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我与甘孜的不解之缘

甘孜日报    2022年01月14日

   ◎张大春

   我与甘孜州结缘,应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

   1986年的冬天,我第一次去甘孜州道孚县,当然不是去旅游,而是去看望我的四娘和堂姐、堂姐夫、堂弟,顺便帮原“郫县国营酒厂”理顺一点小事。

   在道孚大约待了一周时间,四娘、堂姐夫和他们的亲友都来陪我们,五粮液、剑南春、文君酒、梦酒天天换着喝,事情也打理得顺顺当当的,堂姐夫就帮忙找了一辆到成都的货车,把我们带了出来。

这是第一次到甘孜州,这次结缘有如“蜻蜓点水”。

   初到甘孜

   我四爸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去甘孜州雅江县参加工作的,后来调到道孚县,我四娘也随夫去了道孚,堂姐、两个堂弟也是在道孚出生。在我的童年时代,最盼望的就是四爸回来探亲,我的父辈兄弟六人,四爸一回来,家家都要给他办招待,我们一大家族就像过年一样,平常难得一见油荤的我们也跟着沾光。还有就是,四爸是一个乡的武装部长,他回来总是身背一把盒子炮(又叫驳壳枪),那个年代背着一支手枪甭提有多神气啊!我对四爸崇拜得很,他高兴的时候还把枪拿给我们摸摸,把我们高兴得不得了。

   四娘在道孚县医药公司上班,堂姐在瓦日区政府上班,堂姐夫在商业局担任总会计师。当时我和酒厂的老谢一起,头一天就从唐昌镇赶班车到成都新南门汽车站,在汽车站附近找旅馆住下,第二天一早坐上去康定的班车。班车到雅安后,我们在雅安住了一晚,第三天天还未亮,班车就从雅安出发,到新沟去排队等候翻越二郎山,大约中午时分,从泸定出来的最后一辆车通过后,这边进山的车子就依次放行。班车带上防滑链条在“弯、窄、险”,冰雪覆盖、危机四伏的盘山公路上蛇行。我是第一次看见大山、也是第一次看见“千长悬崖百丈冰”,心里既是惊奇又是害怕。就在这悬心吊胆中,天快黑的时候,班车到了康定。

   我和老谢在康定的小旅馆住了一晚,也来不及欣赏跑马溜溜的山景,也没有时间和心情去欣赏城市的风貌,第四天一大早,我们就坐上去道孚的班车,也是傍晚时分,我们平安到达。

   千年雪山点起巍巍白头开颜欢呼

   万顷草原舞出灿灿红花振臂怒放

   大风沙摇着牛羊的藏铃声悠悠远去

   西部人不再厮守落后与荒凉

   ……

   文明来了、富裕来了

   大开发的队伍兵强马又壮

   我们要一步跨越千年

   把青春的光和热洒遍深山远乡

   ……

   一曲优美的旋律,将记忆拉回到十九年前的秋天。2001年,我与甘孜州第二次结下了“血脉深缘”。

   2000年,省委省政府根据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地依靠科教兴川,开始实施了“扶助民族地区的支教支医十年行动计划”,从此,西部大开发的号角隆隆吹响,西进洪流波澜壮阔。有许许多多来自发达地区有一技之长的有志青年,满怀振兴民族地区教育、医疗的梦想,来到康巴高原,为民族地区的教育和医疗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

   当时我还是原郫县唐昌一小的一名老师,有幸被县教育局选中,成为郫县赴道孚县支教队5人团队中的一员。

   记得是2001年秋天,学校刚刚开学,就通知我去教育局,我到教育局后,原教育局办公室主任陈兴彦告知我们5人(还有友爱职中的赵宏、县职中的周锦、红光小学的邹忠林和唐昌二小的叶显兵),被教育局选中去道孚县支教,陈主任给我们讲清楚了待遇、需要做好哪些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和在道孚工作期间的注意事项,9月5日,又去成都参加了省上的出征仪式和团市委的培训后,9月7日我们成都各区市县的一百多名支教支医的青年志愿者在团市委书记宋剑锋、四川电视台随行记者的陪同下,分乘8辆大巴车,浩浩荡荡往那片神奇的雪域高原而去。

