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金沙水长恋陇塘

甘孜日报    2022年08月30日

此生缘结318

◎楚江舒

昔日“三塘”之一的巴塘,也同理塘一样被G318线连接起来,犹如一颗珍珠镶嵌在G318线甘孜段,而金沙江就如另外一条金色的项链,与“最美景观大道”G318线在此交相辉映。《巴塘弦子》、《洗衣歌》等都诞生于此,传唱已久。据县志记载:巴塘,传说是大鹏仙化的地方,又称“鹏城”。这方高原绿洲海拔相对低,气候温润,土地肥沃,被誉为“高原江南”,自然景观和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清朝中期,清政府在巴塘设置粮台,与土司制度并存运行,于是官员常驻巴塘(今巴塘夏邛镇)。加上茶马古道,南来北往的商人旅客常歇此地,繁荣了“高原江南”巴塘的经济与文化,促进了巴塘的社会稳定发展。历史上,这些官员、商人和旅客在巴塘既带来了原籍家乡的风俗习惯,又入乡随俗融入当地风情,形成了多地多民族相互交流、交融的景象,渐渐形成“巴山积雪、暖石回归、温泉沐浴、桃园赏花、柳林校射、古桑抱石、老柳夹槐”等“巴塘八景”独特之说,通过当年的许多诗歌可见巴塘自然之美、人文之厚重。“巴塘八景”文化出现在巴塘,有着其“天时地利人和”,这也充分说明了民族融合交汇的历史,自古以来就丰润着这方土地。今天,传唱已久的《巴塘弦子》和“团结包子”仍然在巴塘大街小巷和千家万户随处可见,讲述着民族团结的鲜活故事。

巴塘地处横断山脉北部,山岳众多,雪峰冰川连绵,巍然如银屏雄列;水流丰润,水草丰美,金沙江、巴楚河等冲刷出土地肥沃。巴山,当地人称喇嘛多吉,即金刚神山之意。位于巴塘县城东南郊的日车山和东隆山之间,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最高峰海拔达4648米。巴山峰巅终年积雪,常有云雾缭绕,晶莹剔透,十分壮观。巴山多险峰胜景,沟壑嶙峋,尤以最高峰四季如玉、冰天共色、金光闪烁的瑰丽奇景闻名遐迩。早在清代,有文人墨客就把它的壮美景观命名为“巴山积雪”,并列为巴塘的八大景观之一。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十月,到巴塘任川边学务局总办的吴嘉谟环城游览,看到“巴山积雪”赞叹不已,并即兴赋诗:

群山为座地为盘,天外飞来白玉鸾。

久被太阳熏不化,时时当作水晶看。

民国2年(1913年),刘赞廷来巴塘接任代理县知事时,对“巴山积雪”也是赞赏不绝,并赋诗一首:

玉柱银桥镇发寒,烟霞倚岫在峰峦。

冰天一色乾坤带,留作人们当画看。

这首诗很有豪情,写出了天地间,“巴山积雪”的壮美,还有巴塘“高原江南”的诗情画意。每到冬春季节,“巴山积雪”景色更加壮观,特别是春暖花开之时。记得十多年前第一次到巴塘,恰逢春天,百花争艳,映伴巴山积雪的瑰丽景观深深烙印在我的心底。蓝天下,白雪皑皑的巴山与五彩河谷里的桃花、李花、杏花、梨花、苹果花、格桑花,平坝田野上青翠欲滴的麦苗、野草、野花,以及巴塘红藏房交相辉映,瑰丽奇观给人视觉冲击和享受。后来又多次到过巴塘,但基本上都是在夏天去的,加上气温升高,巴山积雪出现的频率相对减少了很多。

第一次游览巴塘的古桑抱石奇观,的确让人惊叹。古桑抱石又名蟾影,位于县城北郊甲日龙的东面。那里有一块两米多高的巨石,上面长着一株高达10余米的桑树,树冠象一把大伞遮掩着周围200多平方米的地面,其根盘石钻入地里,树干粗壮,枝繁叶茂,苍劲挺拔,宛若一条蟠龙盘绕在巨石之上。传说,“古桑抱石”是月宫中桂花树和蟾蜍投下来的影象。清代嘉庆丁已年(1797年)朝廷派驻巴塘的粮务委员辛文彬见到奇观后,在这块巨石上镌刻了“蟾影”二字,时过200多年的今天,其字迹仍清晰可辨。光绪末年,川边学务局总办吴嘉谟观赏古桑抱石后,诗兴大发赞曰:

半壁东南一大观,芭桑盘石奠巴安。

物犹如此人堪羡,怎不屡经贼胆寒。

民国2年(1913年),刘赞廷见此名胜后,亦作诗赞美:

