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西行漫记

甘孜日报    2022年01月21日

磨西古镇街区一角。本网资料图

   ◎张永春

   神往已久的川西,机缘巧合下,终于在去年7月底成行。

   同行的是两位知心好友,我们从成都出发,一路向西,途径雅安时稍作停留,随即冒雨直奔磨西,在古镇过了几日慢生活,然后西进康定,领略了沿途的别样美景,最后在道孚县八美镇停止西行脚步。

   人们常说“看景不如听景”。个中原因我想大抵是身临其境后就没有了想象力的美化和修饰,所以多少有点失望。但此次西行之旅归来后,不但没有缓解我对川西的向往之情,反而又增加了思念之苦,就如同偶然见到仰慕已久的人,有了相见恨晚之感,分别后的那种怀念之情。我会经常忆起此次旅行中走过的一山一水,所见的一花一木,遇到的某人某事,因此动笔将西行的所见所想所感记录下来,权当缓解此种思念之苦。

   烟雨雅安

   雅安是我西行的首站,它素有“川西咽喉”“西藏门户”之称,是正式进入川西的标志。仅听雅安这一称呼,就给人一种清新淡雅、安静祥和的感觉。正值雨季,笼罩在烟雨里的雅安别有风韵,似一幅淡墨写意的山水画,几分宁静中,又平添了几许浪漫。

   在雅安的风雨桥头,我们寻了一家名为“地主老财土菜馆”的饭馆,外观风格古朴、规模不大,但室内布置得古色古香,我们很是喜欢,就特意选了临窗的位置。窗外便可见雅安的母亲河青衣江,青衣江古称“若水”,又称平羌江,李白《峨嵋山月歌》里的“影入平羌江水流”即指此水。至于这“若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上善若水”,虽然两者所指不同,但都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横跨江岸的便是雅安的标志性建筑——风雨桥,又称“雅安廊桥”,据说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廊桥。烟雨朦胧中,风雨桥横跨青衣江两岸,在斜风细雨中安然若画,一桥水墨,让人思接千古,不禁慨叹老天成全,一切都恰好赶上,心中自然欢喜。

   刚落座,一位头上包着小碎花蓝布巾的雅安女子便盈盈含笑而来。雅女果然与别处女子不同,只见眼前这女子,许是青衣江水长年的滋润,外表纯朴却难掩眉眼间的清秀,笑容得体自然大方,着一身素雅的浅蓝色小花布衣,如同窗外的若水清澈明亮,此地此刻,用“若水盈盈”来形容眼前的雅女再合适不过。

   在雅女的推荐下,我们要了当地特有的雅鱼和两个素菜。等待过程中,倚窗远眺,一叶扁舟轻泛水中,显得烟雨中的江面更加平静祥和,伸手窗外,轻抚细雨,似有似无。风淅淅,雨纤纤,心思欢喜细细添,眼前景致不得不让人陶醉其中。清蒸出锅的雅鱼外观除了比鲈鱼稍长一些,几乎看不出其他区别,但入口后差别立现,汤鲜肉嫩,自带清香,绝无半点腥味,小口细品鱼肉后再来一匙鱼汤,鲜香美味顺喉而下,此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两个普通家常菜,其中一个是空心菜,雅女却称它为“爱情菜”,我们问有什么说法,雅女莞尔一笑后讲到,一对贫寒夫妻,用空心菜煮稀饭艰难度日,丈夫煮饭时无意中发现,米粒都进了菜梗中,便谎称喜欢喝粥,把野菜全给妻子吃,最后丈夫因营养不良死去,所以把空心菜叫“爱情菜”。我们听后唏嘘不已,没想到普通的空心菜竟还有如此美丽的故事。

   欣赏着窗外朦胧如烟的雅雨,细细品味着美味的雅鱼,耳边是雅女缓缓道来的故事传说,“雅安三绝”居然在同一刻让我们全部体会到了,真是快哉!幸哉!