   当天中午,车队在泸定作了短暂停留,泸定的一位姓陈的副县长早已经等候在宾馆门口,车队到了大家纷纷进入餐厅吃饭,饭后也来不及参观慕名已久的红军飞夺过的泸定桥,我们一行在那位陈副县长的送行下,傍晚时分到达康定宾馆,欢迎仪式结束就开始就餐,甘孜州四大班子的领导悉数到场致辞,我们郫县支教队的叶显兵还在演出互动中献上了一首《神奇的九寨》,赢得了在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在家乡,我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而这几天的经历就像在梦中一样,哪里见过这么大的场面?出征仪式的时候,省委省政府领导是那样的和蔼可亲,省委组织部、团省委、省教厅、省卫生厅、扶贫开发办等好多领导也是笑容可掬,到康定后州委州政府领导更是频频举杯相敬,演员们精彩的演出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当天晚上,我到宾馆外面用公用电话流着眼泪给家里打了差不多半个小时的电话,给家属分享自己内心的喜悦和激动!

   当天在康定宾馆住了一晚,第二天,我们一行支教的5人和支医的3人以及随行记者2人在道孚县副县长李鹏和团委书记的陪同下,被接到了道孚。

   在道孚,适逢教师节,学校、县上的庆祝活动接二连三,加上堂弟一家多年未见喜相逢,省市领导、州领导的连续看望慰问,我们5位支教老师都感觉就像在云雾里一样。随行的四川电视台的记者拍摄完毕后,我们的支教生活就开始平静下来,除了周末支教支医的约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更多的日子,想家的滋味像猫抓一样让人难受。记得那年的中秋节,夜深了,我们支教的5人手牵手在道孚县城中心,高唱《十五的月亮》,哀伤的旋律引得居住在县农业银行、县医院、县检察院和县政府楼上的藏族同胞纷纷伸出头来探望。

   以后的时间,我们把日子调整成静音模式,除了学生,就是想家。后来四川电视台分十集播出了专题片《远山的呼唤》,因为当时学校的条件比较差,没有机会收看。回成都后,电视台把节目刻成光碟,分别送给我们每人一份,至今我都还珍藏着这5盘光碟。

   2002年,我们完成支教任务后,道孚县发文授予我们“荣誉市民”称号,离开道孚那天,县领导,教育局领导,学校师生长长相送,一杯杯青稞酒,一根根哈达,一行行热泪,我相信,在场的所有人心里都只有真诚和感动。

   汽车启动的时候,我眼里只看见“巍巍雪山挥起巨臂遥遥祝福;莽莽草原牵起绿荫长长相依。”当即就许下了“人走心留”的诺言,回去后愿意尽己之力为第二故乡的发展继续贡献微薄之力。

   回来后,我被评委“四川省优秀青年志愿者”。也在成都的一些媒体如《成都日报》、《成都商报》、《教育导报》等发表了一些介绍道孚县学校情况的文稿,向社会呼吁更多的人关注高原教育、关注高原学生。

   应该说第一次支教有一些偶然,我第二次赴道孚支教,就是因为情怀了。

   2006年,我再次赴道孚县二完小支教。这一次,完全因为牵挂高原上的朋友和孩子们,牵挂第二故乡的发展。当我再次主动向县教育局申请去道孚支教的时候,领导们都感到惊讶。但领导理解我、支持我,我的申请很快被批下来了,我的家人都有一些不理解,但我毫不犹豫就再奔高原而去。

   记得是2006年9月下旬,《甘孜日报》发表了我的一篇拙文《再上高原,只为了当初的诺言》,在文中我披露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这一年里,我担任三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一心一意教导每一个孩子,转化学困生,全力帮扶家庭比较特殊的学生。有一个学困生,留级多次,以前几乎天天迟到旷课逃学,我去家访,大街小巷的网吧游戏厅找,通过我的真心付出,到我离开的时候,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虽然没有提升多少,但行为习惯判若两人,让家长和学校老师同学都刮目相看。

   班上还有一位学生叫兰卡,十二岁,道孚县格西乡甲苏村人,一出生爸爸就因为车祸去世,后来妈妈也双目失明,靠舅舅接济和十四岁的姐姐放牛、放羊和打工补贴家用。这个学生善良、勤奋,学习努力,天天都要到我们支教老师的住房里帮忙扫地、倒垃圾。我们也每天多做一点饭菜,给她留着,她生病了,我们第一时间就把她送到医院,她在作文里写到:我一生下来就没有见过父亲,但我在学校感受到了什么叫父爱!后来我们离开的时候,我还在老家的学校特别申请了一些费用,援助她完成以后的学业。