悬根盘石奠巴安,半壁西南化紫坛。

一瓣馨香凭父老,行人莫作画图看。

清代,桃园被列为巴塘八景之一,名为“桃园赏花”。此后,巴塘人每年都有踏春去桃园赏花的习惯。据民国《巴安县志资料》记载:“城南四里许,有桃李数千株,每逢春季,携酒观赏士女如云”。

桃园位于县城南面4里许G318线旁,地势低洼,紧靠巴曲,花草荣荣,桃李扶疏,尤以桃树遍布,故名“桃园”。如今,桃园显得更加美丽。阳春三月,锦绣艳红桃花掩隐着古朴端庄的橙黄色藏房,潺潺的溪水漂浮着柔嫩的花瓣,人们来此可捧溪水、嗅芬芳、享幸福,一如童话仙境。第一次,送友人履新巴塘,曾经遇见高原友人,盛情邀约,曾经一游桃园,也深被其画境所打动,还赋诗以为纪念:

春风桃花烂漫时,正是宾朋赏花季。

藏房流水相映趣,童话仙境幸福里。

“温泉沐浴”景点位于县城东面五里许的巴久曲北岸,又名温泉浴室、健康温塘。温泉涌出,积而成塘,水温37℃左右,无论男女都爱邀约亲朋好友,携带食物,前去沐浴后野餐游玩。清末,这里以“温泉沐浴”之名列为巴塘八景之一。当时的川边学务局总办吴嘉谟曾到此沐浴游览,并题诗一首:

巴山直下涌帘泉,荡秽涤瑕经万年。

热不择人人尽热,向谁投去半文钱。

民国年间,巴塘代理县知事刘赞廷观赏此景,下塘沐浴后,欣然赋诗云:

绿水浮萍艳滢光,洁身人去话芬芳。

东风不限瑶池浴,软玉温香共一塘。

鹦哥嘴石刻位于县城东面五里许的巴久曲北岸的石壁上。此处地势险峻,一面为悬岸峭壁,怪石嶙峋;一面临巴久曲的河谷,急流深壑,是古代出入于巴塘的必经驿道隘口。自清代至民国,巴塘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以及墨客骚人对巴塘的感慨等,都题词镌刻在鹦哥嘴石壁上。鹦哥嘴石刻笔力雄浑遒劲,刻工精细,虽经百年风吹雨打,至今仍然清晰可辨。

巴塘的地理位置极为特殊,静卧于川、滇、藏三省(区)交界处横断山北端的深闺里,枕着金沙江涛声。历史上曾经有一条驿道,为古官商大道,其路线自巴塘县城向东南方向沿巴久曲河谷地,延伸约50公里,路宽1.5米,驿道使用年代为明、清、民国,终止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

铭记这条古驿道实际存在的,是巴塘县城东南三公里处的鹦哥嘴石刻群。鹦哥嘴,拥踞巴塘历史上最重要的进出驿道,位于巴塘县城东南三公里处的东隆山脚下,因山地形状若鹦鹉之嘴而得名。这里,东隆山与喇嘛多吉山隔着巴久曲河相望,高山峡谷,地势险要,自古是进出巴塘的交通要隘。千百年来,从茶马古道重要驿站康定出发,西经雅江、理塘、巴塘进藏的商人和马帮,通过这条驿道源源不断地输出铁、布、银、铜、笮马、丝绸、缎匹、金银、生丝、药材、茶叶、酒、纸、扇等商品进入印度,又从印度等地输入毡、缯布、珍珠、海贝、玉器、玛瑙、琥珀、棉花、象牙、鹿茸、燕窝等。年年岁岁,春去秋来,马帮往来,脚步繁复,物流繁荣。直到1958年9月川藏公路巴塘段通车,鹦哥嘴才结束了历史使命。

有次初夏,到鹦哥嘴观赏石刻群,却被此处的景色所感染。河谷两岸坡地的青稞郁郁葱葱,远远望去,麦浪起伏,青稞挺拔,藏房撒落在青稞地里,黄红绿相间,色彩分明,煞是动人。藏房下方的河滩上长着几株柽柳,枝条细柔,姿态婆娑。一条人迹罕至的石径蜿蜒于荆棘草丛,诉说着历史云烟。绿草和野花散落石径两旁,不时想掩盖那弯弯曲曲的幽径。行进中,不时有绿幽幽的枸杞,或弯曲或俯垂,这种枝条儿貌似细弱却多刺的植物,不动声色的静卧一处,却让来往行人小心翼翼,唯有闪避开才可免去烦忧。

