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纪实康巴 >> 浏览文章

石渠考古发现引发“蝴蝶效应”

《甘孜日报》    2014年07月14日


考古专家发现陶片 

照阿拉姆石刻 
    平均海拔4250米,缺氧严重,自然条件恶劣,县域发展主要依靠传统畜牧业,在考古工作在石渠铺开之前,这是石渠留给世人的单薄印象。
    2014年,石渠县唐蕃石刻考古最终评为“2013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在这一年,石渠县悄然实现“转身”:偏远的畜牧大县开始逐渐成为考古工作和文物发掘的热点区域。
    据了解,石渠县已经开始调整未来的发展方向,未来,石渠将以文化旅游作为主要发展方向,走出传统的发展模式。如今,拨通很多石渠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电话,电话里会传来一段关于介绍石渠石刻文化的来电提示音。
    一
    6月7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建林和考古队员们沿石经坛城走了一圈,在他们身后,当地的牧民紧紧跟随,一是为转经,二是为了听听专家说些什么。偶尔,专家们停下来,仔细聆听当地工作人员的介绍,不少牧民也停下来,一脸笑容看着眼前的专家。
    6月7日是赛马节,得知考古队伍即将到来,在乡政府的组织下,牧民们又主动搭了两个黑帐篷,展示与游牧文化有关的各种生活用具,并邀请专家们参观。
    石渠县宣传部副部长李宏记得,好几年前,央视记者准备走进石经城拍镜头,老乡们不允许。央视记者只能晚上偷偷去,但机警的老乡还是发现了,记者只能无奈作罢。
    几年前,考古专家们对须巴神山的石刻进行拓印。一开始,老乡们不清楚状况,担心对神山和神灵不敬,带来灾祸,极力反对。后来,乡里做了工作,老乡才同意拓印。
    更早的时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考古,李宏这样的干部也毫无头绪。
    2003年,石渠县成立文化旅游局,李宏是局长。“当时,整个石渠县的文物保护仅仅停留在县域范围内。”李宏回忆说,当时缺经费,没有专业人员,连申报文本怎么写都不知道。
    2005年,一本旅游杂志刊登了石渠县石刻文化的相关文章,这篇文章引起了省文物局的关注,在省文物局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下,石渠县文物保护工作开始走上快车道。
    2005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故宫博物院合作的“康巴地区民族考古综合考察”,对石渠县境内的文物遗存进行了调查。2005至2006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松格玛尼石经城和照阿拉姆石刻进行了田野考古调查,并发表了专业调查报告。
    一年后,石渠县松格玛尼石经城等石刻文化遗产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常规,从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要12到14年。
    二
    三年前,考古专家再度走进石渠,“唐蕃古道”的研究由此出现新局面。
    2010年至2012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石渠县文化局,对石渠县境内的早期石刻开展调查工作,陆续在石渠县境内发现3处早期石刻群遗存。
    2013年6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相关专家对石渠新发现的吐蕃时期石刻群进行了复查,对石刻的题材内容、时代和价值进行了准确的认定。
    目前发现的藏区早期摩崖石刻或造像的资料中,较少有古藏文题记,为文物遗存的断代带来了一定难度。
    仅西藏昌都地区仁达摩崖造像和青海玉树贝纳沟文成公主庙的摩崖造像等较少文物点有造像题刻,因此石渠县须巴神山石刻群的发现尤为重要,是研究吐蕃时期佛教头像和古藏文的重要资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渠县的考古发现给石渠县逐渐带来了变化,也提出了要求。
    6月7日,疑似唐蕃古墓遗址尚未确认,挖掘工作还无从谈起,但石渠县的工作人员已经开始思考下一步相关工作。一位乡干部告诉记者,如果考古挖掘,可能会遇到阻力,根据当地风俗习惯,死者的亡灵不能轻易打扰。
   “如果墓葬中的死者是身份、地位显赫的人,在很多藏人心里,他的存在等同于神灵,当地人相信死去的亡灵在保护着他们。”乡干部们和县里商量后,决定提前进村入户,先做工作。
    这一颇有成效的工作经验曾有效保护了石渠县传统石刻技艺。
    近几年,随着石渠考古工作取得成果,石刻文化作为一张名片开始吸引游客,为了较快速谋取收益,不少石刻艺人放弃传统石刻技艺,转而改用机器雕刻。面对这种局面,石渠县进村入户,当面做工作,痛呈厉害关系,逐渐控制住了机刻现象。目前,石渠县正在考虑,建立石刻文化产业园 区,在发展中保护文化遗产。
    考古发现也必然对文物保护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石渠县部分石刻遗址群受自然气候影响,风化十分严重,大部分石刻遗址都位于交通要道,易受车辆、人群、畜群影响,亟待保护。
    目前,不少石刻遗址附近都竖起了网围栏,部分靠近石刻遗址的马路已经改道。据了解,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将尽快与当地政府合作,在石刻文化遗址附近建立文物保护基地。
    在参与考古专家们走进石渠的两天时间里,记者注意到,石渠县已将“中国石刻艺术王国”的称号改为“中国草原石刻艺术王国”。
    据该县一位分管文化工作的县级领导介绍,称呼上的变化是石渠县对石刻文化的再次定位,未来石渠县准备将石刻文化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此次考古专家走进石渠是申报前的一次预热。
    据悉,目前,石渠县已主动对接青海省玉树州旅游相关部门达成跨省联动合作,共建旅游的意向,并将于短期内启动,届时玉树到石渠的三日游,两日游等旅游线路也会逐渐推出,带动石渠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如今,2013年发现的大量吐蕃时期石刻造像主要以供奉的形式被“保护”起来。据石渠县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石渠县文物保护工作急需相关管理人才。
    从2005年至今,由考古发现引发的“蝴蝶效应”还将持续多久?又将引来那些变化?这些问题都吸引着人们继续关注石渠。(唐闯 文/图)
  • 上一篇:刻在心上的“石刻”
  • 下一篇:考古:丈量现代与古老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