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以磅礴气势彰显民族精神

甘孜日报    2024年03月06日

◎钟芳

巍峨峻拔的长城,犹如一条矫健的巨龙,翻越千山万壑,横跨茫茫戈壁,盘旋草原沙漠,纵横十万余里,是古代劳动人民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的不朽史诗,也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敌的不屈精神的象征,还被赞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为宏伟壮观的人工建筑奇迹。长城的修筑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至今依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广泛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15个省、市、自治区。著名长城专家、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的新书《万里长城在哪里》,是一部从人文和历史地理视角撰写的千年长城的著作,知识丰富,图片精美,兼具研究意义和可读性。

全书以宏阔的视野,通过讲述长城诞生、兴盛与衰落的故事,为我们解答了为什么要修建长城、长城在促进国家统一和文明互鉴上,都发挥了哪些独到作用等一系列话题,从而展现中国古代文明的壮丽与辉煌。

首先,作者从地理的维度,简要分析了修建长城的历史成因。可以说,长城的形成与华夏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地理环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东边是海洋,西部是高原,西南有高原和山,在古代,这些都是难以逾越的屏障。只有在北部,通过广阔的草原可以使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产生联系。故而,时常有一些游牧民族不断向中原一带袭扰。为了抵御外族的入侵,于是乎从西周开始,各诸候国纷纷开始筑起高墙护起城郭。而到了秦朝,雄才大略的秦始皇,遂下令把各诸候国修筑的高墙垛楼连成一体,加起来长度有5000多公里,自此,万里长城的威名便传颂至今。

其次,作者依照年代的顺序,对各朝代修建长城的历史,作了总体的概描。从时间上说,中国修建长城的历史长达两千多年,不同时期的长城分布区域不同,构筑方式也不尽相同。秦朝,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修建长城的年代,也是长城建造技术相对比较成熟的时期。在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之大成的基础上,无论是在筑城的型制,还是材料的使用、以及建筑风格的总体把握上,都形成了比较规范的定式。而明朝,则是第二次集中修建长城的时期,也是筑城技艺鼎盛的时代。明代修筑的万里长城工程量最大,工程质量也最高。建造者精心筹划,一改过去低矮、实心的做法,创建了既可庇护军士免受风吹雨淋,又可贮藏军火器具的骑墙台,从而修成了城墙高峙、墩台林立、烽火台相望的坚固军事防线。而从建造朝代来说,除西周、春秋、战国、秦汉、明之外,北魏、北齐、隋、唐、五代、辽、宋、西夏等不同政权,均不同程度修筑过长城,或修建了具备长城特征的防御体系。在如此漫长的时间段内,众多的朝代都在修建、筑造长城,尽管建造型式不一、工艺各异、风格也纷繁多变,但总体上而言,还是达到了维护国家安宁、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

书中最大的亮点,是跳脱长城的空间范畴,从更广阔的历史维度,去阐释长城的文明价值和社会意义。长久以来,由于长城内的大部分地区,处于辽阔的北方地带和中原腹地,土质疏松,气候湿润,非常适合农业生产,广大劳动人民在此安居乐业,创造出了不朽的华夏文明,也形成了坚不可摧的长城精神。而这一切,无不像磁石般地吸引着长城外的游牧民族,中原的饮食、服饰、建筑,甚至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农业等方面取得的斐然成就,更是让这些四处漂泊的外族仰慕不已。而长城在尽情发挥其军事功能的同时,亦像一条熠熠生辉的文明飘带,把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以及众志成城、团结一心的长城精神,一并输送到长城外、古道边的很多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长城,就不可能有安定的政治环境,人民也不可能宁静祥和地生活在这里,精深悠远的中华文明,更是很难做到从未中断延续至今。相反,这条闪光的飘带,还把游牧民族的草原文明和森林文明,沿着这条蜿蜒的“巨龙”,一直传送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融入到华夏文明的汩汩血脉里,共同滋养着一代代意气风发的中国人。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内外是家乡。而今,随着时代的变迁,长城的概念,早已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军事功能已日益退化,但它的人文价值却越发凸显。在它身上所蕴含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以及充溢出的磅礴正能量,业已汇成一股强大的动能,感召着无数国人,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壮志豪情,攻城拔寨攻坚克难,正向着无限美好的明天奋力前进!


  • 上一篇:风范是沉香的韵味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97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