“柳林较射”景点又名柳林子,位于县城西南二三里的巴曲河岸,因其南端有一股龙眼泉清澈甘冽,且在历史上又修建过一座龙王庙,当地群众将这里称之为“龙王塘”。龙王塘依山傍水,平坦,开阔,有一80亩的平坝,坝内绿草如茵,花团锦簇,树木茂盛,特别是沿巴曲河畔的柳树、核桃树连片成荫,秀丽万端,恰似一幅野草闲花、清泉林木杂凑成趣的天然图画。自清代以来,每年的端午节、中秋节,寺庙喇嘛都要汇聚于此诵经、演藏戏,群众把这叫做“雅勒羌”(意即“跳藏戏”);每年春季,当年的土司头人在这里搭上帐篷操练士兵,演习骑马射箭,并请朝廷粮台的文武官员校阅;每逢夏季,人们都携食来这里避暑,名曰:“逛柳林子”,酒醉歌舞,尽情欢乐。久而久之,龙王塘便成了巴塘人民的娱乐场所,并以“柳林较射”之美名列为巴塘八景之一。为此,民国年间巴塘代理知事刘赞廷还赋诗一首:

讲武当年事已迁,空留迹扯忆前贤。

一湾绿水千株树,避暑人为九夏天。

后将昔日的“雅勒羌”改为了“雅勒节”(意即送夏迎秋,庆祝丰收)。

正所谓“女为知己者容”,山水间的巴塘美景,就是一位待嫁闺中的藏族美女,点缀了雪山、江河、温泉、花草、青稞,还有村落、藏房、炊烟、牛羊……古诗里的巴塘,蕴含着历史、变迁和融合;现实中的巴塘,展现着特色、文明和美好……每一处风光、每一句诗词和每一个人物都蕴含着美的靓丽、诗的韵味和时空旷远,历经千百年的变迁,不管你来还是不来,巴塘都在那里。

说完“三塘”,不得不提那让我魂牵梦萦的金沙江源头的隆塘——洛须。巴塘和洛须镇一江相连、一山相承,沙鲁里山、金沙江同为两地重要的山脉和水系。洛须是一个美丽、神奇和充满了魅力的小镇,虽小却地势坦荡,沃土无垠,瓜果飘香。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石渠县,这方种满了青稞、豌豆和各种瓜果树木的土地不得不说是“高原江南”。

洛须镇位于川、青、藏三省(区)交界处,海拔3200多米,原为邓柯县府所在。邓柯原名邓玛,因《格萨尔史诗》传说邓柯是邓玛的故里而名。史诗中,把邓柯比为岭国乃至世界的粮仓,誉为“青稞之乡”。这片神秘的高原沃土,从古时起就人杰地灵。

传说,洛须境内的“照阿娜姆”石刻是文成公主经过此地所刻。当时,文成公主为当地群众祈福平安心愿,在洛须四周峭壁上刻了四种救世佛像:东方阴各村附近刻有三尊大日如来;南方志玛拉宫对面江边峭壁上刻了二十一尊度母像;西方白玛山脚下曲革龙大石壁上刻了一尊普贤菩萨像;北方龙绒沟路边立石峭壁上刻了三尊无量寿佛像。刻有无量寿像的大立石,人们称它为照阿娜姆,是随行的汉族石匠雕刻而成。当地老百姓拜见公主时,看到公主美如天仙,尊奉为仙女,为纪念公主的功德,从此大立石称之照阿娜姆(仙女崖)。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许多工艺品、谷物、菜籽、药材、茶叶以及历法、生产技术等,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文成公主入藏的作用不仅促进了汉藏关系和谐交融,还带去了当时中原大地发达的技术和书籍。同时,也开启了汉藏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之程。至今,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以及促进民族团结的历史功绩,为人们所铭记和传颂,仍以戏剧、壁画、传说等多种形式在各民族间广泛传播。

20多年前,第一次到洛须镇的印象还清晰如初。犹如一颗明珠静卧在金沙江畔的洛须,婆娑的柳树、鸣叫的黑毛驴、一望无垠的青稞地,还有浊浪滚滚的金沙江、飞渡川藏两地的大桥、浓郁的传统村落……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难以忘怀的是路两旁那一棵棵高大挺拔的白杨,傲然挺立,犹如一位位勇猛刚毅的洛须汉子,荫庇着这个遗落在金沙江源头的第一镇;最让人留恋的是那一株株婀娜多姿的垂柳,碧玉丝绦,轻轻飘拂小溪旁边,宛若一位位勤劳善良的洛须姑娘,温柔着这个矗立在白玛山前的古镇。

