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忆柯生

甘孜日报    2023年06月06日

◎罗林

伫立在金沙江畔,望着湛蓝江水中时沉时浮的点点白冰,鼻尖传来青草发芽的淡淡清香,感觉是那么陌生却又那么熟悉,历经岁月年轮的冲洗,我曾无数次以为自己会将柯生这个名字淡忘,曾经一起共事过、奋战过的点滴会像江边的砂砾被滚滚江水席卷而去,但此刻我才明白,铭刻的始终是铭刻,不会因历经岁月而淡化,也不会因记忆尘封而忘却,更不会因世事变迁而磨灭,它如窖藏的美酒,越存越醇,让记忆更久弥新。

2006年,我初到石渠,在一次偶然下乡开展工作的时候,第一次结识柯生,印象并不是十分深刻,只记得他那时总爱梳一个中分式的发型,双眼炯炯有神,透露着对基层工作的热爱和对服务农牧民群众的执着。在所有记忆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也许是他的名字——柯生。在涉藏地区,很多老人在给孩子起名字时,为表示纪念,经常以出生地的名字给孩子命名,正如有人叫“康生”,也有人叫“德生”一样,柯生出生于原邓柯县,故起名为“柯生”。

2010年4月14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玉树7.1级地震,让我们两个原本陌生的人从相识走向相知,到最后建立起了亲如兄弟般的朋友情谊。

受玉树地震影响,石渠所属的真达乡、奔达乡、俄多玛乡(现色须镇)等地受灾严重,第二天,根据时任县委书记范文华、县长伍强的工作安排,我带队前往受灾严重的真达乡组织开展抗震救灾工作。一路上,山体滑坡随处可见,山顶落石时时影响着我们前行,走一段,又不得不下车合力挪开路上的“拦路虎”。如此反复,让我原本紧张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上,心里想着,嘴里念叨着:“电话也打不通,真不知道真达乡的受灾情况有多严重?”

正所谓“欲速则不达”,原本只需要四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经过近十小时的跋涉,先后以乘车、步行、坐摩托车等多种交通方式交替使用的方式,终于赶到了真达乡受灾最为严重的真达村。看到原本整齐排列的民房或倒塌或裂开拳头般大小的裂缝,一片狼藉,我心急如焚,立即让人去把现场负责同志找过来了解情况。一个全身被灰尘覆盖、灰头土脸的人从远处走来,我竟没有第一时间认出他就是柯生。看到我,柯生非常激动,大声地说道:“领导,全乡没有人员伤亡,倒是房子震塌了不少,很多没有震塌的房子也变成了危房。目前正在组织群众转移,乡村两级干部正在帮助群众转移财产。”听到柯生的话,我悬在嗓子眼的心顿时落了下来,问道:“目前最紧缺的是什么?”“已经余震好几次,恐怕还会有大的余震,房子根本不敢住人,急需帐篷和食物等生活物资!”他一口气汇报了很多很多,我们也一边交换着抗震救灾的意见建议,一边深入实地核查灾情、慰问群众。

看到真达村的抗震救灾工作和群众自救工作正有序进行,我反复叮嘱柯生:“一定要小心余震,一定要将地震损失降到最低,决不能因次生灾害造成伤亡情况!”柯生使劲地点点头,身影又再次汇入到一群灰扑扑的人群中,我向县委政府主要领导汇报了真达村的受灾情况,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村查看。

当我再回到真达村时,已是晚上12点过,村里需要的救灾物资,县委政府已想方设法运来了大部分,群众的燃眉之急已解,但柯生还在那里忙碌着。一个干部走过来对我说:“领导,从早晨到现在乡长一刻也没有休息过,你劝一劝他,让他休息一下吧!”我走到柯生身边,对他说:“柯生,你先休息休息,这边有我盯着!”他回答说:“领导,我是一乡之长,群众还没有全部安顿下来,我怎么能休息呢!”看着他那疲惫不堪的神情,听着他那坚定有力的话语,我无言以对,唯有再次投入到工作中,方能缓解浑身的疲劳和身心的疲惫。

