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3年11月29日
◎陈伟雄
如果说乡愁是一种刻骨的思念,那么刻写在琦君心头的童年、故乡、亲人,就是她挥之不去的梦。深秋的夜晚,在桂花传来的阵阵幽香中,我打开《琦君散文精选集》,立刻被她笔下的旧时光深深吸引,思绪便随着作者的回忆流淌。
琦君,原名潘希真,和林清玄齐名的女作家。著有多部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著名电视剧《橘子红了》的原作者,其散文《春酒》、《桂花雨》、《金盒子》等曾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
《琦君散文精选》收录了琦君四十余篇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分为童真、亲情、友情等,每个部分都贯穿着“爱”这个主题。文字细腻柔婉,舒缓自然,将人生的酸甜苦辣娓娓道来,看似波澜不惊的叙述,实则深深打动读者。
童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也是她挥之不去的乡愁。她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母亲的呵护,父亲的疼爱,使她的童年充满着欢乐。摇桂花树,偷偷用筷子蘸春酒喝,和肫肝叔躲在谷仓后面津津有味地看书,还有故乡春节时的宰猪、捣糖糕、迎神提灯、看戏,这一幕幕的回忆就像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充满着童趣和温暖。让我们感受到她对故乡和童年的深深眷恋。
本书中最让我感动是作者对母亲的描写。琦君笔下的母亲是一位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了“母心”、“佛心”。这位母亲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勤劳节俭,聪明能干。她有一双巧手,会做各式各样的粽子、会酿春酒、会做桂花卤、会做玉米酥。普普通通的食材经过她的手,总会变出美味可口的佳肴。她的心灵手巧被邻居们津津乐道。在琦君的心里,她是世上最善良的人。她虔诚信佛,用一颗爱心怜悯穷人,尽她所能帮助他人。她还有一颗宽容的心,即使是曾经骗她钱的叔叔,在他落魄衣食无着的时候,她也不计前嫌,慷慨解难。然而这样一位善良的母亲,也逃脱不了旧时代包办婚姻的枷锁,遭到了许多不公和委屈。面对丈夫的半生冷落,她选择了隐忍和坚强,用自己的辛劳赢得了全家人的尊敬。母亲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大放光彩,也深入读者内心。在母亲去世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作者无论身在哪里,都没有停止过对她的思念,那句句发自肺腑的真情,每读一次都会让我泪目。
如果说在作者的心目中母亲的形象是温柔的,那么父亲的形象则是威严的。琦君的父亲是位旧社会的将军,在她幼小的记忆中,父亲每次从外面回来都是这样的:“笔挺的军装,胸前的流苏和肩徽都是金光闪闪的,帽子上矗立着一朵雪白的缨”。作者对他既害怕又敬爱。父亲是一位有正义感的军人,因为不愿滥杀无辜而辞去军职,晚年以闭门读书、潜心研究中国古典文化自乐。对孩子的教育严厉但不失慈爱,同样让作者深深地怀念。
本书中还有不少怀念老师的文章,他们在读书写作上给了作者不少指点和帮助,亦师亦友,读来让人倍感亲切。高中语文老师王善业先生提出的“好书必须精读,多读诗词,可以净化人生,驱除烦恼”。他的谆谆善诱,让作者原本忧郁多感的心,渐渐舒展,懂得在哀愁、苦难、挫折中自我砥砺,自我提升。著名词人夏承焘老师善于在生活中启迪学生培养温厚而锐敏的心灵。他提出的“要放开胸怀与大自然为伴,在自然中寻找生活乐趣,写作才会有源源不断的灵感”,这些理念对作者受益匪浅。
著名诗人舒婷称赞琦君的散文为“久违的好文”,“具有很高的创造性和表现力”。她善于精心筛选典型的生活细节,擅长捕捉人物微妙的心理,从而表现出人物的真善美。如《一对金手镯》中的阿月,通过她的前后变化,表现出穷人悲苦的命运。《三更有梦书当枕》中的肫肝叔,虽玩世不恭,但也不失做人的善良。《一袭青衫》中的梁先生因为衣服太肥太短,在课堂上受到了同学们的嘲笑,但在他死后同学们哭成一团。像这样真善美的人物,在文中闪现着人性的光芒。
读琦君的散文好像翻阅一本相册,那一张张泛黄的照片,是对逝去光阴的怀念,温暖着琦君的岁月,也温暖着读者。她让我读懂了人世间的爱,也学会了珍惜世间的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