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原创 2022年11月10日
◎王家年
古钱拍卖最耀眼的一件清“咸丰元宝”背“宝泉当五百”雕母,缶宝八贝宝,扁丰长泉,以218.5万元成交。
历史上铸钱,在六朝之后造钱不再使用大型整体铜、石范浇铸,改用母钱翻砂造型浇制。最初用铜、锡、牙、木等材质手工精心雕刻的“雕母”。传世可见历代铜质雕母多种,如周元通宝、崇宁通宝、政和通宝、重熙通宝、天启通宝等铜、锡质雕母钱。形体稍大,质地精良,雕工细腻,边廓峻深,文字纤劲,为古钱中至珍之品。
雕母又叫祖钱,经审核通过后,作为铸造母钱之用。我国自唐以来就采用翻砂法铸钱,每当出新钱,就用铜块或锡、铅块直接雕刻成钱模,铸钱时用祖钱作模,翻铸母钱。雕母钱文精美,字口深峻,每个字的笔画都非常清晰,绝无粘连模糊,而且笔画比同版本的流通钱要细瘦,从细部看还保有手工镂刻的痕迹。已知最早的雕母是唐代的大型开元通宝,直径4.35cm,穿1.05cm,厚0.3cm,重22.4克。清代钱币数量之多、版别之复杂,远远超过了以前的各个朝代。清代的雕母钱,多见有“乾隆通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同治通宝”等。这种清代宝泉局“咸丰元宝”当五百雕母,属罕见之物。
清代宝泉局“咸丰元宝”当五百雕母,铜质精黄,钱面文字“咸丰元宝”四字直读,钱背纪值“当五百”上下直读,满文“宝泉”二字左右横读,雕工精湛,字口深峻异常,如斧削刀切,钱文舒畅,富有神韵,钱体厚重,轮郭周正,极为罕见。
北京故宫有咸丰宝泉雕母27枚,包括小平钱11枚,当十钱2枚,当五十(宝字从尔)5枚,当五十(宝字从缶)2枚,当百2枚,当五百2枚,当千3枚。上博有宝泉雕母13枚,包括伍文、拾文、当十、当五十、当百、当百牙样、当二百、当五百等。
清代雕母制作过程的记载较少,清人鲍康在《大泉图录》介绍:每次开始铸钱币时,钱局先用质地纯净的上好象牙,按照拟铸造的钱币式样,雕刻成钱样,然后经钱法堂,即户部主管部门的官员审定通过。再由有资质承接官方订货的铜匠铺中的熟练工匠,用精铜雕刻而成带有小方孔或小圆孔的钱形模具,被称之为祖钱或雕母。只有熟练工匠才能雕出高质量的祖钱,印模过程中不会挂砂,从而形成光滑的钱模。准雕母须经钱局审定后,方可使用,而被称为“金口”的穿孔,必须由钱局工匠完成开穿工序,使之成为印模翻铸次级的模具母钱。再经由母钱印模,正式铸造出大批的流通货币。考虑到从雕母,到母钱,再到流通钱生产过程中会发生数次缩模,且铸成后打磨抛光工序也会导致尺寸和重量减少,所以雕母都会留有加工余量,尺寸明显大于正式流通的货币,整个货币铸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减重的过程。清代《皇家文献通考·钱币考》记载:每枚面值一文的雕母重约二钱三分,经过加工,制成母钱重一钱七八分,而最终制成流通钱币时,则重一钱至一钱二分。清人王庆云的《石渠余纪》有祖钱制作的记载:首先铸成钱形铜饼,然后再加以雕刻。王庆云曾在咸丰时,任户部左侍郎,主管财政税收、货币发行,熟知钱币的铸造过程,描述比较准确。
雕母都严格控制在钱局相关人员手中,极少流出,现在已经很难再新发现开门见山雕母了,现有雕母大多流出海外,或入博物馆。留在市场上的雕母,更是寥若晨星,成为泉友争相收藏的目标,雕母以稀为贵,一直是古钱币收藏的最高层次。
近年来,海外、港、台钱币收藏者对中国近代雕母、母钱、样钱的热情居高不下,国内收藏者也不甘落后,一些珍稀品种由境外向国内回流,使得近代样钱、母钱及雕母钱币的价格逆市上扬,这既是一种收藏,也是一种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