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石著

甘孜日报    2021年11月05日

1.jpg

作者拾藏的白水河茶叶石《中国茶》。

2.jpg

作者拾藏的大渡河绿泥石。

3.jpg

作者拾藏的青衣江画面石《玉兔》。

4.jpg

作者拾藏的大渡河绿泥石《葡萄》。

◎张永才 文/图

石头是彻底的自然之物,天地所造,自然本存。人类从一开始就与石头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渊源。当物质生活得到保障,人们便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愉悦,除却丝竹管弦歌舞笙箫等等之外,那些奇形怪状玲珑剔透的石头被搬入庭园、请进书房、奉上几案,帝王将相达官显贵商贾巨富文人墨客们欣赏之、把玩之、摩挲之,进而赋诗填词咏之、著书立说论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石文化。中国的石文化始于唐、兴于宋、发展于明清、繁荣于当代,由古至今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石文化专著。

当今石界普遍认为,中国真正有石文化是从唐代开始的,本文不再赘述。笔者要说的是,即便如此,唐代也只能算是中国石文化的启蒙阶段。这一时期,虽有杜甫、牛僧孺、李德裕等爱石达人推波助澜,却终未形成爱石、玩石或者赏石的理论,更没有相应的专著产生。说中国石文化兴盛于宋,自然不是信口开河。宋代,不仅米芾总结的“瘦、皱、透、漏”四字赏石原则至今被人们推崇和遵循,而且苏轼还在米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抛出了他的“丑石观”,更有论石专著《云林石谱》面世——这才是重点。

之所以宋代赏石文化能有这样的成就,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主要有两点,一是唐代石文化启蒙的垫底,二是赵匡胤治国方略使然。老赵本是行伍出身,又在他那一帮身在行伍的兄弟伙些“怂恿”下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兵不血刃拿下后周江山建立赵宋帝国坐上皇帝宝座。一代雄主,老赵皇帝必定想方设法避免历史重演,“偃武修文”成为基本国策。“偃武”“杯酒释兵权”武将一边凉快去;“修文”,文人受重用文臣朝堂挑大梁,更为文化兴盛奠定了重要基础。文人士大夫们远离山水渴求田园而不得,奇石便成了他们对话自然的桥梁,大的点庭缀园、小的置几奉案,以奇石窥天地,成就餐云卧石、枕石漱流的人生乐趣。主流精英吆三喝四,社会舆论铺天盖地。于是乎,举国上下玩石之风大起,上至皇帝下至臣民百姓,痴迷于赏玩石头的人数不胜数。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绾的《云林石谱》终于横空出世。这不仅是中国石文化史上首部论石专著,还是中国古代载石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一部石谱。清代编纂《四库全书》“惟录绾书”,其余石谱通通靠边站“悉削而不载”。由此,这本书的地位和权威性可见一斑。

《云林石谱》成书于南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作者杜绾,字季阳、号云林居士,浙江山阴人,宋代很有成就的矿物岩石专家,一生特别喜爱石头,算是一代响当当的爱石达人。杜石达在该书中总结、提炼、发挥当时的赏石理论,集中体现了宋代文人赏石观的精髓。全书14000余字,详细论述了全国观赏石的产地、质地、纹理、色彩、声音等等,涉及当时82个州、府、郡、县和地区的116种名石。《云林石谱》除了论石专著固有的赏石文化价值外,科学价值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鱼类和植物化石成因的初步探寻,二是对矿物、岩石的性状描述。所以,说《云林石谱》是一部赏石文化巨著的同时,说它是一部地质学或矿物岩石学专著也毫不为过。

宋之后的元代情况非常特殊,菜刀都是在“家鞑子”严格管控之下十家人共用一把,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哪有心思去赏石玩石呢,石文化在这一时期停滞不前那是自然的,就更别指望会有什么赏石专著出现了。直到心怀雄才大略草根出身的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朱元璋推翻蒙元统治建立大明王朝,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压抑太久的追求精神愉悦的本能再度迸发。从这时起,不仅“小说”这种文学样式发展成形,石文化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赏石专著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其中最为著名的当然是《素园石谱》了。

