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一蓑烟雨任平生(上)

甘孜日报    2024年05月14日

◎楚江舒

沿着G318线行进,跨过时空,与苏东坡在黄州碰了个满怀。这是历史的偶然,也是现实的必然。换言之,历史上的东坡赤壁能够闻名天下,与东坡在此谪居并乐游赋文颂扬功不可没。现实中的G318线能够被誉为“中国人的最美人文景观大道”,这也是名副其实的。

东坡赤壁的风景让人为之赞叹,其珍贵之处还是那厚重的人文景观:除了东坡的《前后赤壁赋》外,就是那琳琅满目的历代文人墨客的书画碑刻,这其中不乏苏东坡的传世佳作。

苏轼的《景苏园帖》碑刻,其字如江河流泻,是其书法作品中不可多得珍品,被世人推崇为“天下第三行书”,书法评论家认为可与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姪稿》相媲美。

苏轼嵌于坡仙亭内的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其字笔势苍劲,如暴风骤雨,飞动圆转,与其词章的豪放风格,相得益彰。碑阁内还有苏轼手书的《赤壁赋》石刻,历代书法鉴赏家对此评价极高。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这里保留有苏轼的画作两幅:一为《月梅》,一为《寿星》,均嵌刻于坡仙亭内。《月梅》画面,由半镰新月和一枝老梅组成,老梅虬枝苍劲,嫩枝秀逸,花蕊初吐,于清凄中露出一缕新机。《寿星》画面,作于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四月,据说是我国迄今所见的最早的一幅人物漫画。

现在,人们大多是带着旅游观光的心境去黄州,不曾想当年苏轼却是背着罪名被流放于此,黄州因为苏轼也大放异彩。

讲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个颇有文学色彩的隐喻。所谓“乌台”,即苏东坡受审的御史台。因官署内到处都是高大的柏树,这种“荫深”的环境招来大量的乌鸦在此栖息、筑巢,所以御史台又被称之为“乌台”。由此,苏东坡案也被称为“乌台诗案”。苏轼一开始还做了抗争,可是后来他知道根本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小人早已给他挖好了一个坑,只待把他推下去罢了。当时苏轼的长子苏迈负责照料父亲,父子约定,要是情况不妙的话就在饭菜里送鱼告知。一日苏迈外出借款,便托友人给父亲送饭,那友人不明就里给苏轼送了一盘鱼。苏轼看到后以为自己命不久矣,心灰意冷。他挥笔做绝命书,写遗书给弟弟苏辙,愿来世还做兄弟。他想到家中老小,不禁热泪盈眶。但他认为自己生前光明磊落,自己死于社稷,即使不能青史留名,心中也是坦然的。

由此,苏轼在知道自己的“死讯”后反而变得更加豁达,他开始大吃大睡,毫无负担,尽情享受这最后的宁静和人生。

而在同时,苏轼的朋友们一刻也没有闲着。虽说树倒猢狲散,但患难定会见真情。在困厄之境下,任何一个替苏轼说话求情的人都有可能有生命危险,可是苏轼的人格魅力又岂是生命的价值可以衡量的。苏轼好友范镇、张方平上书皇帝,说苏轼是天下奇才,希望宽容。苏轼弟弟苏辙更是愿意削去自己的官职代兄赎罪。太皇太后病重,神宗想大赦天下给祖母祈祷,太皇太后说不要大赦天下了,赦免苏轼一个人就够了。中间派的大臣吴充更直接,他对神宗说,曹操连祢衡都能容得下,为什么你连苏轼都不放过呢!连政敌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此时也站出来为苏轼说话,提醒神宗勿忘太祖皇帝不杀文人的祖训。除了这场无耻闹剧的始作俑者,几乎没有一个人不为苏轼鸣不平的。对此,神宗也顺水推舟,饶了苏轼一命,苏轼终究还没做得成范滂。历经两个多月的审讯后,苏轼获得了新生,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但就是这样,正因为其谪居黄州,却给黄州带了千古清辉、闻名天下。一心为国为民,却被流放黄州的苏轼,在这里用登山临水、凭吊古迹来表达自己、舒展胸襟。“处江湖则忧其君”,想必其多么渴望能和周瑜一样,“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扭转这人生不得志的现状。然而在当时,纵有多少豪情壮志,又能与谁诉说呢?只能寄情于山水、诗文、书画间,“乱石穿空,惊涛怕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今天读来,人们仍能感受那种别样的伤感和豪迈,为之掩卷长叹。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在黄州日子久了,苏轼性格当中的恣意跳脱,开始慢慢收敛,变得更加深邃,也更加豁达,这也是特别值得今人学习的。通过其作品可见,比如这首《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不平凡一生大致可以用他的这首《定风波》概括。

