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3年12月07日
◎王朝书
今天,午饭时,萍姐告诉先生我们,这段时间,她在抓紧修厨房。厨房修好后,好给女儿办婚礼。等给女儿办了婚礼,就分家。
萍姐,是继龚大姐之后,到我们家帮助做饭的。小琴做手术后,龚大姐来帮我们。龚大姐走后,就是萍姐了。萍姐和我们相处久了,也愿意对我们说心里话。
现在,萍姐夫妇与儿子一家四口住在一起。他们家是村里少数的几户没有分家的人家。萍姐有一儿一女。儿子从小因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念书念不动,初中就回了家。萍姐让儿子学了驾驶的技能,现在,他的儿子在康定的一家单位开装载车。一个月有5000多元的收入。在萍姐儿子二十多岁时,媒人带了几个姑娘到村里来给未婚青年相看。萍姐和家人看上了其中一个从小在泸定长大的藏族姑娘。那个姑娘也对萍姐的儿子有意。这样,姑娘嫁到了小板场村。
婚后,萍姐儿子依然在外开装载车,周末回家。媳妇留在家里。因她不会种地,就在家里做家务、带孩子。他们一大家人住在一起,表面上看是和睦的。可是,日子长了,萍姐却对自己的媳妇有诸多不满。她觉得自己够对得起媳妇,从来没有叫她下地做过活。然而,媳妇还将家务活做不好。而萍姐的媳妇则觉得婆婆管得过严。她没有人身自由,到哪儿去玩,都要得到婆婆的批准。最大的矛盾,是家庭开支。萍姐觉得自己为儿子一家四口补贴了太多。萍姐媳妇则觉得,她其实吃了哑巴亏。每次上街,都是她拿钱买家里的吃食和日常用品。她并没有因和婆母一起生活,而存下钱来。她心中有怨气。萍姐心里也不舒服。她们两人隐忍了几年,终究在今年忍不下去了。
分家,在村里已是普遍现象。先生我们回村后,我听到好几个老人说,他们和年轻人各有各的生活方式,与其勉强住在一起各自怄气,不如各过各的顺心。他们等到儿子修了新房后,就分了家。如今,村里基本都是年轻人住在新修的洋房里,老人住在老房子里。分了家,婆媳矛盾确实少了。我回村后,只听见过一户人家的婆媳吵架。那家的婆婆曾是我母亲的朋友。我回家后,和她见过几面。说到自己的媳妇,那个婆婆眼泪长淌。他们分了家尚且如此;不分家,不知道会乱成啥样。如今,村里的年轻媳妇,大多是80后。她们喜欢的,60以上的老年人完全无法接受。她们喜欢蹦迪、嗨歌、玩手机,闲来还会喝几口。她们不会受婆婆的气。性情泼辣的,还会将婆婆气得心口疼。媳妇不愿受婆婆的气,婆婆自然也不愿受媳妇的气,分家是最好的选择。
分家,我在村里时,是少有的。养儿为的就是防老。哪有老了来,分家的。可是,如今,村里老人却因和年轻人一样不愿受气,而选择各过各的。老人们自力更生。听小琴讲,现在村里老人都有经济来源,不仅有国家的专项补助,还在观景台卖土特产品。他们不需强迫着儿女和自己一起生活,只需和自己有情感的联系,逢年过节时看望一下,并在关键时候出手,生重病时将他们送去医院,就够了。
听了萍姐的打算,先生和我赞同。如果,大家住在一起,不开心,自然就该分开。
晚上散步,先生我们又说到萍姐准备分家的事。先生说,村里人普遍分家,说明了两点,其一,国家经济发展;其二,人的自我意识苏醒。正因这两点,过去为了生存必须抱团,彼此看不顺眼但又不得不绑在一起的生活方式终结了。如今,村里人尤其老人因自我意识的苏醒而对人权争取,正是人自我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