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新雨山头 荔枝熟

甘孜日报    2023年05月05日

◎许永强

白须太守亦何痴

对荔枝情有独钟,咏荔枝最多的或许非白居易莫属了。元和十三年(818年)冬,四十七岁的白居易,奉诏由江州(今江西九江)量移忠州(今重庆忠县)。“量移”,是指被谪远方的人臣,迂赦酌情移近安置。

唐代的忠州是江边小城,比较荒凉,山高坡陡,白居易有诗“我向忠州入瘴烟”。到任后,白居易重新制定纳税法,减轻徭役、刑罚。鼓励州民开荒种粮,发展蚕桑。数月后,他逐渐发现忠州并不是初来时那样满目荒芜,而是“竹树有嘉色”。更让他惊喜的是,在忠州见到平生未曾见过的荔枝。

荔枝还复入长安

荔枝因为进贡名扬天下,如若没有进贡,没有文人们的关注,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想要达到妇孺皆知的地步是相当困难。

大概正是杨贵妃启蒙了人们对荔枝的认识,也形成了文人对荔枝的初步印象,也正因如此,激发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和更深刻的认识。入蜀前,文人们对荔枝或许只是好奇,对荔枝之美味也只是想象,而一旦入蜀,亲见了实物,品尝了“天上味”,更意识道为保持荔枝果实鲜美,千里迢迢运送到长安之艰难,所耗竭的民财人力,进而反思弊政,讽谏当世和后人。

为了保持荔枝的新鲜,进贡时,当地官员会采取一些保鲜措施。比如竹筒贮藏法,用新砍竹筒盛放荔枝,密封后外裹湿泥。但由于路途太远,荔枝保鲜期短,三日而味变,并没有多大的保鲜效果。在唐以前进贡的荔枝多为“干货”或荔枝煎等。《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元和年间,戎州的贡物为“荔枝煎四斗”,“荔枝煎”类似福州的“蜜煎”,剥皮,笮浆,只留荔枝果肉蜜煮。只有皇帝、后宫嫔妃以及大臣才有可能品尝到费尽心力进贡的少数鲜荔枝。

想到荔枝到长安后的滋味,大历元年,身在夔州的杜甫在《解闷十二首》,从社会民情国家个人等多方面来描绘当时的历史现状,后四首对劳民伤财的弊政进行了反思。

其九:“先帝贵妃今寂寞,荔枝还复入长安。炎方每续朱樱献,玉座应悲白露团。”

其十:“忆过泸戎摘荔枝,青峰隐映石逶迤。京中旧见无颜色,红颗酸甜只自知。”

其十一:“翠瓜碧李沈玉甃,赤梨葡萄寒露成。可怜先不异枝蔓,此物娟娟长远生。”

其十二:“侧生野岸及江蒲,不熟丹宫满玉壶。云壑布衣骀背死,劳生重马翠眉须。”

唐玄宗、杨贵妃虽卒,但从蜀中驰送荔枝到长安之政并没有废除,唐玄宗若是看到后人还在贡奉荔枝,应该会悲叹不已吧。荔枝送到长安后,色香味俱变,已非佳品,杨贵妃应该心知肚明,可为何不体谅民情仍驰送不止?翠瓜、碧李、赤梨、葡萄与荔枝同样在枝蔓上生长,滋味也不错,并更容易得到,却为何偏要舍近求远,不远万里送荔枝呢?荔枝本生长于偏远地区,不在皇宫中种植,但为了满足杨贵妃之需要,不惜劳民伤财,飞驿宫中装满玉壶,大量人才却被朝廷闲置老死沟壑。这样本末倒置,劳民害物。

四首诗紧扣飞驿传送荔枝,层层推进,最后将讽刺的对象指向玄宗,激愤之中透露出杜甫的忧民忧国之情。


  • 上一篇:瓦屋修辞
  • 下一篇:“清华简”研究与英译丛书第一卷出版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87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