   饭后上路不久就暴雨如注,我们一路缓缓而行,翻山越岭无数,终于在天黑后不久赶到磨西古镇。

   红色磨西

   磨西在古羌语中的意思是“宝地”,磨西古镇很小,却是茶马古道的重镇,红军长征路上著名的磨西会议也在此召开。第二天早起,我们特意去参观了磨西会议旧址。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曾住过的天主教堂,展出的大量图片、实物等史料,仿佛带我们回到了那个充满艰辛的年代。

   磨西古镇基本保留了清末民初老镇的面貌,与其他古镇游人如织、烦扰嘈杂的情景不同,磨西古镇游客寥寥,显出难得的清静与安宁。蒙蒙细雨中,信步在老街的青石板路上,街边极具彝、藏族特色的小店因地势高低而错落有致,偶尔俩仨游人经过,更凸显了古街的自然祥和。如果天气晴朗,在古镇找个地势稍高的地方,还可一睹蜀山之王——贡嘎雪山的风采。我最喜这样的古镇,让人不再行色匆匆,让人有机会思考,有时间和自己内心独处。

   古镇附近有一红石公园,属于著名景区海螺沟,因这里的石头呈现红色而得名。同行的朋友告诉我们,石头上的红色其实是一种橘色藻类,在阳光照射下,远远望去如同给石头涂了红漆。这种红石非常奇特,凡是阳光照不到的地方、远离主河道的区域、海拔稍微低的位置都没有红石,而且带出海螺沟的红石,上面的藻类都会死掉变黑。关于神奇红石的来历,当地的藏族朋友从藏传佛教的角度给了我们另一种解释。相传信徒们自古以来一直用一种叫“圣德拉”的红色物质来供奉胜乐金刚,每到农历二十五日这一天,无数的菩萨都会聚在一起,从胜乐金刚的道场上空撒下“圣德拉”,以此供养胜乐金刚。“圣德拉”会像红色的阳光一样落地,海螺沟是胜乐金刚道场的主坛城所在,撒落的“圣德拉”最多,因而红石的数量最多。前一种说法从生物科学的角度解释了红石产生的原理,后者则给红石镀上一种神秘的宗教色彩,不知为什么,我觉得两种说法都有道理。生活中的许多事不都这样吗?我们既需要理性的思考寻找问题的原因所在,有时又更需要在感性世界里寻找慰藉,不和生活较真,也是一种不错的生活态度。

   接下来的两天,我们一直徜徉在磨西的古街小巷。信步走进一间清雅别致的茶社,在临街的窗前盘腿而坐,热情的女老板便端上一壶当地的清茶,放在窗前低矮的原木方桌上,给桌上一个石质的黑色圆形敞口容器里盛满水,旋即去院子采来几朵花,将它们轻轻点缀在水面上,茶桌上的一切什物当即鲜活起来。这种清茶汤色呈淡绿色,明亮清澈,入口清爽淡雅,口感微苦,稍稍有点新鲜的青草味,细品还有淡淡的薄荷味。女老板说清茶是她自己制作的,原材料是老家深山里几味清热去火的草药和少许薄荷,夏天饮用消暑解渴,很受来往客人喜欢。浮在水面的花朵是一种小型重瓣蔷薇,花形不大,颜色各异,倾身细嗅,淡淡香甜。清鲜的茶香与清淡的花香互不干扰又相互呼应,有如贤者之交,不尚虚华。

   慢饮清茶,闲看街上人生百态,聊聊过去,想想未来,不知不觉太阳已西斜。阳光透过屋顶浅蓝色的玻璃窗洒落在桌上,把杯中的清茶慢慢浸染成梅青色,一旁各色的花儿也随之幻化成不同的颜色,粉色变为藕荷色,红色的成了紫罗兰色,黄花居然有了草绿色。在这种奇妙的色彩演化中,就连杯口氤氲的茶香仿佛也有了不同的味道。见此情景,我们也兴致高涨,有人吟诗道,“竹里延清友,迎风坐夕阳”,马上有人说到,古人把茶比作清友,这清茶似茶非茶,可勉强称之为“清友”,今天既然喝的是清茶,我们也可互称“清友”。另一人随即接到:虽然此“清友”非彼“清友”,但“清友”这个称呼我喜欢!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那夕阳下的画面一直定格在我的脑海里,磨西的舒缓浅淡也注定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良辰美景,“清友”高谊,夫复何求?

