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1年12月24日
◎王家年
许多年前,我买到一件明代执莲童子,白玉荷叶,顶在童子头顶,颇有赏趣。童子那稚拙的味道颇耐人寻味。童子高5公分,圆雕,和田白玉,白度颇佳,玉质油润细腻。童子身材短小,脸圆体壮,用硬刀阴刻出脸面和衣纹,线条简洁流畅,但力道十足,下刀自信坚定,毫无犹豫之感,两腿交行,双手执莲,莲茎经肩绕到身后连接着莲蓬,与头顶的荷叶形断意连,呼应陪衬,整体造型浑朴稚拙。
玉雕执莲童子首创于宋。这种造型童子,民间有多种称谓:执莲童子、持荷童子、磨喝乐、摩睺罗、莲孩、小玉人等。这种造型在宋代出现的起因,如今专家说法不一。一说与佛教有关。将其称作“磨喝乐”或“摩睺罗”,是借用佛教天龙八部之一大蟒神“摩呼罗伽”的梵文音译。一说与“化生”习俗有关,元代僧人圆至注引《唐岁时记事》:“七夕俗以蜡作乳儿形,浮水中以为戏,为妇人宜子之祥,谓之化生”。还有一说,既与佛教的“莲花生子”,也与传统的“莲生贵子”说法有关。
手持荷叶的小玉人是一种吉祥玉,自唐代出现“以蜡作乳儿形”始,至宋已成为盛极一时的风俗。《东京梦华录》载:“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叶,都人善假作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又,少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吴自牧在《梦粱录》记载:“市井儿童手执新荷叶,效摩睺罗之状,此东都流传,至今不改。”
无论是受佛文化或世俗文化的影响,供奉玩赏“磨喝乐”,已成为宋代“七夕”时一种节令性风俗。此时的“磨喝乐”,除泥抟的小人偶像外,玉器也引入这一题材。宋代玉器的一个很大的突破,便是淡化了玉器在此前的宗法礼制功能和奉神事鬼神神秘色彩,完成了世俗化,装饰化的演进。清王士祯《香祖笔记》记载他读宋人《西湖志余》所得一则趣事:宋高宗赏宴大臣,见张循王俊扇柄上吊一玉孩儿扇坠,立即认出是他昔日经过四明时不慎坠入河水中的旧物,便问张俊从何而得,张俊回答是从一家店铺里买来的。高宗着人追询下去,铺家回答说是从一个提篮人手中所得,提篮人说得自一个陈姓宅院的厨娘之手,厨娘回答说是她破一只黄花鱼,从鱼腹中得到了这只玉孩儿。高宗大悦,“铺家、提篮人补校尉,厨娘封孺人。”这等奇事可信程度如何,且不去理会,所谓“玉孩”就是“磨喝乐”无疑。宋开玉雕执莲童子之先河,元明清各代纷纷仿效,并一直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