《素园石谱》,是一部人气指数极高的“爆款”石著,知名度远超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兼具的《云林石谱》。当今奇石圈,人们开口闭口必《素园石谱》,不说到《素园石谱》就不足以证明自己是“圈”里人。那么,《素园石谱》究竟是怎样的一部鸿篇巨制呢?资料显示:“《素园石谱》成书于万历年间,作者林有麟,字仁甫、号衷斋,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全书共收集各种名石102种(类),计249幅大小石画,所录名石都有配画并附题咏,还对每一种名石的用途等作了说明。”因此,石界认为,无论从内容还是规模来看,《素园石谱》在明代石著中都是颇具代表性的。

然而,对《素园石谱》笔者却不敢与大多数人的观点苟同。据笔者的研究,《素园石谱》内容上有很多错讹的地方,许多历史名石的形象都是作者臆造的,大多与现存的实物并不相符;同时,其中大部分文字记载也是照抄宋代杜绾《云林石谱》、赵希鹄《洞天清录》以及明代有关笔记史料而成,还不注明出处,给后人释读带来了诸多困难。缘何当今奇石圈对《素园石谱》会这样顶礼膜拜,笔者以为,原因有三。首先,这是一部画石谱录,特点是图文并茂。当今读图时代,人们崇尚快餐文化,没时间更不愿去研究冗繁的“之乎者也”,《素园石谱》以画为主的形式,正好迎合当今人们的阅读口味。其次,《素园石谱》中有关明代供石底座的描摹和雨花石纹理的描绘以及对“宣和六十五石”的描写,也算不可多得的史料。三是,短时间内即能对其内容有所了解,交谈中能显示自己有文化、懂行、可以装“那什么”,这大概是最重要的一点了。

至于清代,笔者以为首推“芥子园石谱”了,该“石谱”系《芥子园画谱》中关于画石的部分。《芥子园画谱》,又称“画传”,成书于康熙年间。关于该书的作者,普遍的说法是李渔。其实不然。事实是,作为文学家、戏剧家、美学家的李渔,曾在南京建造别墅“芥子园”,并支持他的女婿沈心友和王概、王蓍、王臬三兄弟在“芥子园”编绘画谱,以此园命名《芥子园画谱》。所以说,《芥子园画谱》的作者实际上是沈心友和“三王”,李渔顶多算是支持者或投资人或主编。“画谱”中关于画石的部分比较详尽地阐述了画石技法,重点突出一个“皴”字,列举了十六种皴法,总结了三面画石法则,我以为这与古代“皱”和现代“纹”的赏石标准有着本质的关联,实在是我们赏石的要诀。

当然,中国古代的石文化专著远远不止上述所列,还有众多的赏石文化著作也是具有相当价值的。比如,宋代李昉等人的《太平广记》《太平预览》,清代蒲松龄的《石谱》、诸九鼎的《惕庵石谱》、闵麟嗣的《黄山松石谱》、沈心的《怪石录》等等,都充分地体现了文人玩石的内涵,石、诗、书、画相得益彰,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中国古代赏石文化方面的著作,不仅体裁丰富,而且内容广泛,有写人物故事的、有写山水景观的、有写奇石奇事的、有写石种介绍的,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我们研究赏石文化的重要资料。现当代,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中国赏石文化的发展进入到一个高潮,玩石阶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的学术氛围使得赏石文化方面的著作多如牛毛,体裁新颖活泼、内容丰富多彩、理论探讨热烈,在总结古代赏石理论的基础上,许多著作引领中国赏石文化潮流。比较有影响力的作品如袁荣奎的《中国观赏石》,对130种造型石、纹理石、文房石和矿物化石,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逐一介绍;贾祥云的《中国赏石大典》和《赏石文化研究》以及陈东升的《中国古代石谱石文石诗大观》等都是理论性较强的专著。除此之外,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以散文方式创作的大量写石文章不得不说是影响空前,先前的《丑石》一文编入中学课本,后来的《小石头记》和《中国百石欣赏》更是造就了无数石迷。还有,在当代石文化文献中,《甘孜日报·康巴周末》正在陆续推出的“奇石杂谈”系列文章,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 上一篇:交公粮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76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