   多情折多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

   一行人唱着这歌进入康定城。

   可以说这座城市就是因为《康定情歌》而让世人知晓的。如果要问这首歌的流传度有多广,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有华人的地方,你只要一提起“康定”二字,几乎每个人都会唱出来,这首歌对这座城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也因此,跑马山公园成了游客到康定必去的地方,当地政府还专门修建了“康定情歌风景区”,现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去过后我才发现,一定不能带着刻板印象看康定,如果你认为康定只有“情歌”,就一定会错过更多的精彩。

   折多山,最高海拔近五千米,被称为“康巴第一关”。“折多”在藏语中是弯曲的意思,折多山的盘山公路确实也是九曲十八弯,而且坡陡弯急,崎岖难行,在爬山过程中,有时抬头就可见前面的车辆几乎在我们头顶行驶。翻越折多山的经过,就如同人生的另一种升华,虽然需要走很多弯路,要不断克服困难挫折,但只要前行的道路一直向上,你一定会成功到达顶点。当你经过数不清的转弯,克服高反晕车最终站在折多山的垭口时,不但标志着你正式进入高原,而且好似你战胜千难万险最终站在胜利之巅,可以从容回望过往,这也许是我钟情于折多山的主要原因吧!

   折多河,发源于折多山顶的千年雪峰,顺着山势汹涌奔流穿康定城而过,而后汇入大渡河、岷江,最后汇入长江,河面最宽时十来米,窄的地方五六米。但由于流经地大多坡降大,水流十分湍急。在康定工作的朋友的老父亲曾在见过折多河后,有感而发写下《折多河的浪花》,形容折多河的流水“急时有如校场之上的勇士比武,碰撞翻飞;缓时有如花月之下的情侣缠绵,柔情万般”,十分形象贴切。我看到折多河的第一眼,却是被其湍急澎湃的水流所震撼,因为是雪山融水,自然十分清澈,但由于水流湍急,整个河道几乎只可看到白色浪花欢快向前。这是我见过的最有活力、最有激情的河流,如同奔腾的骏马,如同不羁的青年,气势磅礴又朝气蓬勃,给人以奋进前行的力量,让人不由得心生喜欢。

   折多山体现一种精神,不怕困难险阻,勇于战胜挫折,只要积极向上,就一定可以看到险峰之上的无限风光。折多河展示的是一种心态,乐观积极,奋勇向前,排除一切阻碍直奔目标,最终定可到达梦想的“长江”。这一山一水,为多情的康定赋予了更多多情的元素,这种向上向前的精神,一定可以谱写出新时代的“康定情歌”。

   欢喜塔公

   翻过折多山,终于正式进入向往已久的川西高原,我们难掩激动之情,尽力克制想要纵情长啸的冲动,心中充满期待,眼里全是好奇。

   在号称“摄影家天堂”的新都桥,晨起时,薄雾如轻纱笼罩着新都桥,真可谓“远山如黛,近水含烟,薄雾轻拂初阳淡”,一切都是朦朦胧胧,如幻亦如梦,我想神话传说中的仙境大抵不过如此。近午时,薄雾散去,眼前的一切随之清晰起来,湛蓝如洗的天空漂浮着洁白如雪的云朵,远山也揭开神秘的面纱,山势迤逦连绵,迢递起伏直到天的尽头,较高的几座雪山在阳光照射下显得庄严神圣。碧绿如翠的草原上,散落着极具民族特色的藏族民居,同行的藏族朋友告诉我们这叫碉房,因为外观很像碉堡,我们仔细一看确实如此。这些碉房大都远离公路,四周的墙壁是就地取材,用一种叫做毛石的材料垒砌而成,外墙和屋顶大多涂抹了红、褐、黑、白等颜色,房檐和窗户的色彩更加丰富,使本身看起来低调的碉房显得有些奢华。它们有的建在高山之巅,有的在山脚之下,有的在河堤旁,有的在绿草间,不拘一格,没有任何规律可言,就如同房子周边悠闲吃草的牦牛、马匹或羊群,自然随意,无拘无束。房顶袅袅升起又缓缓飘散的炊烟,几个正在田间劳作的藏族女子,一旁幽静灵动的山谷,潺潺而下的溪流,倒映着雪山和蓝天白云的湖泊,好一幅田园牧歌的美丽画卷啊!

