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4年06月28日
◎杨晓燕
婚姻仪式
讨喜
过去,鱼通人接亲,无论远近,都是步行。因而,在接亲途中有“讨喜”和“抢路”等习俗。
所谓“讨喜”指的是在新娘接往新郎家途中,沿途村庄的年轻人向新娘表示祝福和讨要喜钱的一种习俗。当新娘从某个村庄经过时,该村庄的年轻人便在新娘必经之路上摆放几张桌子,桌上放上茶、茶具以及几个“干盘子”(即煮好的腊肉片、干果等),意为请新娘和接、送亲队伍坐下来喝口茶、“打个尖”,稍作休息。同时,讨喜的人为新娘念上一段祈福经文,说上几句祝福的话语。作为礼节,新娘要在每张桌上放上一点喜钱表示感谢。如果新娘没有准备喜钱,则由男方的接亲队伍将提前预备好的喜钱放上。一般情况下,新娘需要经过多少个村庄,就会出现多少次类似的“讨喜”。
抢路
抢路也是鱼通人结亲过程中的一种习俗。鱼通人结婚的时间一般都集中选择在下半年农历的腊月、冬月或第二年正月的上旬,并为双日子里。由于一年中这种吉日并不多,因而,往往会出现一天中有两家或三家人同时举行婚礼的情况,而且极有可能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有两支或两支以上的结婚队伍经过。一旦遇上这种情况,就必然出现争夺“路权”的问题,于是便有了抢路一说。鱼通人的抢路有两层含义:一是抢时间,抢先通过,以免耽误既定的新娘进门时间。二是“抢财运”,鱼通人认为走在前面的会抢到更多的财运,而后来者有可能“财运不济”。所以,鱼通人家都十分看重抢路。为了抢在别人家之前通过,许多人家会让接、送亲的队伍提前出发。
进门
新娘进门的时间是既定的,是公嘛“合八字”时就已经算好了,过早或过晚都被视为是不吉利的。接亲途中的抢路,也就是为了避免错过进门的吉时。由于接、送亲全靠步行,山路崎岖,路途较远,很难做到准点到达。因而,一般都是提前到达,然后在新郎家大门外喝茶、吃酒,等待吉时。
进门时间到了,新娘跪在大门外,接受僧人或德高望重的老人、长辈为她祈福和祝福。这一仪式分为两个程式。首先是由僧人或德高望重的老人、长辈为她念经祈福。这一习俗应该是受周边其它藏族族群影响的结果。
念经祈福完成后,则是来自长辈的祝福。一般是由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代表长辈致吉祥词。致吉祥词的人称为“客支曼朗”。
“客支曼朗”的吉祥词有固定的表达格式和内容。但各地、各人的具体说法不尽相同。据当地的杨金山、高国全等人介绍,在鱼通乡(原舍联、前溪)一带的吉祥词共有五段组成。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敬天、敬地、敬世间,即敬天地人间;第二段说的是今天是个良辰吉日,有亲朋好友、长辈,有德高望重的人,有幸福家庭,健康长寿富贵儿孙满堂的贵人,如太阳、月亮、星星齐聚一堂。第三段讲的是文城公主和松赞干布成亲是唐王和藏王开亲,藏、汉开亲的根源;第四段讲的是敬东南西北四方的土司头人,用他们的福气给主家带来好运。前四段的内容是通用的、固定的。第五段则是“客支曼郎”的自由发挥,不同的人说法也不一样,但基本内容是相近的,大多是“长命百岁”“白头偕老”“多子多福”“儿孙满堂”之类的吉祥话。以下是杨金山的版本:
今天是个好日子,我们家要办喜酒。
阿爷阿奶都来了,亲戚朋友也来了。
阿爷阿奶上面坐,给你说段吉祥话。
阿爷的命好,寿命长长久,
人才天才样样有,
金银财宝都不缺,
有儿又有女,儿孙有满堂。
送你们吉祥,如同我一样,
长长的寿命,多多的财宝,好好的福气。
你俩在一起,有吃亦有喝。
你俩到白头,
儿女双全,子孙多多。
姑娘像鲜花一样美丽,
小伙像大山一样雄壮,
子孙像树一样茂盛,
命运像崖石一样坚硬,
像河水一样绵长。
在麦崩等地的说法又有所不同。据杜晓兵讲,麦崩一带的吉祥词也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通用的固定的,后半部分才是“客支曼朗”的自由发挥。通用部分的大意是:
今天的日子最吉祥,
这是僧人、公嘛定下的日子,
年好、月好、日好、时辰好。
今天的日子最欢乐,
爷爷奶奶来了,
亲朋好友来了,
太阳、月亮、星星欢聚了。
今天的阳光最灿烂,
清晨,五彩的阳光,
送来五彩的哈达。
正午,银色的阳光,
送来银色的哈达。
傍晚,金色的阳光,
送来金色的哈达。
今天的食物最丰富,
如天上飘洒下来的雨水,
吃不完、喝不完。
今天的食物最干净,
如雪山顶上的白雪般纯净,
如僧人加持过的神水般圣洁,
如大海里的沙子般洁净。
