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我心非石

甘孜日报    2021年10月07日

◎洋中鱼

湖南省东安县紫溪镇渌埠头村沉香寺,是一个颇为特别的地方。一是它的地理位置独特,位于千里湘江第一湾底部的尖峰岭上;二是它的名字独特,以沉香为名,且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当年舜帝南巡从渌埠头路过,见尖峰岭上紫气腾腾,便知是块风水宝地,决定南巡结束归来再到山上看看。为了标识出具体的位置,便在半山腰的悬崖处栽种了两棵沉香树。后来,舜帝崩于苍梧之野,葬于九嶷山,没能再来渌埠头,可是沉香树却愈长愈大,人们为了缅怀他,在此建寺,并以沉香为名。

站在沉香寺前的悬崖上,眺望湘江第一湾,听到背后传来的禅院钟声,我禁不住臆想出了一幕景象:黄昏时,一条悠悠的柏木小船在河中随波逐流,一个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官员,在船上已经漂泊了一天一夜,他想着自己在官场仗义执言结果被小人排挤,想着圣人的教诲和臣子的责任,想到家乡的父母与兄弟,想着自己颠簸起伏的人生,睁着双眼久久不能入睡,忧愁像江面上四处弥漫的雾一样笼罩在心头。夜幕低垂时,小船靠岸,这位官员下了船,沿着小径上了山。当他站在这里借着月光眺望到蜿蜒北去的湘江时,似乎有所顿悟:我们每天见到的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等,都是相互交迭的,而人的善与恶、好与坏,也都是相互交织的。只要自己明白了这个道理,又何必在乎小人的算计?又何必在乎能不能继续升迁?一个人生下来,本是纯洁得如同一块白色的布,而社会是一个大染缸,一个人走上社会,谁敢保证自始至终不变色?想到这里,官员决定效仿陶渊明,就地结庐,远离车马。尔后,索性落发为僧,筹资建庵,并在庵子后面的石头上刻下了四个大字:我心非石。

我的思维在这时又换成了另一幅景象:东安的一个大家闺秀,爱上了本地的一个穷酸秀才。两情相悦,两心相许。闺秀支持秀才赴京赶考,秀才果然高中,转任地方要员,几年后三妻四妾,却忘了当初柳树下对大家闺秀的诺言。大家闺秀获悉后,跑到江边欲投江自尽,被庵里外出的尼姑拦下,带回庵里。在庵里,这位大家闺秀前思后想,觉得割舍不下。后来,决定就此出家,并写下了“我心非石”四个大字,几十年后,这位尼姑慈登莲界,后人在她的禅房找到她遗下的字,就把它刻在庵子后面的石山上。

这两幅景象虽然是我的臆想,但决不是胡思乱想。两次应邀到湘江之畔的沉香寺采风,我最感兴趣的不是这里的建筑、树木和佛教,也不是寺庙后面的飞鸽石塔和圣泉,而是石塔旁边石头上不知谁人书写谁人刻石的“我心非石”四个字。这些字每字高宽大致相等,约0.66米,阴刻,笔力沉穆雄浑,刻工细致精巧,刀痕清晰。这种无名氏的艺术作品,不但带给了人们愉悦的审美享受,而且容易引发人们深思。

熟悉国学的人都知道,这四个字出自于《诗经·邶风·柏舟》,原文为: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而石刻改“匪”为“非”,虽为假借,但个中缘由值得思考。我想,大约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否定。虽然我已经落发为僧(尼),但我的心不是铁石心肠,还是对朝廷的大事(或通过考试当了官的你)念念不忘,心里很想再为朝廷效力(再次见到你)。无奈缘分已尽,我只好在这里慈悲为怀,普渡众生。二是表示心灵摆脱了羁绊,得到了解放。自从离开了官场,在这里做了僧人(尼姑),经过终日诵经念佛,我感觉到自己的心逐渐得到了解放。因为每当我在这里瞻峻朗崇山、睹清洌江水、浴习习微风、赏袅袅祥云时,就会有一种万般风情收眼底、千古真知开胸襟的感悟。是啊,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何其短暂?抚今鉴古,我们何必为名争?何必为利累?何必为权忧?何必为情困?不妨在此以虔诚之心,皈依佛祖,一朝一拜、一瞥一思,感悟人生。

站在石山前,仰望着四字石刻。想到自己前面的臆想,感觉那四个字忽然变成了蹿动的火焰。原来“我心非石”不是石动,而是心动。因为在那冰凉的石头之上,一直彰显着炙热的臣子忠诚与爱情忠贞。想到自己平时的忙忙碌碌浑浑噩噩,忽然向往起一种无得无失、无荣无辱、无是无非的人生境界来。



  • 上一篇:大雁子牧场上的升旗仪式
  • 下一篇:如果每块金银背后有个名字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75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