在接下来无数个不眠不休的日子里,我、柯生以及各级各部门干部群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地投入到抗震救灾的各项工作中,有苦不言、再累不弃,彼此之间逐步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柯生的乐观、豁达、勤奋、一心为民、鞠躬尽瘁等优秀品质,在这场抗震救灾工作中激励着真达乡人民变得越来越英勇、顽强,为取得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发挥了积极而重大作用。

2011年上半年,石渠县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工作全面铺开,我受命再次前往真达乡,主管灾后重建建筑材料工作,上级要求我们:石渠的灾后重建,必须优于、快于其他地方。从启动灾后重建的那一天起,我们又过上了紧张而忙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生活。虽然平日里大家都把一切精力投入到了灾后重建工作中,很少有时间坐下来交流,但我能感受到柯生如所有共产党员一样对工作有无限热爱,对人民群众有一片赤子之心。同时我也看到,他比以前更忙了、更瘦了,双眼深深的凹陷,明显是过度疲劳、休息不足所致。

6月的一天傍晚,我刚从工地上撤下来,柯生就跑进我的帐篷,激切地对我说:“领导,刚刚我们有一大车水泥到了洛须镇上……”听到这里,我也非常激动,原本疲惫不堪的身体仿佛一下子充满了活力,“咻”地站了起来,大声地说道:“真是太好了!工期不会被耽误了!”看到我喜不自胜的样子,柯生露出一脸的为难,说道:“昌戈崖子过不了大车,必须要转运才能到乡上。”随即又坚定地补充说:“我这就组织群众去转运。”我不容柯生争辩地说:“你已经一个星期没有好好歇息了,这种高强度劳动你的身体根本吃不消,还是先休息,我去!”说完我就带着人走出了帐篷。那时国道215线尚未开工建设,一到6、7月雨季,真达乡就如同一座孤岛,下有昌戈崖子、红崖子无法通行,上有玉树地震形成的自然灾害阻路,所有建筑材料、生活物资都必须从洛须镇一点一点转运回来。

到洛须看到一大车水泥时,我们的心里既是激动,又有点胆怯,激动的是这一车水泥将能保障真达乡灾后重建一段时间的需求;胆怯的是这一车水泥需要我们一行十来人靠人力转运到拖拉机等微型运输工具上运回真达乡,难度可想而知。我来不及想更多,率先走到大车旁,接过一包水泥抗在肩上,由于准备不足,差一点被上百斤的水泥压倒在地。稳住身形后,扛着水泥健步向一辆拖拉机走去,稳稳地将第一包水泥放在拖拉机上。村民们受到感染,争先恐后地来回搬运着水泥。因平日里很少从事体力劳动,那一袋一袋水泥如千斤在肩,压得我几乎喘不过气来,但唯有咬牙坚持,因为我深知,早一刻把水泥运回重建现场,对于推动灾后重建进度都具有重大意义。在微弱的探照灯下,汗水不知将衣衫打湿了多少遍,全身上下全是水泥灰尘,发丝间混杂的水泥灰、汗水仿佛已经凝固,连鼻孔里急促的呼吸,也是水泥的味道。

清晨,东方露出一抹鱼肚白的时候,我们完成了近60吨水泥的转运。停下来的那一刻,我感觉四肢已不再听从我的“使唤”,全身除了疼痛还是疼痛。就在这时,电话再次响起,电话那头传来了柯生焦急的声音,“领导,直门达那边又来了两车瓦,怎么办啊?”一夜的高强度劳动,让我身心俱疲,顿时失去了原有的好脾气,硬邦邦地回答道:“柯生,我们刚刚把60吨水泥转运完,我是一点办法没有了。你去看一看金沙江有没有盖子嘛?”电话那头顿了顿,憨实地回答“没有!”然后就挂掉了电话。当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真达时,那一车瓦已经全部下下来了,群众正在有序地转运。当我在人群中搜索柯生的身影时,一阵阵“呼呼”的鼾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远远地看见柯生在一辆拖拉机的副座上,进入了沉沉的梦乡。我想把他叫醒,让他回帐篷休息,但也怕他醒来后,再次投入到新的工作中,便把身上满是水泥味、汗味的外衣轻轻地披在他身上。