   这个班当时的班长叫曲吉卓玛,后来来成都读大学,和我取得了联系,毕业后回道孚成为一名公务员,至今天天都在“朋友圈”看她分享成长历程,常常为她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点赞。

   这一年,我回来后被评为成都市“优秀支教老师”,还在市政府举行的表彰大会上做了分享发言。后来教育局编辑出版的《十年支教路》一书还选用了我三篇稿子。《成都日报》还以《支教教师用心连接山里山外》为题,报道了我的事迹。

   我的小日子一天天变好,我更加怀念高原上结识的那些藏族兄弟姐妹,一直怀念我在高原上他们对我的照顾,也同时继续为高原上那些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帮助。

   让谁也没有预料到的是,2015年,我53岁了,再次赴道孚县支教,这一次,不只是情怀,实在是因为前两次支教与这片土地和藏族兄弟姐妹结下的深厚情谊,内心更多的是感恩。是这些人让我的情感、灵魂都得到了净化和提升。

   我回老家的这些年,好多学生不断给我写信,还托人给我带来一些豌豆、大脚菇、青稞酒、苹果干,每次收到这些孩子们的信件或礼物,读着滚烫的话语,我都感怀不已,有时还眼泪盈眶。

   2015年,年过半百的我毅然第三次赴道孚支教,面对家人的反对和朋友的不解,我没有后悔。

   记得当年从县城出发的时候,我在朋友圈写下了这样一段顺口溜“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道孚那么美,我要去添力;明早离郫筒,傍晚宿康定;他乡有知音,故土多亲朋;今日别过友,他日再相逢;汉藏一家亲,一母两孩童;援藏出薄力,不盼当英雄;只愿国家盛,社会乐相融”,好多朋友看了后就慢慢理解我“淡名泊利甘在甘孜浇桃李,清心寡欲誓为祖国育栋梁”不再是  一句说说而已的空话了。

   这一年支教任务完成之后,故事还在继续。

   甘孜永远在心中

   1986年第一次去道孚,需要翻越二郎山,路上需要4天;2001年去道孚支教,路上只需要2天,2006年第二次、2015年第三次去支教,路上只需要1天。2001年道孚县二完小只有学生236人,2015年这所寄宿制学校,有教职工70人,学生962人。我见证了道孚县在交通、教育等方面的发展,道孚县取得的巨大成就不正是甘孜州不断发展的一个缩影吗?

   从2016年第三次支教回来算起,至今一晃就过了四个年头四十八个月一千四百多天了,这些年,我们学校继续与道孚县龙灯中心校结为友好学校,每年都还要互访互学,我们学校每年也还要资助一些高原上那些家庭比较困难的孩子,我的朋友圈也时刻关注着第二故乡的发展,也时常分享朋友们的喜悦,如果看到有需要帮助的,我同样会尽力给予一些资助。

   我回来后,被评委第二届“感动郫都”十大公益人物,担任《郫都教育》杂志编辑,我们这本杂志就支教做过一期专题,基本上每期都有一定的篇幅关注道孚的人和事。我还兼任《今日伏龙》社区报的主编,也用了支教时学校老师的稿件,虽然每篇稿子只支付了微不足道的稿酬,但在外地的刊物上打开了一个窗口,让更多的人了解道孚,认识道孚……

   因为父辈的原因,我知道在祖国大家庭里有一个叫“人间天堂·圣洁甘孜”的地方,知道了民族大家庭里有一个能歌善舞、勤劳智慧、文化积淀深厚的藏民族同胞。因为支教,与雪域高原结下了血脉渊源;因为支教,我的朋友圈里很大一部分都是那片圣洁土地上不断续写的传奇!我时常与这片土地上的人聊着,也时常分享着雪域高原那些动听的歌谣,分享着藏族兄弟不断富裕起来,与世界接轨的美好画卷。

   通航已久的康定机场,还有便捷的雅康高速和正在兴建的川藏铁路,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甘孜,这片圣洁的土地一定会被更多的人所向往。我与甘孜州的情缘也一定会像奔流不息的大渡河一样,源远流长……


  • 上一篇:德阳人的客厅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77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