端起黑漆漆的老海碗,三下五除二,风卷残云,豪情万丈,宛如吼了两嗓子秦腔,高亢激昂。“咥”用在形容吃面的心情上,那是爽极了,脸上荡着兴高采烈、心满意足的笑容,欢乐幸福之感油然而生。咥面,向人们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浓浓的乡土气息,秦风秦韵,独领风骚。


  • 上一篇:五毒纹
  • 下一篇:刘易斯棋子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71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