在那一年多的灾后重建日子里,这样的生活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我们与农民工兄弟一道扛水泥、搬砖、背瓦……同吃同住,一起流汗,甚至是流血,累并快乐着,伴随着经常性的断菜、断粮等,生活十分清苦,我们从县城带下来的豆鼓鱼罐头就成了最为可口的美味。很多个晚上,柯生就抱着一桶泡面走进我们的帐篷,“领导,罐头来一点呗!”我没好气地说:“还罐头呢?早就被你吃完了!”他也不生气,毫不客气地四处翻找。没有办法,在那段灾后重建的艰苦岁月里,方便面就着罐头吃是我们最大的“发明”。有时候,我们也会偷偷地钻进时任县委书记伍强的帐篷,“偷”好吃的东西,书记也从不曾生气,总是看破不说破;时间长了,每次一有好吃的东西,他就放在行军桌等显眼的位置,故意让我们“偷”,我们乐此不疲。也是在那清苦、辛苦与欢歌笑语交织的日子里,我和柯生结下不是兄弟胜似兄弟的情谊。

2012年,正如有无数个柯生一样的基层干部群众的无私付出,我县优质、高效地完成了灾后重建任务,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柯生废寝忘食的工作劲头和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态度得到了县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认可,随后不久便调任洛须工委副主任兼洛须镇党委书记。我想,全新的工作岗位、更好的履职平台,一定会让柯生如鱼得水,尽其所能地展现人生价值。

也许是天妒英才,长年累月的高负荷运转、高强度工作、高密度付出,让柯生积劳成疾。2014年,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从未离开过的工作岗位,前往成都接受治疗。在得知他病情严重后,我曾前往医院看望他,希望能在精神上给予他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帮他逃过病魔的魔爪。最后一次正赶上他进手术室,我开玩笑地对他说:“柯生,你的病不严重,做完手术就能好。等你养好病后,我陪你一起吃饭、喝酒!”原本一句安慰的话,也成了我和他说的最后一句话,他最终没能从手术台上走下来,抛下了爱他的、他爱的家人和朋友,也抛下了他心心念念的群众。他是那么年轻,他还有那么多事业未完成,他的“我一定要带群众实现致富奔康”的愿望还未实现……

长时间里,我无法接受柯生离开的事实。我曾数次走进奔达乡小学,在那一棵刻着他名字的白杨树下久久伫立,空气中仿佛还弥散着曾经在一起的欢声笑语;微风吹过树林,仿佛还能听到他和黄勇、布吉几人在林中天南地北地侃大山。为了纪念的纪念,在奔达乡小学改扩建时,我千叮咛万嘱咐,没让人砍掉那棵树,我想让刻有他名字的那颗大树参天,看向更加遥远的世界。

柯生走后,我每年都会坚持到他家里看望其老母亲及家人,虽然每次我都怕自己的到访会勾起大家伤心的往事,但柯生的离开,他的家人也就成了我永远的牵挂。前两天,我再次去看望老母亲,她的身体还是那么健硕、硬朗,我想柯生应该少了许些牵挂;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懂事听话,我想柯生应该没有以前那么担心了。

蓦然间,柯生已经离开近10年了,无论是在洛须、真达,还是在奔达,甚至是柯生曾经努力过、付出过的每一个地方,人们只要谈起他,无不自觉地竖起大拇指,称赞他、缅怀他。他用38年的有限生命浇灌了无限热土,他用青春的无私奉献奠定了群众致富奔康的坚实基础,他用呕心沥血的责任担当撑起了家乡旧貌换新颜的铁塔。柯生走了,十个、百个、千个柯生相继站了出来,他们向着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大踏步前进!听!那是他们铿锵的呐喊声、自信的谈笑声、幸福的欢呼声!


  • 上一篇:越走越荒凉
  • 下一篇:现代长篇小说研究的方法与路径(下)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88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