在黄州,经历风雨,饱尝荣辱,坎坷的苏东坡已变得宠辱不惊——“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这是何等的潇洒、坦荡、磊落、伟岸不凡!人生的困难带给东坡的不仅是磨砺、考验和煎熬,同时也馈赠给了他走向人生辉煌的路径,东坡就是这样通向了坚持操守又洋溢本性的人生境界。这首词安慰和激励了世间无数躁动不安的心,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巧的是前段时间,收到熊召政先生新作,其中也咏唱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熊召政先生沿着G318线游历祖国大好河山,行走到雅鲁藏布江时,在G318线林芝段的所见所闻写下了这么一段话:“我现在就徜徉在这样一片奇异的山水中。从林芝的鲁朗小镇前往波密,中途经过帕隆藏布大峡谷。在这里,我见到了平生所未见过的景象,苏东坡说‘一蓑烟雨任平生’,眼前的这一蓑烟雨,让我无负平生,更让我一颗爱美的心,瞬间燃烧了起来。”这段话中也提到了苏东坡的那句名句“一蓑烟雨任平生”。熊召政先生发来这篇新作《读懂一条江》,认真拜读之后,甚为之感动。很多年来,也曾想沿着金沙江、雅砻江和大渡河,从源头到江河入海处,能够走一趟,用身心去记录一下祖国这些大美江河的波澜壮阔,但却却未成行。好在日常因为工作等,其实也是奔走在江河山川之间,感受到了那未能成行,但又身在其间的感悟。正如熊召政先生写的“站在伸出的岩石上,我感到大地在颤抖,空气在燃烧,而我的胸腔中,也仿佛有无数匹战马在奔腾。这江水,这洪流,多么像我们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它的百折不挠一泻千里的精神,又有谁能阻挡呢?”其实,这种江河的精神,和G318线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千古以来中华民族传承已久的人文精神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读万卷书不如行天下路,行天下路不如阅人无数。在黄州,苏轼常说“多难畏事”“多难畏人”。人生的不得意算不了什么,苏轼照样可以活得自在。自此,苏轼完成了由苏轼向苏东坡的蜕变。元丰四年,苏轼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地道的农夫。开垦荒地,躬耕田间,自号“东坡居士”,开始过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农家生活。

他在给李端叔的信里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则自喜渐不为人识。”在黄州,东坡穿着草鞋,与渔民樵夫混杂,被醉汉推骂,从名满天下到无人认识,在田野里辛勤劳作之后,苏轼脱胎换骨了,可以“自喜渐不为人识”了。他说:“某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有屋五间,果菜十数畦,桑百余木,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也。”在被诬陷、受诟辱之后,他不但没有被痛苦压倒,反而不断自我反省,身着布衣芒屩,出入阡陌之上,游历山水之间,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哲理。苏东坡就这样过着平和安静的生活,平淡而不失趣味,他“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在哲学的世界里他找到了精神寄托,他过的逍遥自在,抛却了官场的纷纷扰扰和尔虞我诈,俗世的安静让他缓解了痛苦,渐趋自在。他很享受自己构筑的一切,很享受陶渊明般的农夫生活。

千古清辉黄州城,

闻名天下东坡幸。

为国为民寄初心,

一蓑烟雨任平生。


  • 上一篇:越走越荒凉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99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