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吴融:战尘飞处上琴台 二年征战剑山秋

甘孜日报    2023年07月07日

◎许永强

勒铭燕然山 落寞别锦城

《赴职西川过便桥书怀寄同年》是吴融前往蜀地途中所作的诗歌:“平门桥下水东驰,万里从军一望时。乡思旋生芳草见,客愁何限夕阳知。秦陵无树烟犹锁,汉苑空墙浪欲吹。不是伤春爱回首,杏坛恩重马迟迟。”此外入蜀途中,吴融还作有《分水岭》一诗:“两派潺湲不暂停,岭头长泻别离情。南随去马通巴栈,北逐归人达渭城。澄处好窥双黛影,咽时堪寄断肠声。紫溪旧隐还如此,清夜梁山月更明。”诗中的分水岭连结川陕,是川陕交界处。诗中的“别离情”“断肠声”可知当时诗人是充满离别愁绪的。

在入职韦昭度的军中两年时间里,吴融抱着报皇恩、忠君事的想法潜心政务,写了一些表达自己壮志满怀、建功立业的诗歌。刚入蜀时便作《灵池县见早梅》: “小园晴日见寒梅,一寸乡心万里回。春日暖时抛笠泽,战尘飞处上琴台。栖身未识登龙地,落笔元非倚马才。待勒燕然归未得,雪枝南畔少徘徊。” 诗题下自注亦云:“时太尉中书令京兆公奉召讨蜀,余在幕中。”灵池县即东阳县,治所在今成都市龙泉驿。前四句交代诗人在春暖时离开太湖旁的长洲,抵达战火纷飞的成都。后四句诗人则将自己能参与此战事,致君务舜、边水立功的壮志溢于言表,将自己此行比作“勒燕然”之功,借用“窦宪大破北单于军队,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的典故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在《绵竹山四十韵》:“勒铭燕然山,万代垂芬郁。然后恣逍遥,独往群麋鹿。不管安与危,不问荣与辱。但乐濠梁鱼,岂怨钟山鹄。纫兰以围腰,采芝将实腹。石床须卧平,一任闲云触。” 吴融在诗中依然寄托出了为朝廷立功的抱负,并且希望自己功成名就以后隐居于世外,不再过问世事。

《登汉州城楼》是吴融记录蜀地讨伐的场景的唯一的一首诗:“雨馀秋色拂孤城,远目凝时万象清。叠翠北来千嶂尽,漫流东去一江平。从军固有荆州乐,怀古能无岘首情。欲下阑干一回首,乌归帆没戍烟明。”《简州归降贺京兆公》:“分栋山前曙色开,三千铁骑简州回。云间堕箭飞书去,风里擎竿露布来。古谓伐谋为上策,今看静胜自中台。功名一似淮西事,只是元臣不姓裴。”庆贺大顺正月辛亥(891年),简州(今成都简阳市)将领杜有迁和刺史虔崇归王建一事。此时韦昭度为行营招讨使,王建充行营军都指挥使,是韦昭度的部下。

然而,事与愿违。吴融在韦昭度幕中潜心,最后的结果却是以失败告终,无功而返。韦昭度率兵十余万讨陈敬瑄三年不能克,身为指挥使的王建的势力却得以壮大,朝廷决定息兵。891年4月,韦昭度胁于王建之势,仓皇离蜀东还。这种结果是初入官场一心求取发展的吴融不愿意看到的,落寞和无奈的心情在《太保中书令军前新楼》体现得淋漓尽致:“二年征战剑山秋,家在松江白浪头。关月几时干客泪,戍烟终日起乡愁。未知辽堞何当下,转觉燕台不易酬。独羡一声南去雁,满天风雨到汀州。”太保中书令指韦昭度,“锦城”,即成都。诗人在军前新楼,即韦昭度楼前感慨自己即将和韦昭度一起北归离开蜀地,不知道谁以后还会登临看明月,故不知以后谁还会登上此楼。这种失望的心情在《坤维军前寄江南弟兄》一诗中也有表现:“二年征战剑山秋,家在松江白浪头。关月几时干客泪,戍烟终日起乡愁。未知辽堞何当下,转觉燕台不易酬。独羡一声南去雁,满天风雨到汀州。”“坤维”即指西南方。

离开蜀地之后,吴融在长安做了三年多的京官,直到去官流落荆南。此时的诗人仁立在暮之下的湘江边,听到凄凉的杜鹃啼鸣,陷入深深的思乡愁绪中,写了一些表达自己对亡国、离乡悲切之情的诗歌。《子规》:“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送杜鹃花》:“春红始谢又秋红,息国亡来入楚宫。应是蜀冤啼不尽,更凭颜色诉西风。” 用蜀王杜宇化杜鹃和杜鹃花是杜鹃啼血染红的典故,营造让人愁煞的场景衬托愁绝的心境。身处于动荡的朝代,藩镇割据严重,农民起义不断,吴融对杜鹃的悲伤感同身受。

吴融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也走入了历史,吴融也成为了整个大唐王朝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 上一篇:蚕事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89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