海子家门口就有一棵上百年的老柳树,溪流淙淙,垂柳婀娜,让人顿生诗情画意,油然而生《咏柳》的画境: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老柳树枝繁叶茂,随风飘拂,遮蔽着海子家的老屋一片生机盎然。经过老屋的人都会心生惬意,我每次到家,不管路途遥远颠簸,一到家门口,满身困乏就被这棵老树垂柳给亲拂去大半。进了老屋,阿妈村措那慈祥温暖的话语,海子和孩子们那久别重逢的惊喜……让我每每都陶醉和难以忘怀。

每每因为工作关系,漂泊旅程身心倦怠之际,想想老屋门前那高高的柳树、翠绿的柳叶、轻柔的柳枝和潺潺的溪水,身心就像被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轻抚,倦困顿消。我在想,这就是那浓浓的念家和思乡之情。老屋、垂柳和小溪就是那最美人间四月天,一路温暖和陪伴着儿女们跋山涉水、行走天下路。

在洛须,一棵棵老树或挺拔,或婀娜,张开高大的树冠,荫庇着这方神奇的土地;一条条欢歌流淌的小溪,潺潺吟唱古老的传说,推着古磨,印证岁月美好。阿妈村措脸上那饱含艰辛劳累的皱纹,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执着守候和慈祥善良,还有那欢喜和暖暖的话语,温暖着我们的身心,犹如金沙江水滔滔不绝,不断向前。

巧的是,有次提到家门前的那棵柳树,海子也有相同的感受。还讲到一次参加培训,恰遇一位外地老教授曾经到过洛须,深深被洛须的宁静安详所打动,并在课堂上讲到洛须的美好,还提到了家门前的那棵柳树,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可惜的是,因为邻居改建房屋,需要借道,那棵百年柳树从此不复存在。

还记得第一次在洛须,凌晨是被鸟儿的鸣叫声叫醒的。激动了一晚上,终于可以早早起床去观看洛须的美好。步行在空空荡荡的洛须街头,晓月斜挂白塔,毛驴鸣叫不停,还有黑乎乎、胖嘟嘟的藏香猪“哼哼”的甩着短尾在老街的泥土中觅食……沿着老街穿过了一片坦荡无垠的青稞和麻豌豆田野,远远的就听见了金沙江激流澎湃的涛声,浑浊如金汤般的江水,冲刷着金沙江大桥两岸的岩石、河床,奔流向远方。在江边的草地上,时不时可以看见一株株色彩鲜艳的花朵,我随手采摘了一朵。恰好这时,一位头盘着绿松石,身穿藏装的放牧姑娘对我说,这种花是有毒的,叫我不要去碰摸。后来,我才知道这种花名叫狼毒花,的确具有毒性,也是用来制作藏纸的一种重要的材料。

在这里,我曾经在清晨,看见了晓月如钩,听见百鸟婉转鸣唱,闻见青稞飘香;在这里,我曾经观赏过绵延百里得金沙江峡谷云海,惊鸿一瞥云海里那圣洁的“双彩虹”“哈达虹”;在这里,我观赏到夕阳辉映下,那逶迤蜿蜒的金沙江水通天际和滋润大地;在这里,我邂逅了美丽的爱情,遇见了美丽的海子,孕育了我的孩子;在这里,我遇见了我慈祥的阿妈,感受到了藏族老人身上金沙江水般包容万千的胸怀和白玛山般坚强刚毅的肩背……阿妈村措背着外孙獒娃,慈爱回首并哼唱洛须摇篮曲的瞬间永远定格在我这个她的异乡儿子的心底。

为此,在金沙江畔和白玛山下,在洛须这方被称为隆塘的地方,写下了《陇塘姑娘》来怀念我永远的阿妈:

蜿蜒盘旋的金沙江,一路奔流,滔滔不绝的江水,流淌千年,滋润得大地绿意无限,那位背水的姑娘已待嫁闺间,江水东渐,阿妈啦! 您的青丝黑亮依然;

巍峨雄壮的白玛山,高耸云天,柔情似水的山岚,四时常伴,萦绕得星辰璀璨浩瀚,那位牧归的姑娘已儿孙满堂,霞彩西伴,阿妈啦!您的皱纹悄然满脸;

圣洁美丽的志玛拉宫,千载流传,神奇的绿度母,映众心田,护佑得隆塘青稞香绵,那位挥镰的姑娘已归去安恬,轻风拂晚,阿妈啦!您的脚步渐行渐远……

巴塘弦子美名扬,

山水相连情谊傍。

饮水思源眷家园,

金沙水长恋陇塘。


  • 上一篇:家风
  • 下一篇:小说连载|洮河源笔记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83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