   午后,我们终于抵达此次川西之行的重要一站——塔公。“塔公”,藏语的意思是“菩萨喜欢的地方”。相传文成公主进藏时,途经此地,随身带的释迦牟尼佛像忽然开口,表示愿意留在此地。文成公主就让众人按照佛像原貌复制了一尊留下,后来信徒们修建了塔公寺供奉复制的那尊佛像,文成公主随身带的那尊佛像供奉在了大昭寺,因为塔公寺里供奉的佛像是按照大昭寺里的释迦摩尼像复制的,因此塔公寺也叫作“小大昭寺”。

   蓝天下是一望无垠的大草原,蔚为壮观的塔公寺矗立在天地之间,寺院大殿的金顶在阳光照射下发出万道光芒,使得整个寺院呈现出绮丽斑斓的色彩,发散出震撼人心的视觉冲击力。特别是在远处雅拉雪山的映衬下,寺院更显得神圣庄严。

   同行的藏族朋友告诉我们,雅拉雪山是涉藏地区有名的大雪山,长年白雪覆盖,祥云缭绕,《格萨尔王传》里称之为神山。藏族人民认为它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是他们一生追求的理想世界。雅拉雪山有一个神奇之处,就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它会呈现不同的形状,有时像皇冠,有时像莲花宝座,有时像端坐的弥勒佛,特别神奇。我们满怀至诚恭敬之心望着眼前高耸入云的雅拉神山,它像一座莲花宝座,洁白神圣,神圣得容不得半点亵渎,一时间我有种顶礼膜拜的冲动,感觉离它那么近,中间仿佛就隔着一座塔公寺。

   走近塔公寺,围绕寺院的是长长的转经廊,来自各地的朝圣者们,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经筒,一边摇着玛尼轮,一边口念六字真言,那种万分虔诚的神情感染着我们,我们也不自觉地加入其中,切身体会那种无以伦比的神圣感,我们摇动所有的转经筒,祈愿能通过这种神圣庄严的仪式将自己的心魔杂念清空。

   进入寺院,在梵音和香雾中,我们也像虔诚的信徒一样,闭目在经殿中,试图参悟今世来生。诵经声里,我们静坐冥想,细听低吟梵唱,信心欢喜。

   回来的路上,我问藏族朋友,雅拉在藏语中是什么意思,朋友答道:在藏语中,雅拉是“舍得”的意思,代表了奉献和牺牲。朋友又补充到,塔公寺的全名是“一见如意解脱寺”,据说凡是去过该寺院的人,可以受到加持,解除苦厄,增福开慧。

   对朋友的解释我笑着表示感谢,毕竟是美好的祝福,我们听后都心生欢喜。但人生那么多的困难和挫折,哪能那么容易就如意解脱?生命本身就是一种经历,人生本来就是一场修行,一生当中,我们会遇到比折多山的弯曲还多的挫折,比贡嘎雪山还大的困难,但如果我们能像折多河那样一直保持欢快乐观的心情,为了目标一直奋勇向前,如果我们能参透雅拉雪山的那个“舍得”,学会奉献和牺牲,我们的人生也可如同雅安的清风细雨,也可如同磨西古镇夕阳下的五彩斑斓。

   只要不再执着,我们就是自己的佛陀,方可如意解脱。



  • 上一篇:冬日读树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77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