今天的颂词最吉祥,
金山向着你家开,
财宝朝着你家来,
万事顺利,百灾不侵。
祈福、祝福仪式结束后,新娘便可进门了。进门时,一般由接亲的人领头,送亲的人殿后,新娘则走在中间。进入堂屋后,新郎先将新娘带到楼上经堂对佛像磕头行礼。磕完头后再回到堂屋,给新郎家里的长辈磕头行礼。给长辈行礼时,长辈们坐在上方(即锅庄的“曲贵”一方);新人则在下方(即锅庄的“扣娄”一方)磕头行礼。长辈不需要还礼,只需要说几句吉利的“封正”话,并送给新人一个红包以示祝福即可。长辈送的这个红包鱼通人称之为“长命钱”,包含着吉祥的寓意和深切的祝福。
给长辈行完礼后,新娘先坐下来喝口茶。这是新娘在公婆家的第一个座位,坐的方向十分讲究,需要公嘛在“合八字”时就事先测算出来。待新娘坐上几分钟后,便由送亲队伍送进二楼的新房休息,新郎则在外接待远来的亲朋好友。
新娘一旦进入婆家大门,便表明她已正式成为婆家的人了。因而,新娘进门不仅有一些必要的仪式,也有一些必要的礼数。
首先,新娘要给婆家带一份见面礼。礼物中有属于新娘家里送给婆家的,也有属于新娘个人赠送的礼物。娘家送给婆家的礼物主要有两样,其中最重要的是菜包子。菜包子是新娘娘家事先做好的,由送亲的人随接亲的队伍背到新郎家中,交给新郎父母。按照鱼通人的习俗,这些包子要由新郎的父母转送给本家亲戚,一般新郎家的亲戚一户一个。鱼通话称之为“散婆罗”,意思是“送情”,寓意是让女方在男方家好相处,得到男方亲戚的照顾。如果背去的菜包子数目不够,则由新郎家再包一些补上,并以新娘家的名义送给各户亲戚。第二件是娘家向婆家还礼。在婚礼前,新郎家用羊皮袋子送泡酒到新娘家后,羊皮袋子一直放在新娘家里。因而,需要在送亲时还回去。还回去的羊皮袋子不能空着,需要在里面装上一些粮食,由送亲的人随新娘一起送回去,鱼通人称此为“有来有往”。此外,新娘还随身带有一些手帕、糖果之类的小礼物,这些是专门用来赠送给新郎的弟弟妹妹的礼物。
其二,婆家在新娘进门时,要在院坝里摆放好桌子,桌子上放有五盘“干盘子”(放着干果等一些零食,当地人称为“干盘子”)、酒、筷子和钱,两边放着板凳,以表达对新娘及家人的欢迎和尊重。鱼通人将这些食物称为“迎风盘子”,意即迎接客人。不过,这些物品仅仅是种摆设,一般都没有人去做或食用。据鱼通老人们讲,婆家在院坝里摆放“干盘子”的行为是学汉族的做法,以前的鱼通人不是这样。过去,在新娘进门前就有专门的人在3个锅庄石上分别放些麦子面,然后在锅庄石下面烧松柏枝,立3炷香。当新娘进门时,松柏的香味已弥漫整个堂屋。这时,新郎带着新娘依次到经堂和堂屋向佛像、家神、长辈磕头行礼。
婚宴
新娘进门仪式结束后,新郎家便开始设宴招待各方亲朋好友。这是整个婚礼期间,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宴席,故称正席,即正式婚宴之意。历史上,鱼通人结婚不需要办什么手续,只需要办个宴席,把亲戚朋友请到一起吃个“九大碗”(宴席)即可。故,在鱼通人眼中,正席是婚礼的象征,因而他们将参加婚礼说成是“吃宴席”。
宴席一般设在楼顶晒坝或院坝等比较宽阔的露天地方。堂屋多为客人休息之用,一般不设席桌。席桌上的菜品数量或9碗,或10碗,或13碗,最高的达16碗。“碗”即份,一份称一碗。碗数的多少象征着主人家的经济实力和大方程度,所以许多人家都会尽量将份数增加,以表明自己大方,有实力。在一般情况下,新郎家都会事先与新娘家进行协商,并与新娘家的标准保持一致。因为两家都在办宴席,如果菜品比女方家里少,会被认为是对新娘及其娘家的不尊重;如果超过女方家太多,反差太大,又可能会让女方家感到难堪。
宴席实行轮餐制。每轮6桌、8桌、10桌不等,视家庭环境条件而定。由于每轮所摆席桌有限,而参加婚礼的人数众多,所以一般都要摆上三、四轮,多者七、八轮,甚至十多轮。有的人家因客人太多,从中午就开始吃,到了晚饭时间,都还没轮完。因而,抢桌是鱼通婚宴上的一道风景,往往上一轮人还没吃完,其身后已经有人等候在那里;吃完了的人,刚一起身,屁股下面的凳子已经被别人坐上去了。尽管如此,但鱼通人对于宴席的轮次还是有一些明确要求的。首先,第一轮只能坐新郎的长辈们、接亲送亲的人和远客、贵客,其他人是不能坐的,这是基本礼节;第二轮开始才是其它客人;新郎和新郎父母以及本村帮忙的人则是最后一轮才吃。
婚宴结束,远方的客人就要离去,而近处的、同村的,或是主要亲戚和朋友就会留下等到晚上“跳锅庄”。同新娘家的花夜跳锅庄一样,要在堂屋中摆放好一张桌子,桌上放着茶盘,茶盘内放上麦子、米、钱、手镯和一根腊肉。桌子在整个堂屋的中心,正对着家里的佛龛。跳锅庄的人员都是来帮忙的亲戚朋友,新郎父母和新郎、新娘也可参加。一般要跳到深夜,也可以跳通宵。
最新消息